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哲學視角下的市民社會

在德國古典哲學家的視野里,人既是自然存在物,更是社會存在物。正是這一共識引起了他們對社會問題的普遍興趣,而在這一興趣中,焦點則是市民社會。在德國古典哲學的肇始人――康德那裡,市民社會乃是他最重視的話題之一。在《世界公民觀點之下的普遍歷史觀念》一文中,他就為人類提出了這樣的使命:「大自然迫使人類去加以解決的最大問題,就是建立一個普遍法治的公民社會。」在康德看來,這正是人類在政治生活中追求的偉大理想。在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中,市民社會是作為家庭和國家之間的中間環節而出現的,它的地位是如此之重要,以至於黑格爾這樣寫道:「整個市民社會是中介的基地;在這一基地上,一切癖性,一切稟賦,一切有關出生和幸運的偶然性都自由地活躍著;又在這一基地上一切激情的巨浪,洶湧澎湃,它們僅僅受到向它們放射光芒的理性的節制。」在黑格爾看來,市民社會正是市民實際生活的領地,它作為各種需要的整體,具有如下的特徵:「在市民社會中,每個人都以自身為目的,其他一切在他看來都是虛無。但是,如果他不同別人發生關係,他就不能達到他的全部目的。因此,其他人便成為特殊的人達到目的的手段。」這觀點可以說是把康德關於「人是目的」的觀點現實化了,因為與康德不同,黑格爾從英國古典經濟學那裡獲得了觀察社會問題的靈感。

馬克思高度重視德國古典哲學家,尤其是黑格爾關於市民社會的理論。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馬克思以很大的篇幅摘錄並評論了黑格爾的市民社會理論,揭示了其唯心主義特徵。在《論猶太人問題》一文中,馬克思指出:「物質生活這種自私生活的一切前提正是作為市民社會的特徵繼續存在於國家範圍以外,存在於市民社會。……在這個社會中,人作為私人進行活動,把別人看做工具,把自己也降為工具,成為外力隨意擺布的玩物。」毋庸諱言,這段論述仍然體現出黑格爾的觀點對馬克思的影響。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把市民社會作為「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而把「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作為「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進一步指出:「在過去一切歷史階段上受生產力所制約,同時也制約生產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會。……這個市民社會是全部歷史的真正發源地和舞台。」在這段論述中,馬克思不但開始以自己的語言來規定市民社會的概念內涵,而且賦予這一概念以極其重要的地位,即把它理解為「全部歷史的真正發源地和舞台」。

值得注意的是,當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初步敘述自己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時,市民社會無疑成了這一新歷史觀的核心概念:「這種歷史觀就在於: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來考察現實的生產過程,並把與該生產方式相聯繫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然後必須在國家生活的範圍內描述市民社會的活動,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來闡明各種不同的理論產物和意識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並在這個基礎上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這也印證了我們上面敘述過的觀點,即從費爾巴哈的直觀唯物主義出發,是引申不出歷史唯物主義結論的,正如馬克思早已告誡我們的:「直觀的唯物主義,即不是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至多也只能達到對單個人和市民社會的直觀。」從上面的論述可以發現,市民社會概念乃是德國古典哲學遺產的根本性的內容之一。

――――以上引用自《從康德到馬克思》一書

推薦閱讀:

新世界的大門——《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
【社會主義之父的馬克思到底如何評價資本主義之父的亞當斯密和他的著作《國富論》】
霧霾之國
遺失的寶物——《德意志意識形態·費爾巴哈》文獻與版本
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的兩部類三部門模型(加入奢侈品)

TAG:馬克思主義 | 哲學 | 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