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定義往往比事實還重要

最近,我在思考一個非常有趣的哲學問題,就是題目中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我這個人在思考的時候,往往習慣開啟人格分裂模式

就是腦海中,會有幾個小人兒,互相罵,一邊罵著對方,一邊進行激烈的爭吵

小人兒A第一個發言了:「這個問題很簡單,肯定是先有雞,而原始的雞都是直接產卵下小雞的,其中有一個骨骼奇葩的雞變異了,然後產下了第一個雞蛋,於是才有了蛋。慢慢地隨著物競天擇的理論,那些直接產卵的雞都死掉了,都被淘汰了,所以現在就剩下只能下蛋的雞了」

小人兒B剛聽完就不耐煩了,急躁的說道:「放屁,要按照你這麼說,你怎麼不換一種對立的思路呢?從前,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雞,只有一種叫做gogodie的動物,而有一天這個gogodie生下的蛋變異了,這個變異的蛋,最終長大成了雞,於是才誕生了第一隻雞,而這個雞是可以繼續下蛋的,所以後來雞就多起來了」

在一旁聽著的小人兒C很平靜的說道:「大家靜一靜,其實你們說的都不對。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問題很簡單。肯定是先有的蛋,因為在世界上還沒有雞這個物種之前,就已經有了蛋了,比如大家熟知的恐龍不就是下蛋的嗎?這裡可沒說一定是雞蛋,恐龍蛋是不是蛋?那恐龍蛋是不是比雞來得早?」

小人兒D聽完了之後好好想了想,然後說道:「要按你這麼說,我們再換個角度,你說雞蛋雞蛋,雞在前,蛋在後,雞生下來的蛋才叫雞蛋,所以肯定是雞在前,蛋在後」

吵到這裡的時候,我發現了一件事

一個爭吵,是絕對會因為一個客觀事實的呈現,而結束的

但是這個爭吵卻持續了這麼久,究竟是為什麼呢?

原來,問題出在一開始,我們沒有給【雞】和【蛋】下一個明確的定義

現在,我們給【雞】下一個明確的定義,由雞蛋產出,而且可以產出雞蛋的動物,我們稱之為雞

再給【蛋】下一個明確的定義,由雞產出,並且可以孵出小雞的蛋,我們稱之為雞蛋

但是如果這麼定義,我們又會出現一個問題:

因為只有雞蛋產出的雞叫雞,同時只有雞下出來的蛋叫雞蛋,那麼這個問題就無解了,就陷入了一個循環中

這樣怎麼討論就都沒有意義了

所以我們只能把【雞】和【蛋】的定義放寬

【雞】:不一定由雞蛋產出,但是一定要可以產出雞蛋

【蛋】:不一定由雞產出,但是一定可以孵出小雞

但是這麼定義我們又會面臨一個問題

因為我們並不知道一開始變異的到底是雞還是蛋

如果有一隻gogodie,突然變異成了雞,然後開始下蛋,那麼先有雞再有蛋就成了

如果有一枚goodie的蛋,突然變異成了雞蛋,然後開始孵出小雞,那麼先有蛋再有雞也可以成立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能去讓【雞】和【蛋】的定義不等價

即二者的關係不是平行的,而是一條直線上的兩個點,而兩個點的先後由他們的定義來決定

我來舉個例子,情況A:

【雞】:一定由雞蛋產出,而且一定可以產出雞蛋

【蛋】:不一定由雞產出,但是一定可以孵出小雞

那麼這種情況下,就是先有了蛋再有雞

情況B:

【雞】:不一定由雞蛋產出,但是一定可以產出雞蛋

【蛋】:一定由雞產出,而且一定可以孵出小雞

那麼這種情況下,就是先有了雞再有蛋

通過這一點,我們其實可以看透一個道理:

很多事情的事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對每個元素的定義

這些定義,直接決定了我們最後得出的結論

也就是說,很多時候,大家對一個事情的定義,往往掩蓋了事實的真相

就比如說,有一天有一家精神病院,突然給我開了個精神病證明,說我是重度精神病患者

那麼接下來不論是旁人,還是警察,還是什麼別人,只要看到了這份證明,就會覺得我有精神病

而這時候我到底有沒有精神病,反而變得不重要了,因為就算我說我沒有精神病,而且事實上我也沒有精神病,但是大家已經給我下了定義,大家在看到這份診斷書之後,都會覺得我有精神病

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如果大家都相信了一件錯誤的事情,那麼事情的真相,也就沒人關心了

而大家相信什麼,卻主要是靠大家的意願

理性的人是少數的,大多數人都會去選擇相信他們願意相信的事情

接受現實反而是一件難事

今天寫這個文章,肯定不是來和大家討論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

因為先有啥,其實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們到底如何去給事情下定義

畢竟,不同的定義,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結果

現實中,大多數人下定義的方式,是通過「經驗」即所謂的「固有印象」

根據自己的「固有印象」來對一件事情下一個定義

這是很可怕的

就像Note7炸了之後,你還敢去買未來的Note8嗎?

肯定有人敢,但是買的人肯定會變少

你再想想,你手上拿著Note8,別人看到了,肯定也會去調侃「兄弟,你不怕他炸嗎?」

這時,就算Note8是全世界最安全最保險的手機,大家也不願意去購買了

並不是因為Note8本身不好,而是大家在真實的去感受它之前,已經給他下了定義了

這就很可怕了

手機這個東西,割掉一個產品線在推出一個新的產品線是可行的

但是如果大家在真實的去接觸一個人之前,就給他下了定義的話呢?

比如大家去黑wuli韜韜、古力娜扎還有楊冪的時候,大多數人其實並不知道為什麼要去黑他們,大家只是跟風黑,看到別人再黑,自己也就跟著黑

在真真實實的看到這些人的言行舉止之前,就已經給他們下了定義

那接下來無論看到什麼,都是帶著有色眼鏡去看的

這,不可怕嗎?

這還是明星

那如果回到現實中呢?

大家可以看到,幾乎所有的校園欺凌事件,被欺凌的對象基本都是固定的,但是去欺凌他們的人卻會經常更替

也就是說,只要大家給你下了【好欺負】這個定義,那麼接下來無論你到底好不好欺負,大家都回來欺負你,一開始可能1v1你還能反抗一下,但是慢慢的,因為你身上背著【好欺負】的這個定義,欺負你的人開始多了起來。當事情變成2v1,5v1,Nv1的時候,你就真的無法去反抗了

所以,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其實並不是事實

而是大家眼中【所謂的事實】

推薦閱讀:

宋博士知乎【兒童專註力】live文字稿(3)
真正的學霸是什麼樣子?
差生是怎樣一種體驗?努力的差生是怎樣一種體驗?自認為努力的差生是怎樣一種體驗?
中國美術學院校考閱卷揭秘:每張高分卷的通關之路上需要經過36位評委老師的火眼金睛
絕不是危言聳聽,孩子的未來會被毀於。。。

TAG:心理學 | 教育 | 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