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條道路—社會民主主義的復興》簡讀

一、內容介紹

1.社會主義之後

1.1傳統社會主義模式日漸衰退

社會主義曾經取得世人矚目的發展成就,二戰結束後,在短短的二三十的年時間裡,東方國家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發展迅速,但是經濟的發展導致了制度的相對落後,在 20 世紀 90 年代,「社會主義——至少,作為一種經濟管理體制的社會主義——已經淡出了歷史舞台。」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都證明了這一點,傳統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日漸的衰落下去。吉登斯認為,資本主義創新以及提高生產力的能力是不可低估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沒有正確認識資本主義的生產能力,也沒有把握市場機制的重要意義,事實已經證明除了資本主義人類別無選擇,當前應該關注和討論的是採用什麼方式、在什麼程度上來管理和規治資本主義。

1.2老派社會民主主義

老派社會民主主義相信國家可以對市場進行干預來緩解和克服自由資本主義的種種弊端。國家對家庭生活的介入不僅必要而且值得鼓勵。對平等的追求已經成為所有社會民族主義者的主要關注點。通過福利國家來推行的累進稅制度,就是一種取富濟貧的制度安排。實質上,老左派所強調就是一種福利國家的模式,為公民提供一種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保障。正因為受到老左派的影響,二戰後,西方國家經濟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發展進入了一個全面增長的輝煌時期。在這個階段,較好地控制了資本主義的繁榮與蕭條周期以及資本主義經濟的兩極分化傾向。但是這種模式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迎來了考驗並開始衰落,凸顯出了嚴重的弊端,由於國家過多地干預市場經濟,結果導致市場經濟很難發揮資源配置作用,西方國家經濟出現滯漲。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率,機器大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失業人口增多,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靠社會救濟維持生活,現代醫療條件的發展,也使醫療的費用大幅度上漲,福利國家的財政出現危機。「被大多數人看成是社會民主政治之核心的福利國家如今製造出來的問題比它所解決的問題還要多。」這意味著老派社會民主主義陷入了困境,而且對於新興的民眾關注的生態問題,老派的社會民主主義也無法在政治綱領中將其包容進去。自從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家的社會民主主義者都相繼開始放棄先前的立場。比如撒切爾的市場化改革。然而,社會民主黨至今仍然沒有創造出一種新的系統化的政治觀點,必須重新塑造社會民主主義,而塑造的前提就是先超越老派的社會民主主義。

1.3新自由主義的衰落

新自由主義作為保守派,反對國家福利模式,認為這是對公民社會秩序的破壞,政府過多干涉經濟、干預市場是最大的錯誤。倡導機會平等,主張實行市場經濟,實現市場經濟自由化。新自由主義認為通過市場經濟引導和促進經濟發展,並由此帶來社會總財富的最大化,才是能夠獲取的最大福利。吉登斯認為,新右派主張提高效率而忽視了社會公正,主張削減社會公共福利,減少公共開支,結果嚴重破壞了已經建立的社會保障體系,使大多數人的利益受損,而且也拉大了社會的貧富差距,不利於社會的安全與穩定,所以必然會被社會所淘汰。對新自由主義衰落的反思是「第三條道路」興起的重要原因。

1.4政治支持方式的改變

吉登斯認為,知識經濟發展,機器生產效率提高,工人的數量出現了快速的下降,勢必會導致社會政治支持方式的變化。尤其是大量的女性勞動力進入市場,更加動搖了政治這種政治支撐模式,大量的少數派團體遊離於政治邊緣之外,不再參與投票。在此期間,新中間階級急劇膨脹,他們關注個性發展,注重後物質主義價值。在吉登斯看來,隨著社會的發展,政治支持模式出現了新的特點,西方國家也不在用依靠階級分類對選票進行劃分,國家格局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逐步從左右兩極格局向另一種系統複雜的局面轉變,以往把選民劃分到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陣營的那一條軸線已經不再明顯。社會民主黨派不再擁有一個可以為其提供穩定支持的階級集團,因此不得不去尋找適應於在社會和文化上更具多樣性的環境的新的社會認同。

