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技術貼]如何優(Tào)雅(Lù)地討論藝術作品 - 入門篇

▲題圖:盧浮宮前的人潮和蒙娜麗莎像

不知道有多少人有這樣的經歷,跟團參加歐洲或美國游,途徑著名的盧浮宮、國家美術館等等。身邊沉默了一天的大媽突然興起大喊「哪裡有梵高!哪裡有達芬奇!!」,隨後衝過去對油畫評頭論足一番,轉身擺出剪刀手到此一游的姿勢。。。

又有時候看到朋友圈某看畫展的閨蜜po了一張如下的畢加索的油畫表示特別好看、感受頗深,如五雷轟頂般受到了熏陶,而你卻感到雲里霧裡,不知曉兒童畫般的作品是如何的美。。。

▲畢加索《兩位閱讀的女孩》,1934年作

如果你不幸經歷過、或者如果你就是那位大媽。那麼恭喜,這篇文章就是為你寫的。

(本文謹針對大眾藝術理解,不涉及專業美術技巧和歷史等價值的評價。也盡量不涉及到「一看構圖,二看色彩,三看光影,四看筆觸」這種分析作品的套路。)

回到正題。藝術的創作帶有濃厚的主觀色彩,因此欣賞和討論藝術作品必然帶有主觀的情感和色彩。「好」的作品通常應該被理解為「著名於世的」、「給人帶來情緒的」或「引起共鳴的」。這樣就不難分類解讀每一幅作品是如何和人進行交流,進而被理解與認同了。在相機出現之前,作畫很多時候本質上是用來記錄的。因此作品表現的都是本源就是作者的感覺和記憶,了解了這一點,對欣賞畫作很有幫助。

1. 如何去理解「著名於世」的作品

去一個博物館通常你都是沖著某類特定的作品來的,例如盧浮宮裡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梵高的星空。從商業價值來說,單一地區所擁有的該作者的名作越稀少,作品的價值就越高。可從藝術的價值考量,訂立了一個時代,成為「xx主義」的代表作品意味著它和同時代的作品相比,有著推動藝術作品前進的契機。這些契機可以是時代的變遷、文化的融合、以及作者人生的變革。以下按時間順序簡單舉3個通俗易懂的例子:

a) 例如中世紀後理性思潮的回歸,這樣文藝復興和宗教題材融合的產物。這個時代宗教勢力仍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作品的題材仍需要以神話故事等等作為主要的創作主題。但故事有所超脫中世紀禁錮下的內容,產生了如別的教義的故事、故事的發生場景可以是宗教題材所涉及以外的。如下圖《維納斯的誕生》一畫,創作於文藝復興早期。這一時期的故事題材開始由聖經故事轉變為如希臘神話的題材,把曾經被禁止的異教文化帶入受傳統宗教影響很重的佛羅倫斯。所以除了畫作精美外,題材是作品能夠成為時代標杆的重要因素。

▲波提切利《維納斯的誕生》,1482-86年作

b)科技的發展對藝術創作的影響,是一種有趣的反推動。這裡以相機作為一個很好的例證。自1839年銀版攝影發明,人類對於畫作的意義開始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繪畫的藝術性、超脫於現實的特性,開始越來越被畫家所重視和研究。而以往追求的比例結構、模模擬實的空間則變為次要的內容。從此繪畫走進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畫家開始利用自己的情感想像大膽的進行超脫於寫實情景的題材進行創作。每個人都熟知的印象派即誕生於1860年代的法國。代表作相信非常多的人都了解,如莫奈的《印象、日出》,修拉的《大碗島星期日的下午》,當然還有梵高的《星空》。這裡要強調一點是每一個藝術流派和時代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都是由前人推進探索,後人再來拔高。

▲修拉《大碗島星期日的下午》,1884-86年作

c) 個人的際遇、見聞和文化的衝擊。小編很多年前在紐約現在藝術博物館見到了梵高著名的《星空》,當年對色彩的衝擊(冷色代表的精神抑鬱和明亮黃色的強烈對比)非常著迷。多年後習讀高爾《如何看一幅畫》中的介紹時,開始才意識到可以利用梵高曾經的畫作的素材(柏樹、村落等)做豎向對比,再用日本的浮世繪做橫向對比,來探究這幅畫更深層次的作畫源泉。這種能夠令人深思作者生活境遇、畫作題材的來源和技巧多重因素的作品,自然能夠是「著名於世」了把。下圖即是以老套平時的手法把《兩顆絲柏樹》、《星空》、《冨嶽三十六景-神奈川衝浪里》擺在一起,讀者自己能夠感受文化的疊合有多麼大的深意。

2. 如何去理解能夠震撼內心的作品

很多時候朋友圈裡曬帖子的朋友,表示看過畫作,自己的心靈如去過一趟拉薩一樣得到了洗滌。是否真的得到了靈魂的升華我們不得而知,但有的畫作確實能夠給人以內心強烈的震撼。這些震撼有的來源於自然界有象徵意味的事物,如太陽和月亮、雲朵和樹、花草、岩石、動物等等,或者是人造物中具有象徵意味的事物,如十字架、蠟燭、鏡子、窗戶、面具、眼睛甚至作者本人。這種用原始樸素的方式,對世間的事物進行再組合再創造,往往具有非常深沉的影響力。巴洛克時代音樂中有種叫做紀念曲(Tombeau)的曲風,利用重複的和弦高音暗喻敲打天堂之門的印象。作畫也是如此,早期的畫作中燭台之於上帝的見證、黑貓之於使徒等等,對於讀過經書或是來教堂禮拜的人具有重念的意義。同樣是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作品,馬格麗特的《虛假的鏡子》即是這一類的代表。比起達芬奇、梵高等等,也許馬格麗特並不被人熟知,然而看到這幅作品的人,都會不得不駐足進行自己的思索。作品中無神、即將流淚的眼睛可以是很多人共鳴的原因,眼睛中反射出空洞的雲彩可以是很多人思考的原因,眼睛反射的究竟是內心的空洞、或是主人對世界感官的漠然,又或者作品在考驗觀畫者對於看見是否都是真實的這樣的疑問。這樣一來作者給出的一個不穩定的、意味深長的畫作,能夠讓不同的人品味出不同的感覺。

▲馬格麗特《虛假的鏡子》,1928年作

對於初涉藝術作品的讀者,往往可以利用歷史背景故事和象徵的事物對作品進行描述。這一點對解讀古典作品可以說屢試不爽。而對於著名的現代作品,很多時候也會用到古典時期各類元素,通過創造的形式進行表達。

下期將帶來進階篇 - 開始對創作背景、手法開始對一類作品進行解讀。(完)

::看小編寫得這麼用心,你不讚賞一下嗎::


推薦閱讀:

行為藝術成了賺錢的工具:美女賣擁抱10元一次
80張國外藝術大師珍貴老照片,90%你沒見過!
米蘭時裝周落幕 | 回溯意式華麗的時代映像
魯迅 | 我其實是一個藝術家
盤點丨那些你熟知卻並不了解的畫中畫

TAG: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