如何評價《當怪物來敲門》

《當怪物來敲門》:面對生離死別,我們永遠都是孩子

對於悲傷,每個人的態度都是抗拒,迴避,甚至隱藏,和不會輕易說出口的愛一樣,同樣是不願輕易直面的情感。在這一點上,東方與西方几無分別。

尤其對於一個孩子而言,離別的悲傷與逝去的恐懼,更是黑夜中的龐然巨怪,每一下的敲門聲都能令他們靈魂顫慄,《當怪物來敲門》讓一個孩子獨自去面對母親即將離世這樣人生最大的悲痛,確實有些令人擔憂——這是成人的世界,我們可以逼迫一個孩子提早放棄純真幻想,但又該如何讓孩子與悲傷握手言和?

康納就是在這樣的情境中踉蹌前行的,人性中虛弱、黑暗、自私的陰暗面也在此時煥發出蓬勃生命力,長成了前來敲門的怪物——那個碩大的「樹妖」,便是這種暗黑生命力的具象,而每個夜晚講述的恐怖故事,便是內心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和認知——那個怪物,就是自己。

一個好人會把自己身上不好的地方投射到另一個人的身上——這句話是一位心理醫生在看完影片之後說的,所以康納會在最痛苦的階段與外婆無法相處融洽,外婆代表了彼時他情緒的極端,這也是為什麼在他肯接受母親死亡現實的同時,會消除與外婆之間的隔膜——正視現實恰恰來自對自己的正視。

如何對待自己身上負面的,陰暗的,自私的情緒,也便成了影片交給康納的終極任務,是的,面對悲傷,更要面對複雜的人性世界——用負面征服負面,用陰暗恐嚇陰暗,用自私驅趕自私,最不想說出口的那句話,必須親自說出,最不想面對的事情,必須獨自面對,人性世界的真相確實殘酷,但接受真相,才讓影片有了感人落淚的情感力量。

影片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將複雜的心理活動完全視覺化,然後藉助怪物,讓三個童話去向康納闡釋人性的複雜:一個童話讓人看到光明背後的黑暗——一個好人的陰暗面;另一個童話則讓人去明白信仰只是半個救治方式,但當你背叛信仰的時候,也會遭到背叛;最後一個童話,則是一次和「隱形人」的握手言和——只有你將對手打敗,才有握手言和的機會。

2012年2月13號,當我聽到父親入院消息的時候,和康納一樣,陷入了巨大的恐懼之中,之後的兩年里,我每次坐火車奔向醫院在夜晚來臨時蜷縮在陪護床上,也和康納蜷縮在那棵大樹底下一樣,絕望且憤怒,是的,無論10歲還是40歲,面對悲傷,面對生離死別的恐懼,我們永遠都是孩子。

但我們不得不成長,不得不在親人離開的時候,絕望的大喊:我希望這一切都結束,我們無法打敗對手,只能打敗自己,然後無奈的和悲傷握手言和。

然而,繼續生活的動力,讓我們不至於變成怪物,而對愛的傳遞,則不會讓我們的孩子變成怪物。

推薦閱讀:

騎士與神官
看過最傷感的句子
生離死別,人間極苦。簡析四首格調悲傷的古詩詞
生活總是充滿了意外

TAG:電影 | 兒童心理學 | 悲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