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紐約時報高管讚歎、日本學者認輸的滴滴,也許正是中國交通彎道超車的機會
文/金錯刀
一位學者,
來自擁有「細緻到變態」服務之稱的日本,
去年來到中國,
被一款中國APP迷住了,
專門寫個文章反思日本為何沒有。
最近《紐約時報》高管公開感嘆:
中國科技產品比美國的好用!
美國的先進科技、日本的極致服務
那都是全世界頂禮膜拜的,
他們哪會輕易誇別人?
可這一款產品,就把老美和日本徵服了?!
這個產品國人習以為常、每天都在用,
外國人到底看上啥了?
中國交通出行的產品與服務,
是否已經到了在國際上彎道超車的時候?
今天刀哥就來聊聊這件事。
國人習以為常,美國、日韓卻在追捧
先說那位學者,叫近藤大介,是日本明治大學的講師,因為曾在中國多年,他總是能將我們司空見慣的現象不吹不黑的講出來,所以有人叫他「誠實的尷尬」。
去年他來中國出差的時候,兩周的行程用了13次滴滴,「只要一通電話,車子隨叫隨到,而且車內整潔乾淨,司機熱情親切,能準確到達目的地。」身為日本人的他專門寫了一篇文章,《日本沒有「滴滴出行」,打車難如上青天》(點擊閱讀原文閱讀)
日本明治大學的講師近藤大介
在日本,普通人只要腿沒有骨折,一般情況下是不會打車的,因為太貴了,起步價2公里摺合人民幣45元,每公里費用近20元,常人難以接受。
紐約時報的高管叫裴若思(Jane Perlez),是《紐約時報》北京分社社長,最近她在《紐約時報》刊發的文章里分享了中國工作生活的「神器」——滴滴:
「你可以叫到普通的北京計程車,司機個性鮮明挺有意思,車裡也許有點邋遢,車費挺便宜;你也可以要求高端的服務,來的是滴滴專業司機,車輛新凈,還備有瓶裝水。」
「我喜歡滴滴,它比Uber好用。」
裴若思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一定熟知Uber,兩相比較下,她卻特意指出滴滴比Uber好用,也值得深思。
《紐約時報》北京分社社長 裴若思(Jane Perlez)
中國互聯網創業者紛紛去美國矽谷「朝聖」,中產階級手持iPhone去日本商場背著馬桶蓋、電飯鍋回來,在這樣的背景下,兩位來自發達國家,不缺錢不缺名氣的學者和高管,對滴滴產品真心讚歎,這讓刀哥油然生出民族自豪感!
其實羨慕我們的不僅是美國和日本,韓國人精神壓力大,上班族下班後習慣去喝一杯,首爾每天有幾十萬人需要代駕,但只能拿門口散發的小卡片找代駕,要麼在路邊揚手招車,韓國一位企業負責人在一次會議上遇到滴滴CEO程維,說你們快點來韓國吧!
我自己在歐洲旅遊,走到腳麻腰痛,站在冷風徹骨的街頭,特別特別想穿越回國內,預約一輛開著暖氣的專車來接駕。完全沒想到,國內乘客觸手可及、司空見慣的網路叫車服務,在外國人眼裡卻不可思議。
未來已來,如何把握中國交通彎道超越的機會?
