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沉與迷惘:一代建築師的現狀
FACE OFF
在描述實際建築師生活狀態的時候,多會把其真實的自嘲誤解為頗合時宜的謙虛。在很多人的臆想中,這類獨具技能,自謙匠人的特別群體,舉手投足間便將藝術和技術雜糅並濟,在運籌帷幄後對著人群舌燦蓮花,最終化紙上線條為三維的神奇。
唯有身處其間者,才知道多數建築師生活的真實場景,不過是在電腦前坐成一座「望圖石」。論及工作內容的實際,多數建築師不過是花費大量的時間,解決一個個技術和非技術的問題。無論是行業的現狀或是流程的慣例,前期方案或是後期施工圖,被冠以「設計」流程的佔比實在是可憐的夠嗆——如果不去把前期實現度極低的,天馬行空的設計方案圖們算上的話。
這個職業在當下,因為大環境現狀和慣例的緣故,付出的辛苦和收到的回報,是難以直接掛鉤衡量的。聽到過很有趣的話是:想賺錢,就不要去學建築。
而事實上,對於很多人來說,高中畢業填的志願,大學所學的課程,工作要做的事,三項沒有一項能夠讓自己在做出明確選擇之前能充分認識清楚的。所以不抱有對其本身深厚的愛,請還是不要在當下,不能真的認知真正的它,而去沾染它。
是故才有那個段子:又到了填志願的時間了,孩子還要學建築么?答:建築是挺好的專業呀!但親生的就別了。
優越感/矛盾體 不接地氣的有趣存在
建築師以其所在圈子,可能是當下最喜標榜自我和最喜「封神」的職業圈。可能是職業本身的技術&藝術的結合性讓外界眼光帶上了所謂「高大上」的面紗,在面紗和光環籠罩中,他們自我感覺十分良好;也可能是基於各類需要,此類的包裝和宣傳有百益而無一害。
拋開諸多優秀的執業建築師不提,目前存在著很多自我標榜的各類建築師們,他們會在各類論壇和活動裡面出現,說著自己都聽不懂的話,用詞藻包裹洋洋得意的自我宣傳。而台下的聽眾們,聽著不知所以的言語,卻熱烈地簇擁和回應著。並且,在此基礎上,他們還把自己的屁股對著彼此——他們對著同行冷面相向,嗤之以鼻。經常在各種場合看到和聽到他們對同行,甚至是著名大牛同行的酸不溜秋的諷刺言辭,甚至是針鋒相對的言語攻擊。
這還真頗有點兒古時候文人的窮酸氣的感覺。
事實上,一線的建築師,在實際的生活中永遠充斥著可吐的「槽」,大家在茶餘飯後所聽到的,永遠是對業主的憤慨和加班的苦楚。這似乎默然成為了此間的「政治正確」。
有趣的是,在旁人眼中,即便是建築師朋友間的聊天,也會隱隱透出他們對於建築師職業的無比自豪和驕傲。這種優越感,伴隨當下境遇的不甚如意,交織並存,其間者冷暖自知。更加有趣的是,飲水之人形成了兩種不同的方向,一部分堅持和等待,一部分憤世卻更漫不經心。
堅持者是多數的存在,一部分是真心喜歡糾纏於圖紙和熱愛建築本身,這部分人須得繼續堅持。秉承信念和執著,他們的求索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另一部分則是堅信建築業會在下一個時間周期好起來的投機分子。沒有熱愛,他們做的事情,只是忍耐和等待。
講到下一個時間周期建築業的再次崛起,我覺得大有可能。這個具體時間也許是國外學者所提的製造業復興的2018年以後,也許更早些或者更晚些。縱使如此,別忘記組建家庭和最需用錢的時候正是接下來的五年間,等待頗難改觀當下的生活。並且,反看過去的五年十年,互聯網的崛起,產業的升級,凡此種種轟然發生。
在變革的時間裡,等待才是最大的冒險。人無遠慮,則必有近憂。
我還見過更多漫不經心的人,他們一面痛罵當下大環境時局,批判一切,一面卻並不認真對待工作,混著日子並三心二意。有趣的是,有很多此類人喜歡在業餘時間聽聽講座,看看展覽,他們看上去可熱愛自己的職業了。
熱愛與否,也許他們也是在騙著自己?他們的漫不經心,恰恰是他們曾經分享的朋友圈中的文章:個人已經破產,靠沒倒閉的行業和公司混著。這裡也許還要再加一句,還罵著公司和行業,抱怨不讓自己混的更瀟洒一點。
其實確是有很多人想過辭職和改行,可是貌似這個專業度對口率排名第一的行業轉出去真的不知道做什麼,也很害怕萬一圍城之外更糟糕怎麼辦,轉不回來怎麼辦。於是接下來有很多人自欺欺人的安慰自己,會好的,行業會淘汰一批人,blabla。
拜託,你現在正畫樓梯詳圖,行業好了你還是畫著樓梯詳圖,你不會做方案和施工圖,現在不願辛苦地去做和學,或者根本沒機會去接觸。你覺得那時候被淘汰憑什麼不正是你?
