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元旦隨筆

元旦,做為新年第一天,尤其是做為公曆紀年法,傳入我國並使用,不足百十年,此前,一直是用農曆紀年。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歷史厚重,是世界上發明曆法最早的民族之一,迄今已有四千餘年歷史。夏有夏曆,殷有殷歷,周有周曆,紀年各不相同。有以臘月月首為元旦,有以十月月首為元旦,至漢武帝時,統一曆法,以正月月首為元旦,這就是著名的漢歷(即夏曆或農曆),使用至今,已二千餘年。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 「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做為文學作品,則見之於曹子建《元會》詩,「初步元祚,古日惟良,乃為嘉會,宴此高堂···」 還有南朝蕭子云《介雅》詩,「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新期···」等等。當然,人們最熟悉的,莫過於宋代王安石的那首《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先祖們,把多少祝福、希冀、祈盼、願望及感情傾注其中,輝煌著中華文明的瑰麗。

辛亥革命,隨著幾千年的封建帝制推翻,做為國家曆法的漢歷,戛然而止。孫中山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次年(1912年)元旦正式就職,通電各省,頒訂國號為中華民國,並且不再使用帝制的年號,以黃帝紀元4609年11月13日(1912年1月1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並改用公曆。孫中山雖飽受西方思想熏陶,以公曆記日,但還是沒有擺脫歷史的慣性,以「民國」年號紀年。除了國家機關、軍隊、學校及其他一些少數部門,以公曆工作、生活,大多數中國人還是以農曆紀事、紀年並過節。公曆紀年法,在中國傳統社會裡,似乎並不流通,因為,人們對此太陌生。1913年7月,由當時北京政府內務總長向大總統袁世凱呈上一份四時節假的報告,稱 :「我國舊俗,每年四時令節,即應明文規定,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仲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員,亦准假一日。」這是農曆元旦改為春節之始。

倒是蔣介石為公曆紀年法推行,很是下力。委員長當政時期,曾強令國民不要過舊曆年,並嚴禁民間過春節時,貼春聯、燃煙花爆竹等一切過年的民俗活動,老百姓還是不接受。比如在舊曆年擺攤賣東西,警察就會去收等。他不清楚,流傳幾千年的風俗,豈能一朝廢除?也可能和他是基督教徒有關。唯獨有偶,1930年歲首,毛澤東在偏僻的閩贛大山,寫下了在艱苦轉戰中的公曆紀年法之作《如令夢·元旦》 :「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毛澤東,一個對國學有著深厚功底的學者政治家,能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下,用公曆紀年法寫詩,不能不使人肅然起敬。但魯迅在上海,1933年,仍用農曆紀年,寫下《二十二年元旦》詩,「雲封高岫護將軍,霆擊寒春滅下民。到底不如租界好,打牌聲里又新春。」一方面譴責蔣介石對蘇區的圍剿,一方面諷刺權貴的糜爛生活。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公元紀年制度,這是1949年9月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協商決定的。會上,大家一致認為,應採用現代世界大多數國家公用的紀年制度,即用公元為新中國的紀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四項決議的第二項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公元。」同時,為了區分兩個年,把公元1月1日定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正式改為「春節」。

如今,「元旦」已徹底融入中國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儘管它沒有「春節」的氣氛熱鬧、親情稠密、心態放鬆等等,但它畢竟是開年之首,也預示著人類最終走向世界大同···

2016.12.31.

推薦閱讀:

《湖心亭看雪》中「霧凇沆碭」怎樣翻譯成英文?
2018.1.20
八月未央,心域一抹清湛的藍調
揖別先生,卻未敢遠走。

TAG: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