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身高、體重、頭圍發育有規律,你家寶寶達標了嗎?

正確監測寶寶的生長發育

(圖片信息重要,點擊放大觀看更清晰)

寶寶的生長發育狀況是衡量健康的標準,體重、身長和頭圍往往是衡量嬰幼兒生長發育的具體指標。

判斷孩子生長是否正常,絕對不是根據一次的測量結果。

寶爸媽可以也可以參考本文中的生長曲線,或通過世界衛生組織的網站(Weight-for-age Child growth standards)獲得生長曲線。

生長曲線由很多條等同線組成,從下至上,分別代表第3、15、50、85和97百分位,其中第50百分位代表人群的平均水平。

寶爸媽可將孩子從出生至現在所有能夠得到的不同時間的身高、體重、頭圍的測定值畫在曲線上,長期堅持下去才能看出寶寶的生長軌跡是否正常。

每個寶寶出生時所在生長曲線的位置是不可選擇的。

寶寶今後的生長,特別是2-3歲之前,應該以生長曲線作為比較的基礎。

如果生長正常,家長不要輕易因為大便偏稀或偏干、食量偏少、胃口不佳等不重要的事情給寶寶長期間斷服用藥物或營養品。

當然也沒有必要進行抽血檢查微量元素,微量元素不能客觀反映嬰幼兒發育狀況。

任何時候,肯定有一半的孩子會低於平均水平,所以家長不要認為低於平均水平就有問題,就是「不達標」,就應該補鈣等微量元素。

只要孩子接受均衡營養、按應有的軌跡生長就是正常。

只要曲線軌跡在同一水平,就是正常,不要認為平均值是可接受的最低限。

嬰幼兒體重增長規律

(圖片信息重要,點擊放大觀看更清晰)

體重是寶寶器官、系統、體液的綜合重量,它是反映寶寶生長與營養狀況的靈敏指標。

嬰兒誕生時平均體重為3.3千克左右,出生前半年的嬰兒體重增長較快,尤其是頭兩個月體重每天增加20-30克。

出生後第一年是小兒體重增長最快的一年,為生長的第一個高峰。

在這個高峰期內,體重增加速度隨年齡增長而減慢,前3個月體重的增加約等於後9個月的體重增加,並非一個勻速增長過程。

1歲以後寶寶的體格發育速度有所減緩,但在1-2歲內,體重仍然呈穩步增長,一年平均增長2.5千克左右。

寶寶乃至成人,體重受遺傳的影響比較小,受營養、身體健康狀況等因素影響比較大。、

比如,疾病時體重會迅速下降,好轉後又快速回升。

對寶寶來說體重與餵養關係很大。

孩子體重的增長存在著顯著的個體差異,而且增長速度不可能以「絕對增長克數」衡量,所以要使用生長發育曲線。

如果體重偏離同齡正常孩子的生長發育曲線了,要尋找原因。

在此提醒家長要定期給寶寶測量體重,按照體重曲線圖分析寶寶體重增長的情況,這是監測寶寶生長發育是否正常的重要途徑。

孩子體重增長過快或過慢都要引起重視。

可通過世界衛生組織的(Weight-for-age Child growth standards)獲得生長曲線

嬰幼兒身高增長規律

(圖片信息重要,點擊放大觀看更清晰)

