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築牆的時代,聆聽來自歐洲的聲音 | 歐羅萬象發刊詞

1、牆

2015的下半年,歐洲曾短暫流行過一部名為《牆》的紀錄片(Walls)。兩位來自西班牙的導演走訪了三個大洲,講述了三面矗立在不同國家之間的「牆」—— 墨西哥與美國、摩洛哥和西班牙、辛巴威和南非。三個發生在不同家庭的故事卻有著相似的主線:牆這一邊的人,如何費盡心思想要去到牆的那一邊;而牆那一邊的人,如何在眾聲喧嘩的輿論場之外、悄悄地把牆搭得更高。

一年之後,2016年11月,熱愛築牆的川普當選了美國總統。他不僅要建一座實體的高牆來擋住墨西哥人北進的步伐,還要建一座貿易的牆,防止美國的工作機會流向海外。多牆並築,從而「讓美國重新偉大」。自此,孤立主義獲得了巨大的勝利,種族主義重新抬頭,全球化在過去幾十年的紅利似已殆盡,封閉社會的號角已經吹響。

放在今天來看,當時的兩位西班牙導演彷彿是帶有先驗視角一般,向世界提前發出了警告:那個遍地是牆的時代,又回來了。

2、歐洲

「建牆」在歐洲並非新事。歐洲的歷史上曾出現過許許多多的牆。兩千年前在不列顛島上就築起的哈德良城牆,在羅馬人和當時未知的北部「野蠻人」之間畫了一條清晰的界限;在很長一段歷史中,君士坦丁堡的高牆更是被譽為「歐洲文明最好的保護傘」。而在當代,最為人們所熟知的柏林牆,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在東西德之間矗立了二十九年。

2015的年末,歐洲在慌亂中醒來。難民蜂擁而入,恐襲遍地開花。加萊港的防護網正在越建越高,匈牙利的邊境上警察搭起了攔阻難民的人牆。土耳其甚至以向難民築牆為籌碼,跟歐盟博弈。2016年初夏六月,英國公投決定脫歐,窄窄的英吉利海峽從此也就變成橫亘在不列顛和歐陸間的一面無形之牆,擋在牆外的不只是難民,也有歐洲本來就舉步維艱的一體化進程。

有人在「建牆」,也有人在「拆牆」。那面矗立了二十九年的柏林牆最終也還是倒下;而過去的半個世紀中,歐盟本身就是「拆掉國界之牆」一個最大膽的嘗試。

建牆還是拆牆,封閉社會還是開放社會,國族主義還是區域主義,光榮孤立還是走向「多元一體」,是歐洲近代以來的母題之一。歐洲如何來處理這個母題,都曾對並將對世界格局產生深遠影響。歐洲大國走向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的極致,曾引發了人類歷史上最慘烈的兩次世界大戰;而戰後七十餘年的世界和平,也離不開歐洲對進步主義的實踐、對一體化和開放社會的探索。

因此,想要理解當前世界格局和民眾情緒的風雲突變,需要回到歐洲、並重新發現和審視歐洲,這片攜帶著燦爛厚重的歷史、陷入現實問題的各種泥潭、卻不放棄理想主義追求的土地。

3、缺失的視角

在華語世界關於西方問題的討論中,很多年以來,美國幾乎是唯一的參考系。

但凡對時事有點關注的中國人,都可以對美國的總統侯選人們評價上那麼幾句。稍微熟知一點政治、能對美國選舉制度娓娓道來的知識青年也不在少數。中文社交媒體上關於美國大選的討論已經屢創新高,相比之下,對歐洲政治的嚴肅討論卻始終寥寥無幾。

這當然很好理解:美國作為超級大國對他國有天然的吸引力;在國家體量上跟中國更具可比性;加之英語作為通用語言的便利、以及數量可觀的留美知識群體所作的可貴嘗試。在華語世界裡,便形成了很多活躍的討論美國的公共場域。

相比之下,歐洲各國的社會語境迥異,政經議題、制度設計、運轉方式各不相同,西歐、東歐、北歐、南歐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加之語言的壁壘(歐洲全境有超過20種官方語言),若想通過比較的視角來實現跨國的信息連接、分享和對話,是一件相對困難的事。以至於在華語世界中,歐洲作為公共話題的意義逐漸淡出,取而代之的是歐洲在旅遊、購物、時尚等方面的形象、或者停留在歷史課本中的碎片化印象。

現有社交媒體上描寫歐洲的平台,也大多以獵奇的眼光、搞笑的口吻將歐洲的問題荒誕化。而散落於主流媒體平台、嚴肅談論歐洲的文章,往往又受限於篇幅以及緊跟新聞熱點的需要,無法形成聚合、持續、有規模的深度討論,同時受到單一國家的限制而很難構建一幅整全的歐洲圖景。

