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家的孩子為什麼更經不起誘惑?
《北上廣依然相信愛情》中,張凱文是「山窩裡飛出的金鳳凰」。他算得上優秀,但給人的感覺,總是非常壓抑,不快樂。
雖然已經身為副總,但依然艱苦簡樸,只能在北京租房住,每天上下班擠地鐵,吃飯只是麵條對付。作為北漂者,我們都能在張凱文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他永遠都是好脾氣,謹慎小心,盡心竭力,甚至不免懦弱。
當看到張凱文被蕭然抓住心理弱點,一步步誤入歧途的時候,不免讓人心痛和惋惜。
論資質,論人品,他都沒有什麼問題。他犯錯誤的最大原因,只是「沒有自己」。
最典型的「鳳凰男」,是一群「沒有自己」的人
這些「山窩裡飛出的金鳳凰」可能來自不同的地方,但「沒有自己」是他們共同的特徵。
在網上有一個吐槽「鳳凰男」的帖子,事例非常典型。
發帖的是一個城市裡的女孩子,她的老公是一個典型的「鳳凰男」。男方長得帥,聰明,踏實低調,事業有成,而且特別孝順,她被他深深吸引。
姑娘歡天喜地地嫁給了他。
婚後才發現,男人的收入永遠是有一部分留給家裡的,包括給父母的錢,給弟妹的錢,借給各種七大姑八大姨的錢。這些錢佔了男人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好在女孩也不是小氣的人,而且是真心愛老公,也並不在意。
每個月都會有各種各樣的親戚拜訪。一開始,她還能笑臉相迎。但這些親戚格外的「不客氣」,起床不疊被子,用完馬桶之後不沖,在廚房裡做完飯之後,全然不顧一地狼藉。
她讓老公跟親戚說說不要讓他們總是到家裡來,太影響兩個人的生活。老公說,不行,他們之前都幫過我的。現在也沒有太麻煩咱們,只不過過來住住嘛,要忍一忍。
她跟老公家裡人發生了矛盾,老公永遠都偏向家裡人。
她生孩子的時候,老公的弟弟打電話說自己有事,老公二話不說,把她託付給一個同事就走了。她差點得了抑鬱症。
這種人,倒不一定是壞或自私。只是因為從小受到農村強烈的家庭觀念影響,而且也往往會受到親人和鄉親們的很多資助,他們會反覆給他灌輸「你就是我們所有人的希望」的觀念。
他有負疚感,當他有了能力之後,就會有很強烈的報恩心理。他的生活和意志,也已經被這種心理綁架了。最典型的「鳳凰男」,都是一群「沒有自己」的人。
他們容易被誘惑,既是「為了別人」,也是半推半就
窮人家的孩子,在走上社會以後,尤其到了北上廣這種大城市,才會發現情況有多糟糕。
他們幾乎是在起跑線上就輸得一塌糊塗了。綜合素質且不論,高昂的房價,高昂的消費,擁擠的地鐵,都在悄悄地消磨和打擊著他們的雄心壯志。
他們沒有人脈關係,只能從基層一點點做起。他們披星戴月,兢兢業業,終於升上小主管,卻發現大城市的同學們早已經靠父輩的關係,當上了總監。
城市裡的孩子可以把一個月的工資全部都用來旅遊,全部都用來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學習新的知識,但他們那點可憐的工資,卻要交房租,要接濟父母,要扶助弟妹。
面對機會,他們表現出極度的謹慎。他們不敢貿然買房和投資,更不敢孤注一擲創業。而這種謹小慎微,往往也成為他們不能獲得成功的最大障礙。
他們的奮鬥史,說是一部「血淚史」毫不過分。我所知的一個朋友,一個月的工資有80%打回家裡。剩下的那一部分,就只夠租一個地下室,每天吃飯也只是湊合,一年到頭也不會買一件像樣的衣服。
沒有成功之前,他們永遠是一個苦行者,看不到途中美妙的風景。比起一般的人,他們格外焦慮,急於求成。
一方面,他們會覺得自己是救世主,另一方面,他們也有強烈的匱乏感。這種心理上的匱乏感,並不能隨著生活境遇的變好而改變。
生活在壓力中的人似乎更容易受到誘惑。
上海交大的鞠強教授曾經特意收集了二十多位大貪官的懺悔書,發現他們的經歷驚人相似:絕大多數早年都極其貧窮。
但另外一方面,很多同樣很貧窮的家庭出身的官員,一生都清正廉潔。
區別只在於自己內心。
比如張凱文,所做的事情似乎都是「不得不」「為了別人」。但仔細想想,又不是那麼一回事。
如果這些事情發生在其他人身上,他們可能會去借錢,可能會接受離婚的結果,可能會選擇換工作,因為他們知道,有些事情不能做。
為什麼到了張凱文這裡,就會變成「不得不」呢?
其實,哪怕沒有發生這件事,張凱文遲早也會在利益面前栽一個大跟頭。張凱文的母親生病,不過是摧毀他心理防線的最後一根稻草。
因為負重前行,他會不自覺地被捷徑所吸引,所以往往很難經受住考驗。
只有找到自己,才能發現生命中的美好
張凱文這樣的人,在生活中十分常見。他們只要一開口,就是「我得給我媽媽……」「我還要給我妹妹……」
他們的生活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人。家人,親戚,甚至愛人,唯獨自己卻蜷縮在一個小小的角落裡。
他們在「為了別人」中,找到存在感和價值感;另外一方面,「別人」也成為了他們的一個甩脫不掉的巨大負擔。
家庭成員與他們有一種奇妙的共生關係,表面上,他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為了家裡人。但是,他們潛意識裡,因為長期被壓抑,產生了極度的不滿。
他們的生活因為巨大的負擔而變得一團混亂。而當他們想要犯錯誤的時候,「為了自己」不能說服自己,他們就會搬出「為了別人」這個擋箭牌。
對於他們來講,只有內心確信,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是「為了自己」,才能在面對誘惑的時候保持理智。
去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要習慣說「我要」,而不是「我要給我媽媽……」,或者其他什麼任何人。
割裂自己與大家庭的心理臍帶。分清「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堅決拒絕那些不合理要求。
在最後,張凱文終於找回了自己。在終於表達出內心的憤怒之後,他顯得放鬆而興奮。
當一個人終於找到了「自我」,才可能發現生命的美好。對於所有「為別人而活」的人,這都應該是人生的必修課。
—END—
作者:於藍,初心客廳專欄作者。紛繁以後,方知愛是先知後行。願做世界上,最懂你的人。
本內容版權歸初心客廳心理疏導平台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如需授權,請聯繫V:初心客廳心理疏導平台(xinlishudaozixun)
情感不順心?孩子搞不定?職場壓力大?歡迎你來初心客廳心理疏導平台找我們聊聊。http://chuxinbbs.com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