身高(身長)指頭、脊柱、下肢長度的總和,即頭頂到足底的垂直長度。

身高(身長)有其增長規律,嬰兒誕生時身長50厘米左右,出生後第一年增長最快,約25厘米,為生長第一高峰。

隨後身長(身高)增加速度隨年齡增加而減慢,前3個月的身長(身高)增長約等於後9個月身長(身高)的增長。

也就是說,嬰幼兒的身長(身高)發育同樣也是一個非勻速增長過程。

此外,不同時期身高的增長還存在著個體差異,所以寶寶生長的快慢不是與其他人比較,而是應該藉助生長曲線與寶寶過去相比。

選擇兒童生長曲線,將能夠記住的寶寶已往的身高按照當時寶寶的年齡畫在曲線上,再將各點連成線。

這樣家長就可觀察到孩子的身高是否以曲線所標示的速度在生長。

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生長的軌跡,這個軌跡應與生長曲線的變化趨勢相符。

寶寶長得快與慢不是家長能夠很清楚地感覺到的,需用科學的評判標準——嬰幼兒生長發育曲線作為依據。

依據兒童生長曲線,如果發現寶寶的生長過快或過慢,都應看醫生,尋找其原因。

與體重相比,嬰兒的身高(身長)變化相對穩定,急性疾病等問題不會影響到身高。

如果身高生長出現緩慢,說明存在問題的時間較長。

一般來說,寶寶身高長得慢,家長最先懷疑的是寶寶缺少微量元素。

實際上,這種情況應該與微量元素無關,首先應該考慮與餵養有關。

可通過世界衛生組織的(Weight-for-age Child growth standards)獲得生長曲線

應該注意幾點:寶寶進食的數量、種類、性狀,以及消化吸收狀況,再有是否存在異常丟失(比如,過敏、先天性疾病等)。

對於不到2歲的孩子最好能夠保證每天至少400毫升配方粉,再有保持3次固體食物,注意食物性狀。

爸媽都希望寶寶長得高,但身高還受到遺傳等因素的影響。

而且早期生長過快並不意味著今後就會是大高個兒,反倒意味著孩子今後出現肥胖的機會明顯增加。

除遺傳因素以外,後天的餵養和運動也是影響身高的因素。

寶寶的生長發育有其自身的規律,家長不要為了想讓孩子長高就給孩子餵養過度。

(圖片信息重要,點擊放大觀看更清晰)

嬰幼兒顱骨發育與頭圍

(圖片信息重要,點擊放大觀看更清晰)

嬰兒出生後頭顱骨不像成人那樣已融合成一塊,而是由多塊骨骼組成的,每塊骨骼間存有縫隙,並且可以在一定範圍內移動。

出生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嬰兒的顱骨都處在沒有融合的狀態,細心的家長可以摸到骨縫或輕度顱骨重疊。

有的孩子頭頂上會出現一道顱骨凸起,那是分娩時形成的顱骨重疊,隨著長大會自然消失。

多塊骨骼交界處存有菱形區域,稱為囟門,分成前囟和後囟。

後囟小,一般會於生後3個月生理閉合;顱縫一般於生後6個月閉合;前囟較大,一般會於生後18-24個月閉合。

囟門過早閉合不利於大腦的發育。前囟能夠反映大腦的一些問題。

(圖片信息重要,點擊放大觀看更清晰)

當顱骨內壓力過高時,可以看到前囟膨隆;當顱內壓力過低時,可見前囟凹陷。

引起顱內壓力增高的可能是劇烈哭鬧、腦炎或腦膜炎等;引起顱內壓力減低的可能主要是脫水。

在前囟閉合前,每塊顱骨間的骨縫還存在。

判斷前囟是否小或閉合前,應檢查顱縫。囟門閉合後,意味著多塊顱骨融合成一個頭顱骨。

經常會有家長關注孩子的囟門閉合情況,擔心囟門會過早閉合。

可通過世界衛生組織的(Weight-for-age Child growth standards)獲得生長曲線

其實,評定嬰兒頭顱,不僅要測量前囟,還要關注顱縫和頭圍。觀察頭圍增長最為重要。

只要頭圍增長正常就不必擔心。頭圍指頭的最大圍徑,反映腦和顱骨的發育。

只要頭圍平穩正常增長,就會間接反映大腦發育正常,不用擔心在何水平。

頭圍過大或突然增長過快並不正常,有可能是腦積水或腦腫瘤;頭圍過小或者不能正常增長,有可能是腦發育不良或小頭畸形。

出生後嬰兒不夠對稱的頭型需要經過數月才能逐漸恢復正常。

判斷嬰兒大腦發育必須結合頭圍、前囟、顱縫的測量,加上大腦和神經系統發育情況。

不要僅依其中某一項斷然判斷嬰兒大腦發育,比如:前囟門過小等。只有全面評估才可了解嬰兒腦發育。

可通過世界衛生組織的(Weight-for-age Child growth standards)獲得生長曲線

《崔玉濤圖解家庭育兒》(崔玉濤 著 東方出版社)授權內容發布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來源

我是Dr.King,與百名育兒王牌專家一起

專註寶寶的早教、智力開發、性格培養、情商教育、家庭親子關係處理


推薦閱讀:

親吻、搖晃、舉高高,中國育兒三大魔症,不是愛而是害!
濕巾中含MIT和CIT,嬰兒還能用?成人可以用嗎?
寶寶說謊也是聰明的表現,媽媽千萬別逼寶寶犯更大的錯
患血管瘤的病友們,你們如何生活才能照顧好這份良性的腫瘤

TAG:育兒 | 嬰幼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