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整理書櫃戲說紙質書的未來

與火、螺紋桿、蒸汽機、電等輝煌的名詞一樣,紙的發明無疑是文明史上無論如何強調都不為過的關鍵節點,它意味著人類首次擁有了一種可以高效的將知識傳播下去的工具,知識的積累再發展能力從此上升了一個大台階。在代表西方主流觀點的、美國歷史傳記作家Hart所編撰的《人類歷史最有影響100人》里,紙的發明者蔡倫和孔子一起,成為了中華文明沖入前10名的唯二代表。

然而時過境遷,在移動互聯網技術的衝擊下,紙張在知識載體領域的統治地位早已不復存在,仔細一比較,移動互聯網幾乎在各個方面都超越了傳統紙張:

1)方便性:一個能上網的手機理論上就可以帶上所有的書籍。學富五車、汗牛充棟這些成語也許未來要改成「我閱讀量已經達到74.1M」?

2)一致性:已出版的紙質書要是有句話寫錯了,想全部改正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只能在下一版時發個聲明糾正一下;而電子書只需要去某個origin里改一下,立馬全世界同步。

3)實時性:在知識日新月異的今天,靠書本去傳遞知識其實是極其遲鈍的。例如我現在用的一項計算機技術,每兩到三周,開發小組就要發布一個新版本,能想像他們靠出版紙質的v1v2v3版本的技術文檔嗎……

4)豐富性:從技術上說,電子書配上聲音、影像,甚至AR、VR都不是什麼大事。立體幾何想像不出來?咱直接給你弄個虛擬實體在眼前研究吧。

5)連接性:紙質書引用篇文獻,只能寫個reference,讓你自己去圖書館浩淼的書架里慢慢找。而電子書只要直接鏈接點過去就可以閱讀了,人類的知識被極其高效的串連在一起。

6)交互性:這個不用多說,現在網小作者就可以邊寫小說邊和讀者交流。作為某本書的粉絲,你還拿本紙質書去找作者簽名?應該想辦法讓作者把你寫入書里!

7)環保性:完全沒的比,每年紙張製造要消耗掉一億棵樹木,而這些信息轉化成比特只需要一塊硬碟來存放

8)魯棒性(請原諒我碼農的本質):這個更沒法比了,打個極端點的假設,我覺得秦始皇要是活在當代,他或許還會坑儒,但絕對不會再起焚書的念頭了……

可以斷言的是,紙質書本,這一曾經象徵著人類文化的圖騰,在知識承載領域被徹底淘汰只是時間問題。有人要問,那為啥現在每年還有那麼多書、雜誌、報刊出版?這是社會問題和人性問題。火車取代馬車也不是一天完成的,那在紙質書慢慢退出歷史舞台的過程中,各種不同種類的書籍會如何完成謝幕演出呢。

本周整理書櫃,藉此機會對書籍做個分類,對每種書籍的未來命運(aka:被淘汰的節奏)做個遊戲性質的預言,大家看看就好,不用當真。

一、技術類

技術類書籍不限於計算機,但在計算機領域表現的最明顯。書架上的計算機書籍大都是一些經典教材,而近5年來,我從來沒有再買過一本這類書籍。期間無論是閱讀文獻還是學習技術文檔,都是通過互聯網查看online版本。

在計算機領域,尤其是互聯網領域,書籍的出版速度已經明顯趕不上技術的更新。書架上的thinking in C++在我讀書的時候還算是一本經典,現在的新一代程序員們已經大都根本不去學這門技術了。

由於這個領域離互聯網最近,而書籍的受眾也相對更加年輕,思維更加活躍,所以預計5到10年內計算機領域的紙質版書籍就將接近消失,其他理工科估計也會在20年以內完成這一過程。

二、文學類

當年我還買過不少文學類的書籍……(汗)

文學類作品其實還需要細分,但個人覺得,在文學的絕大多數領域——小說、詩歌、傳記、戲劇……,開放式的交流對產生經典都是有巨大的正面作用的,因此在未來,基於互聯網的文學創作會展現出保守派作家無法想像的力量。不要看現在的網路小說大多是腦殘YY文,但這其實只是一個新生事物在萌芽狀態的初始探索,只要給予時間,它一定會進化成一隻怪獸。

有一個因素要考慮一下,許多小文青是紙質書的死忠粉。對文藝青年們而言,書的紙香也是該作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啊。因此在這個領域,紙質書估計永遠都不會完全消失,而會像馬匹一樣成為小眾的玩具。