如果並不熱愛,還在猶豫等待,避風港不會太久接納不去出海打漁的船的。在一個朋友的朋友圈,我看到他引用韓國電影《熔爐》的著名台詞: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不讓這個世界改變我們。這引用的很棒,但我想問他,
你這麼懦弱地生活就算了,幹嘛還要自己打臉?
奔三&敗退 生存尷尬的一代人
初代85後的1986年生人,今年業已過而立之年。慶幸的是,他們中的很多人,得以搭上建築所謂「黃金十年」的末班車,在一線城市擁有自己的住所和家庭,能夠喘口氣。而更晚些的人,越逼近當下,越會感到時下境況滿滿的惡意。
而立之年漸進,在一線城市生存的壓力漸漸伴隨婚姻和家庭的建立壓力而露出尖牙和利爪。拋開家中富裕的人不提,他們對自己的生活在各個方面都有更多的選擇。在東南的同學,在上海的,除了一早就已經買房尚可還貸卻緊巴巴的生活的寥寥幾位,近兩年已陸續有很多已經回了南京和蘇州。在如今一線城市持續提高它准入門檻的當下,很多人已經悄悄地被列入了不歡迎的一列。最近有幾個華東院和同濟院,日清的同窗,也開始準備今年辭職,轉行和回家。
個例當然須得除外,但是否已經表示,當下的一線城市,已經不那麼歡迎一大批各類從業者了,而這裡面,是否包括著挺多數的建築師?
浮沉&迷惘
曾問到幾個行業內的老者和前輩,傾聽他們的教誨,部分答案卻讓我更加迷惑。後來我覺得我終於明白了一些,他們的答案裡帶著天然的雞湯。他們說應當悶頭繼續好好乾活,當好好積累知識,空的話好好學學規範。以後一定能成為優秀的建築師。
我看著他們,想著我其實不那麼想成為30多歲就半頭白髮的主創,40多歲也需要在設計院日夜加班看圖的總工。時代也不再是當年的時代了。而堅持忙碌的這幾年,將會失去的東西無可計量。後來一位酷愛陰謀論的朋友說的話讓我更覺得悚然一驚:不用磨練的借口多忽悠點小弟幫忙畫圖,實際體系還怎麼維持的下去?
有人在此狀況之下,覺得現狀確實不佳,思量著要麼考研,亦或者出國之類。事實上做出任何選擇,都需了解將付出的代價。此處亦不去討論家境富裕之輩。2年後若希望和能留在國外,那還是不錯,雖然GSD的同學也說起過KPF的學長也會因簽證之事被趕回國內,但如果喜愛國外和建築,那倒還不錯。不過,記得矽谷的程序員開著車能買房才是中產,大部分的建築師,不過還是不那麼容易地生活。倘若留不住,1-2年後還是得回來,那麼很可能你要去本科同學一輩的人手下噹噹小弟。
(文章皆是言說多數人,在行業內做出名利雙收的傑出者不再討論範圍內。大學的精英教育會是培養大師,但是又能有幾個?多數人都在工作中失卻了對建築本身的耐心,不止一個校友說到:早希望學校多講講實際,而不要總是教授著空間。)
末尾
當下時代的漩渦越轉越大,越來越多的建築師被殘酷的生活慢慢逼到他們最後的牆角。在這裡,正歷經浮沉和迷惘的他們,正已生存以上,生活以下。他們會選擇後退或是堅持,還是無路可退?
時間無聲,多年後自會給出答案。只是可惜的是,許多年前,我們以為在人生的路上,需要做出大抉擇的時刻往往是帶著轟鳴的背景音yu;卻不知道,在沉默細密而無聲流逝的時間流水中,命運也許已經悄然書寫完畢。
推薦閱讀:
※建築學學生作業究竟是表達更重要還是設計本身更重要?
※不確定性生長——傳統
※西藏建築特點
※自己的窩,自己設計
※想不到建築界「奧斯卡」女王-Zaha Hadid竟然是這樣的Za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