「歪果仁」的點贊誠然讓我們有點小驕傲,但驕傲背後需要更多的思考。
回顧歷史,產業級的變革趨勢,經常從不經意間成為爆款的產品開始。而讓美國頂級媒體高管和日本學者讚歎的滴滴出行,就像時代變革巨浪來臨之前,先行激起的一朵浪花。
中國在農業經濟時代領先世界,可惜到了工業經濟時代,一路落後,直至現代。在科技產業變革的奇點來臨之際,刀哥斗膽斷言一句,這是中國互聯網公司在世界範圍彎道超越的機會,在這波「集體超越」過程中,交通出行是最有機會的。
為什麼呢?這得先從互聯網升級工業的變革背景說起。
手機曾經是一個典型的工業產品,手機操作系統也只是為手機硬體服務的,而現在,手機背後擁有的是巨大的網路系統。手機早已不再是一個獨立的產品,而是成為人類的「器官」,大腦的延伸。
傳統的錄音機、照相機,都被智能手機打敗了,未來還會有更多的工業品會被互聯網、被智能設備逐步取代。就像軟銀CEO孫正義說的,三十年以後,一雙鞋子里安裝的晶元都會比人類的大腦更聰明。
在可見的未來,硬體設備只是載體、觸手,而背後的網路系統、人工智慧才是主導。所以在這輪產業變革浪潮中,科技、互聯網公司應該有更大的主導權。
慶幸的是,在機會來臨之前,中國已經做好了準備。經過二十多年的積累,中國互聯網公司已經在全球佔據了一席之位。十幾年前,阿里巴巴通過建立相對靜態的人和商品的連接,成就了自己;騰訊通過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從互聯網時代平步到移動互聯網時代。而四五年前誕生於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滴滴,連接的是動態的人和交通工具。
縱觀中國互聯網發展歷程,可以看到這樣的軌跡,互聯網逐漸擁有越來越強大的與現實對接的能力。早期互聯網公司只需要專註於產品,技術人員不出辦公室就可以坐擁幾億用戶,而如今,互聯網公司需要赤足蹚泥水,連接汽車、司機、外賣小哥。
得益於中國人口紅利,能服務於中國獨特的環境、數億級別需求的互聯網公司,都已經擁有了服務全世界的能力,而產業升級變革是一個絕佳的契機。滴滴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滴滴所連接的汽車行業,是工業時代最後、最堅硬的壁壘。曾經為了避免被互聯網企業衝擊,歐洲甚至成立了「反矽谷聯盟」。現在,老牌汽車廠商與新興互聯網公司都已經排兵布陣,展開了下一場戰爭的控制權爭奪。
現在看來,圍繞汽車產業的變革路徑已然清晰,從分享經濟起步,到智能汽車、自動駕駛,在一個個汽車硬體終端背後,需要建設以城市、甚至以國家為單位的智慧交通系統……在整個變革過程中,滴滴這種移動出行的方式,是互聯網出行的第一朵浪花。
因為有獨特的成長環境,這朵浪花歷練出了世界領先的能力,在訂單規模、價值體量上,滴滴都已經超越了美國出生的Uber。
有個段子說,你在歐洲坐兩個小時的車,就能出國,可在北京,兩個小時後估計你還在朝陽區。北京除了面積巨大, 2016年的常住人口近2172.9萬,解決需求預測、運力調配的難度是紐約市的20倍。
更難的是,類似北京這樣的超大城市,中國有十幾個。論交通系統的複雜程度,中國絕對是五星級。
滴滴在複雜的環境下,把產品和服務體驗做到了美國、日本讚歎,這本身就是一件看起來並不起眼但實際很了不起的事。滴滴擁有了領先半步的優勢,拿到了參與世界級角逐的入場券。在全球互聯網革命升級工業革命的契機中,「中國公司服務中國,矽谷公司服務全球」的格局有望被打破。
當然,中國互聯網要想彎道超車,依舊會面臨巨大挑戰,比如競爭環境,比如政策監管,因為即便在國內,滴滴發展至今坐擁500億美金市值也並非一帆風順。中國能否抓住這次契機契機,還需要看各方能否珍惜把握。
無論如何,未來已經來了。
推薦閱讀:
※盈利困難、虧損擴大,誰會是Snap的白衣騎士?
※如何看待 《巴啦啦小魔仙之魔法的考驗》豆瓣評分偏低?
※職場「價值觀」或許比你認為的更重要
※大型網站優化思路?
※怎麼看廣告?
TAG:互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