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懷疑自己生病也是一種病
有時候,我們身體的某個部位不舒服,就會懷疑自己這個地方是不是得了某種常見疾病,比如心跳過快,就想自己是不是心臟有毛病;手總是抖,就擔心自己會不會的帕金森。然後就會去網上搜索或者查查資料看自己的癥狀是不是真的和「權威」說法一樣,如果越看越像可能就會去醫院做個檢查,如果發現差得還很遠就安心地放任不管了。
這種做法其實是很正常的一種行為,而且它有的時候確實可以幫助我們發現一些健康問題。但有些人不太一樣,他們發現自己出現了某些癥狀之後,會堅定地相信自己一定是得了某種病,並陷入深深的焦慮之中。即使去醫院檢查後,醫生告訴他/她沒有發現任何異常,仍然覺得自己有病,只是醫生沒有檢查出來。其實這時候,他/她可能確實已經生病了,只不過不是自己以為的那種病,而是一種心理疾病,就是所謂的「疑病症」。
什麼是「疑病症」?
疑病症本質上是一種焦慮神經症,又稱「疾病焦慮障礙」,已經被作為一種新型精神障礙列入最新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指個體存在嚴重的健康焦慮,能夠反映個體對於疾病的焦慮狀況。
疑病症的表現:
1.軀體表現:可能有多種表現,如胸悶、心慌、腹痛、出汗或自訴軀體器官存在異常等;
2.心理表現:對身體某部分過分關注,患者描述模糊,部位不恆定,多次檢查確定沒有器質性病變後仍不能消除疑病信念,總是憂心忡忡,常伴有失眠、焦慮、抑鬱癥狀。
3.典型表現:疼痛感,是疑病症的常見表現。患者能清楚地感覺到某個部位疼痛,甚至有時是全身性疼痛,但檢查沒有異常。
如果出現上述癥狀,已經對正常的工作生活造成嚴重影響,且持續了3-6個月或更久,那就要注意尋求支持和幫助了。
如何應對疑病症?
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CBT)是焦慮障礙治療中常用的治療方法,可以幫助患者調整不良認知,指導個體有效地識別疾病焦慮的癥狀,以及採取有效的策略來克服疑病信念,減輕焦慮,減少無意義的行為,如反覆去醫院檢查等。認知行為療法的目的就是幫助患者認識到問題的根源,糾正錯誤信念,從而減輕焦慮。
如果得了疑病症,一定要尋找專業的精神科醫生接受專業治療,精神疾病並不可怕,只要積極治療,就能回歸正常的生活。
戳這裡,找專業醫生http://www.enenyisheng.com/
搜索微信公眾號「精神健康公開課」,了解更多精神健康知識。
推薦閱讀:
※焦慮症心理分析:擔心身體有問題
※你才二十多歲,為什麼這麼焦慮
※你的偽認知升級,正在加重你的焦慮
※公眾演講緊張怎麼辦?
※產前焦慮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