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出國?國內的教育模式如何限制了我們思想上的自由?

我經常被問道,你覺得中國好還是國外好?

我通常會模稜兩可的答道,各有各的好。

有些人又會進一步的問,如果打分的話,中國你打幾分,美國你打幾分?

我時常會遲疑一下,回答道美國八分,中國七分。

但每次這樣回答,就會面臨一系列的問題。這一分高在哪?美國有的中國不也有嗎?等一系列試圖糾正我貌似崇洋媚外的回答。

我總會不假思索的回答 自由。有人會繼續問道,中國不自由么?

「恩,我想是的,國內的大環境限制了我思想上的自由」

大部分的人都不是很喜歡我的回答,覺得你腦子想的東西有誰能阻止你么?憑什麼說咱們中國思想上讓你不自由了?你怎麼這麼不愛國等一系列上升到更高層次的問題。

我總是因為覺得麻煩,就用一些話敷衍過去,但是既然開了這個專欄,所以覺得自己還是有必要把為何這樣回答寫出來。給大家做一些參考。

為什麼限制了我思想上的自由?

一,對「為什麼」這個問題的敷衍,以及對問「為什麼」的限制---對好奇心的剝奪,被限制的思維

我一直不是一個很乖很聽話的孩子,腦子裡總是有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所以我經常問的就是「為什麼?",比如這個問題為什麼是這樣解答,這件事情為什麼會這樣?等等類似的問題。

但是大多數的時候,我得到的答案是,「他就是這樣啊」,「書上就是這樣寫的啊」,「你怎麼這麼多問題啊?」

其實問為什麼只是一個孩子了解這個世界的方式,但是大部分情況孩子總是被模模糊糊的糊弄過去,或者被當做是挑戰講者權威的一種惡劣行為而加以抵制。

宗其原因,第一,就是我們的祖祖輩輩都被如此教育,聽到記住背好就行了,哪那麼多問題。第二,中國教育資源的短缺,一個老師負責上百個孩子根本無法有精力回答這麼多個為什麼。第三,隱形的階級制度,要對權威的屈服與順從。

好奇心,我一直覺得對一個人的一生,有著巨大的影響。這個世界,從不應該是別人告訴他是如何就是如何的,而是要我們通過不斷問問題,不斷獲取信息,來感知這個世界。如果從小就不鼓勵問問題,教育少問問題多聽話,那我們思維的世界會變得多麼的狹小?

這,我想想就會覺得可怕。

二,不提倡個性化,鼓勵「大眾化」或者」集體化「(意圖漸漸消除孩子不一樣的思維)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意識到,我們從小到大總會被老師,學校,或者社會直接或間接的要求消除個人的一些特點或者一些特殊的興趣愛好。

在外形上,我們被要求穿一樣的校服,剪類似的頭髮。扎耳洞,燙髮染髮,化妝,紋身都是壞孩子的行為,被禁止。

在學習上,我們在高二之前被要求上一樣的課程。就連補習班,也是大家都去哪裡,家長也要把孩子送去哪裡學那個。

我們被教導做類似的事情,穿類似的衣服,學類似的知識,最後變成類似的人。

我自己想想都會出冷汗,我出生的時候是我,我離去的時候只是千千萬萬中的一個?

那,我存在的意義,何在?

三,可怕的糾錯成本,讓你不敢嘗試新的東西

在加拿大上高中的時候,身邊的同學很多都選擇了GAP一年再上大學。自己去經歷這個世界然後在決定去學什麼專業或者是否上大學。

因為我這個人,比較慢,又老是愛自問,比如做這件事情的意義何在?我為何要去做這件事情。相比於隨波逐流,我很多的時候會在大家著急向前走的時候停下來,思考一下,然後再走。所以總會比大家走得慢一些。這也是為什麼,高中畢業之後當大多數同學都去繼續讀了商學院之後,我獨自去了歐洲讀酒店管理。

但是這樣的慢,在國內的教育體制裡面是不被提倡的。或者是,不允許的。

很少會有學校或者老師鼓勵你,別上學了,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大部分人都會教育你,你看看你身邊的人,別被落下了。

但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多條路,有那麼多個目的地,你跟著大家跑,你最後跑去了哪裡?這個目的地真的是你想去的地方么?這就是為什麼,大多人都急急地跑到一半的時候突然發現這並不是我想去的地方,而剩下的就是繼續走下去和 「如果當初...」這樣的後悔。

可是,在國內可怕的糾錯成本,讓大多數人都選擇了最保險的方法,隨著大家走。而後,又會洗腦自己「這就是我想乾的,我就是這麼想的,因為大家都這麼想。」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說國內的大環境限制了我思維的自由。

一,抹殺我們的好奇心,進而限制了我們的思維

二,對相同思維模式的鼓勵,潛移默化的消除我們的個性化

三,跟著大家走,才是最安全的。跟隨大家的想法和做法,才是正確的。

好了,終於寫完了,在最後我希望大家都可以擁有一個獨立的思維模式,和一個只是你的你。


推薦閱讀:

大學選修課就像是雞肋,聽了收穫不大,不聽又覺得可惜(還有被點到的危險),上課時很多人都在干自己的事情。到底應該怎樣利用好這段時間呢?
如何看待網傳北航和首醫合併計劃擱淺?
留學期間如何從困境走出?
如何才能以正常學生身份接受九年義務制教育?
為何會有"你有教養的樣子真美"這句話?

TAG:出國 | 留學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