去年以來中文網路和媒體對歐洲尤其是德國難民危機的關注多限於對安全問題的恐慌,極少有將事件放在整個歐洲價值取向的演變和矛盾、各國內部力量與超國家主義間的角逐、以及中東問題的歷史淵源等框架下審視的分析;華語世界對歐洲之理解和討論的局限,由此可見一斑。

我們想指出的是,以美國作為西方問題的唯一參考系,卻忽略歷史久遠、語境豐富的歐洲,是一件危險的事。這個世界其實不止一個西方。

歐洲是現代政治文明的發源地,是啟蒙思想和進步思潮的搖籃,也是不同政治制度和一體化夢想的試驗場。今天的歐洲作為一個巨大的政治經濟體,其人口總數和經濟總量都超過美國。歐洲問題的豐富性和複雜性,需要也值得長期的觀察、嚴肅的討論和貫通的分析。這需要對歐洲各國的語境有系統的把握,包括選舉制度、政黨制度、議會制度、憲政設計、央地關係、政治議題、社會思潮、歷史文化、民眾情緒等等;這需要打破國家和語言的壁壘,在全球、區域、超國家、國家、地方、基層等不同層面上去追問和探究一個多元一體的歐洲。

當前的歐洲,正受到懷疑主義的衝擊、經濟和債務危機的困擾、右傾民粹主義的抬頭、新民族主義的高漲、區域安全危機的升級、以及難民人道主義的危機;與此同時,面對挑戰和危機,歐洲各國在地方和基層正展開很多有益的社會實驗和制度創新。歐洲的理想不僅僅是歐洲的理想,歐洲的問題也不僅僅是歐洲的問題,它涉及到人類如何對待過去、如何理解這個時代、以及如何去找尋未來。

4、我們想做的事

在2016年的最後一個月,我們想做一件事,給華語世界提供一個理性的聲音,專業、客觀、有趣地解讀歐洲政治與社會。

「歐羅萬象」聚集了一群散落在歐洲各國的學者、媒體人、知識青年、社科票友,成員大多在歐洲生活了不短的時間,懂當地語言,了解當地語境。

「歐羅萬象」希望通過這種跨國的社群,建立起一個歐洲的知識共同體,通過對話、分享、傳播,來描畫一幅更精準、更完整的歐洲圖景。歐洲是我們認識的對象,也是我們理解歷史脈絡、觀察全球動向、檢視時代議題的視角和方法。我們不旨在去做一個好或壞的價值評判,而是想要展示一種跨層次的複雜性,展示一個問題的多面性,展示一個社會的多元性。這是我們一切對話的基礎。

2017年將是歐洲政治風起雲湧的一年。這一年裡,德法等多國將相繼迎來全國大選;與此同時,難民危機和恐襲挑戰隨時可能再度引爆;除此之外,TTIP、NATO等區域組織也恐遭前所未有的變數。歐盟是否能夠平穩度過英國脫歐的餘震?歐洲會否步美後塵、掀起極右翼上台的風潮?還是會成為抵擋孤立主義和民粹浪潮的防線?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歐羅萬象」將實時對這些問題進行追蹤解讀,播客平台會是我們的主戰場。我們也會用文字記錄下所見所想,這些文字都會在這個微信公號里發布,歡迎關注「歐羅萬象」。

我們知道,這不會是一份輕鬆的工作,也意識到必然存在的局限。我們會秉持理性開放的心態,心懷對事實的敬畏,時刻自我反思,也時刻歡迎不同的聲音。「歐羅萬象」也願意與類似的媒介平台誠摯合作,共同致力於內容生產和知識傳播。如果你也對歐洲議題感興趣、認同我們的理念,歡迎加入「歐羅萬象」。

在這個遍地是牆的時代,我們想要做的,其實也不過是一點「拆牆」的嘗試:降低智識的牆,去看看多元的歐洲和複雜的世界。

歐羅萬象團隊

2016年12月25日

你可以在以下平台關注我們:

播客:考拉播客FM,搜索「歐羅萬象」

微信公號:搜索「歐羅萬象EuroScope」

微博:搜索「歐羅萬象EuroScope」

群郵箱:euroaffairs2017@gmail.com


推薦閱讀:

若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中立國瑞典將成為歐洲戰爭最前線?
喪心病狂!歐洲這個國家「舉國癱瘓」,還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旅行常識中義大利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五十城·杜布羅夫尼克

TAG:政治 | 歐洲 | 選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