估計這類書籍的紙質版在50年內退出主流舞台。

三)社會、歷史、哲學、人文類

這類書其實這幾年我讀的相對還比較多,但全是電子版,沒有一本紙質版。這句話說了好幾遍了,好吧,其實近5年來我真的基本上沒有買過紙質書……

相對來說,這類書中的經典是需要作者深入的思考和長期的雕琢,可以看作是論文的擴展。那論文需要怎麼寫呢,大多數領域也離不開圈子裡高水平人士的經常交流。

所以我認為 ,互聯網同樣會改變這種書的生產形式,在一些著名論壇,常常見有作者寫長篇大論的帖子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並在與回貼的人不斷的交流中完善,這應該是未來新一代作家的常態,而在這些尚屬幼稚形態的作品中其實也不乏精品。

但由於這類書籍需要歲月的沉澱和長期的精心雕琢,以及這類書籍的內容不像技術類那樣日新月異,十年磨一劍,一劍又可以慢慢研究十年,因此它們的紙質版退出歷史舞台的節奏也會更慢一些,預計也需要50年左右。

四)信仰類

作為一枚科幻粉,我當年買過的科幻書和科幻世界還真不少……

然而必須要承認的是,其實這些書我平時看的大多數版本還是電子版(當年的科幻世界雜誌除外),看完了電子版,我會再去買一本紙質版。而買書的動機,那就是「信仰」——其實是怕這些作家一直沒收入就不寫了,哈哈。

但是即使從保證作者收入的角度,互聯網能給予這類作家的其實也要遠遠超過紙質書。現在的網小作者、網紅,網路主播,靠粉絲打賞給錢,每個領域的佼佼者收入都是成百上千萬的。要是大劉的《三體》系列採用分章節定時發表加打賞的方式放在互聯網上首發,以三體迷的數量和群體,我估計收入破億都不是夢。而出版商們又要承擔生產成本,又要與下游的分銷渠道分享利潤,最終給予大劉的,其實據我所知是一個並不大的數字。

信仰類指的是偏通俗的、符合部分人群(尤其是年輕人群)世界觀的作品,在商業的驅動下,這類書應該很快會進入互聯網時代,預計10年內就會與紙質版說拜拜了。

五)商業類

這類書我從來不買,上圖看到的都是別人送的。。。

這類書中的大部分是當前金錢崇拜的世界觀所催生的產物,其實毫無價值,比如某類粉絲最推崇的某人傳,我到現在也沒法堅持看完一遍。當然,這類書中也有像《從零到一》這樣的經典,不過我實在想不出它有啥理由不轉向互聯網。

有本書必須提一下,就是《浪潮之顛》,這本書好像電子版是作者授權了的,但少了最後幾章,而紙質書才有完整版,這樣就誘惑你去買紙質版了。很神奇的是,當年我好像努力找過完整的電子版,但確實沒有找到,不知道是我搜索水平太差還是他們怎麼做互聯網版本保護的。

這類書是完全由商業利益驅動的,按理說轉型互聯網也不是難事。但因為這類書的主力消費者大都比較小白,而小白被忽悠買紙質書送出版商錢比較容易,所以估計反而可能會壽命長一些,恐怕也得有個3、40年吧。

六)工具類……

這類書的特性(對一致性的要求)決定了互聯網的形式是無比的適合它們,紙質版的意義完全就是為了為了把事情弄的更麻煩,不用多解釋吧……

正常情況下10年內它們就應該全互聯網化,但由於這類書的出版方所屬於的那個群體的弱智程度……你們懂的,我就不說了。

七)懷孕育兒類……

在我看來這類書和上一類差不多,紙質版毫無存在價值。但中國的孕媽們怕輻射啊,怎麼能一天到晚看手機(guang tao bao)呢?因此這類書的紙質版生命力會強很多,估計總有個50年吧

八)幼兒類

和上一類不同,科學研究已經證明了嬰幼兒的眼睛不能長時間看電子設備,所以如果不考慮科技的再次進步,這類書反而可能成為紙質書里生命力最長久的——它們其實很難被移動互聯網完全取代。有眼光的出版商們現在應該明白把傳統的印刷業務投向哪塊領域了吧 -_-

以上預言純屬個人觀點,如有雷同,歡迎轉載。


推薦閱讀:

《謎》——從不確定性看遊戲的嘗試
一冊傳家寶,尋回久違的年味
《愛的藝術》思維導圖
《大國重工》這本書怎麼樣?
《人類簡史》《全球通史》《中國通史》最適合閱讀的先後順序是?

TAG: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