二、五種兩難困境

然後,吉登斯羅列了影響社會民主政策的五種根本性的兩難困境:全球化、個人主義、左翼和右翼、政治機構、生態問題。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資金與商品的流動自由化趨勢加強,經濟全球化成為一種必然趨勢,而且全球化在政治、文化上也在不斷滲透。吉登斯認為,當前世界必須面臨經濟全球化這一現實,經濟全球化有新的內容與發展,而不僅是延續或者回復過去年代的發展趨勢。全球化不僅是經濟上的相互依存關係,它給我們的社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發展機遇增多,但是面臨的新問題與挑戰也越來越多。如果只是依靠民族國家以及舊的國際組織和機制無法解決經濟全球化帶來的一系列跨國際問題,例如:人權保護、環境保護、消除貧困、國際犯罪、國際遊資投機以及各民族之間的團結與協作等。國家的邊界與過去相比,正在不斷地變得模糊。但是,總體上說,民族國家尚未消亡;並且從總體上說,政府的活動範圍與其說是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推進而縮小,倒不如說是變得更為擴大了,在某些情況下,國家權力比他們在過去擁有的不是更小而是更大了。

集體主義是社會民主主義區分於保守主義的顯著特點之一,古典的社會民主主義在一些國家和地區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和發展,,但是所有的西方國家在文化方面仍然呈現出多元化,同時生活方式也不斷變得豐富多彩。公民越來越多的作為個人來規劃、理解和建設自身。這不僅是市場所造成的,也是全球化的發展的必然的結果。吉登斯說,如果制度化的個人主義與利己主義並不是一回事的話,那麼前者對社會團結造成的威脅會小得多。但是,這也意味著我們必須尋求創造團結的新手段。過去國家的嚴格管理和訴諸傳統是不能保障社會凝聚力的。

許多傳統的政治黨派或者政府在社會事務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多的受到削弱,而許多社會中的單一的問題團體或這社會組織扮演者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比如綠色和平組織在全球範圍內的活動。更加有代表性的則是德國的綠黨。這被稱之為「亞政治」。

四、觀點和主張

「第三條道路」理論提出了 8 個主張,涉及社會繼續發展的方方面面。吉登斯「超越左與右」的「第三條道路」理論和政策主張主要有:

1. 重新塑造民族國家理念,主張要積極應對全球化,加強國家間合作,重視全球治理結構的調整,反對用消極的觀點來面對問題;

2. 建設「生活政治」,重視生活政治的興起,淡化和擺脫解放政治。認為社會民主黨追求傳統的以階級解放為目標的解放政治已經不合時宜,解放政治並不包含與生活相關的政策,更多的是關注正式的政治制度的解放意義和價值。解放政治關注的是生活機會,生活政治關注的則是生活選擇,生活政治是生活方式的政治,是關於人們到底該怎樣生活和如何選擇的政治,必須把生活政治的內容囊括到解放政治中去。生活政治決定反思社會到底該如何重建,反思到底該如何對待生態問題、全球化問題、勞動解放、生活自主權問題等等;

3.民主制度的民主化,提出了「第三條道路」的民主觀,強調在對話民主和情感民主的基礎上實現西方民主制度的民主化,改變人民對政治家的不信任狀況。通過制度完善深化民主的進程;

4.建設以信任為基礎的能動性政治,加強社會、國家以及市場三者之間的結合,建立以信任為重要基礎的能動性政治,克服錯誤思想;

5.改革福利國家,建立投資型國家。認為民主社會主義通過利用高赤字、高稅收來實現實行「從搖籃到墳墓」的高福利政策已經行不通了,因為導致了效率低下,公平與效率的矛盾突出,吉登斯堅持繼續在保留福利國家的許多原有特徵基礎上進行改革,建立積極的福利國家,使福利國家成為社會投資型國家。實現教育和培訓機會平等,以人的技能開發取代事後的再分配,把優先權放在教育和培訓上,把教育和培訓投資看作是再分配的基礎和機會,以消除事實上的不平等和貧困;

6.消除暴力問題,吉登斯認為,在當前的政治理論和社會生活中,暴力問題非常突出,社會發展一定要採取積極措施消除暴力,無論是家庭暴力、社會暴力,還是國際社會中的暴力都要消除;

7.培育積極的公民社會,主張要不斷加強公民和政府之間的有機聯繫,進而形成良好的夥伴關係,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社會的良性互動和穩定發展;

8.修復和重建社會團結,強烈個人主義情緒的廣泛存在,嚴重影響著社會團結,主張對於社會團結有選擇地修復與重構,把個人與團體之間的關係建立起來。

完!


推薦閱讀:

怎麼看日本APA酒店社長「決不撤書,你們幾個月後就會忘記」這一言論?
美國新政府就職以來中美兩國元首首次會晤,這對中國關係有何影響?
極端穆斯林製造的越來越多的恐怖事件會不會在未來幾年引發一場反對穆斯林的運動,就像當年的排猶一樣?
印度和巴基斯坦成為上海合作組織正式成員對中國以及上合組織有何影響?
如何看待美國衰落甚至崩潰之後的國際秩序?

TAG:政治 | 閱讀 | 書籍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