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扒《摔跤吧爸爸》中助力孩子成長的6個法則
勵志片?主旋律片?體育片?……剛剛上映的《摔跤吧!爸爸》(該片由真人真事改編,講述一個前摔跤冠軍父親將兩個女兒訓練成摔跤高手的故事。)影評好到爆,據說在原產國印度放映時,觀眾自發起立鼓掌!
看完這部電影,我也想起立鼓掌!依我看,這也是一部非常棒的學習成長主題片!
喏,你可能已經看過各種抨擊國產電影講故事能力弱、選題與現實脫節的影評了。但你一定沒看過視角這麼獨特的評論(沒錯,全網第一個這麼剖析的):結合電影案例和成熟理論,深扒孩子學習成長的6個黃金法則。
想要助力孩子成長的父母,先睹為快。
法則1:最有效的激勵方式是喚醒內驅力。
電影鏡頭:前摔跤冠軍在兩個女兒面前,一直念叨「我有一個夢想」——為國家贏得一枚金牌。迫於父權威力,兩個女兒一邊無奈接受特訓,一邊變著法兒地偷懶,比如調慢鬧鐘、去鄰居婚禮上跳舞。兩人向少女新娘抱怨自己有個不近人情的父親,新娘子卻噙著眼淚表示羨慕,「至少你們有一個為女兒未來考慮的父親,至少你們不用在14歲就嫁給不認識的男人,生孩子洗衣做飯,日復一日。」一句話好似當頭棒喝。兩個小姑娘意識到學習摔跤或許可以避免某天成為哭泣的新娘,為人生爭取一些自主權和選擇權後,自覺主動地開始了訓練。
理論源頭:赫茨伯格「雙因素理論」:基礎因素和動力因素。基礎因素通常指向外在的物質,如吃飽穿暖有錢花,動力因素通常指向內心,如個人成長、獲得認同。動力因素是最有效、最持久的激勵方式。
現實啟發:
你有沒有發現,現實生活中,存在兩種偏向。一種是境遇順遂,父母有意無意跟孩子說:「咱家什麼都不缺,你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孩子下意識的反應就是:「既然這樣,我就不用努力學了,反正不努力也什麼都有了。」
另一種是時運欠佳,父母將自己的夢想寄託於下一代,子女小的時候勉強配合,但長大後呢?一旦回過味來,爭執在所難免。
前一種父母無視精神層面的內驅力,後一種父母沒能及早幫助孩子發掘自身的內驅力。
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喚醒——要趁早。
法則2:最明智的努力方式是刻意練習。
電影鏡頭:電影里,父親要求女兒專註摔跤,不許留長發(這個有點「過」);通過現場觀賽、分析比賽錄像等,不停給予反饋,要求立即糾正。
理論源頭:刻意練習的3F步驟——focus(聚焦)、feedback(反饋)、fix(修正)。
現實啟發:
我見過一些小孩,天資聰穎,學什麼都很快,但學什麼都堅持不了一年。十多年裡,學了圍棋、舞蹈、書法、鋼琴……十八般武藝樣樣都略懂,但哪樣都不精通。
我也見過「野路子」打乒乓球的同齡人,分分鐘被系統受訓過的業務愛好者秒殺。論身體素質、靈活度,前者甚至好過後者。被秒的原因就在於後者經常接受專業教練的反饋,細微動作上、戰法戰術上及時得到了糾正,所以成長速度更快。
父母在能力範圍內帶孩子多嘗試沒錯,但也有責任幫TA「聚焦」。
具體「聚焦」什麼?可以看TA做什麼進步最快;多聽聽老師、教練的評價。個人覺得把錢投在好教練上非常值。
法則3:最必要的心理準備是一萬個小時。
電影鏡頭:從村級擂台賽獲勝到全國聯賽冠軍,再到國際大賽金牌,即便有遺傳優勢、好爸爸教練,兩個女孩也用了整整十年時間。
理論源頭:
格拉德韋爾大量研究古典音樂家、冰球運動員等案例基礎上,總結出了「一萬小時定律」:想要在任何領域取得成功,至少需要練習1萬小時——以每天練習3小時,每周練習20小時計算,需要10年。
現實啟發:
如果孩子學某門藝術,僅僅是為了陶冶情操,那麼沒必要深究一萬個小時;但是如果TA展現出了不一般的天賦(按照一萬小時的研究,並不需要極佳天賦),那麼試試一萬個小時,會有收穫的。
法則4:最通用的競爭策略是SWOT分析法
電影鏡頭:電影中的父親通過觀察認為大女兒吉塔是進攻型選手。因此鼓勵她在初賽中多多進攻,當半決賽遇到更善於進攻的選手時,及時調整策略,改為防守,伺機抓住對手失誤得分。
理論源頭:SWOT分析法是通過分析自身的競爭優勢、競爭劣勢、機會和威脅,整合內外部資源的決策方法。
現實啟發:
在「廣泛分工、深度合作」的社會大背景下,一個孩子經歷了通識教育,博聞強記、多才多藝很好,但務必要有自己的競爭優勢。平均好的孩子很有可能不如某一項特別好的孩子有潛力。
正如刻在希臘帕特農神廟上的那句話——「認識你自己」。認識自己的方法就是分析優劣勢,並且認識到優劣勢是隨著時勢,不停變化的。不要讓優勢蒙蔽了雙眼,也別讓劣勢困住了雙腳。
法則5:最能確定的事——永遠有變化
電影鏡頭:英聯邦比賽摔跤項目最後一場,最後20秒,電視評論員說:吉塔(大女兒)只有1%的可能會贏,佔據99%贏面的選手用起了拖延戰術,但吉塔堅信自己還有機會,最後3秒, 1個漂亮的彩虹摔拿下5分,趕超對手、奪冠。
理論源頭:思想家斯賓塞.約翰遜曾經說過「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本身」。(其實,這句話不算是理論,應該算是常識。)
現實啟發:
不想說那些因為失戀、考試失利自殘自戕的案例,多到痛心。人人都覺得逆商教育、挫折教育很有必要,但都不太清楚怎麼做。
常規方法如學芭蕾體操、夏令營、暑期打工,更有新意方法是試著讓孩子從0到1完成一個項目:比如安排一次全家出行、在社區組織一次慈善義賣等等。
就像抗過敏最好的治療方法是逐步接觸過敏原,想要孩子耐受挫折,就要早點讓TA面對困難,在逐步挑戰中成長。
法則6:「吸引力法則」。
電影鏡頭:電影以一個父親深埋心中的金牌夢開始,中間經歷夢碎、夢起,逐夢中各個擊破了資金、訓練條件、參賽資格等障礙,最後圓夢。
理論源頭:《吸引力法則》,全書主講了一句話:只要你不斷在腦海中想著自己需要什麼,就會形成一種氣場,而這會把你想要的東西給吸引過來。(不能算理論,只能算是一本成功的勵志書。)
現實啟發: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之所以經常奏效,並不是因為氣場這種玄幻的東西。而是因為,有了堅定的念頭,有了第一步行動,沒有條件也會自己想方法創造條件。
體現在養育中,無論孩子在《我的理想》作文中寫了什麼,只要真的是從TA小腦袋瓜想出來的,都值得鼓勵,一步、兩步,能走多遠?可能會像詩人紀伯倫說的,遠到「你探訪不到,哪怕做夢也實現不了」的地方。
PS:
前段時間,一篇《所有父母必須面對的現實:你的孩子必將平凡》流傳得很廣,觀點也不偏激。但個人覺得,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子,都應該向更高的目標努力,而不是一開始就抱著「我會很平凡」的想法。
這6條法則,送給樂觀地相信「孩子未必平凡」的你。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