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靜經》教會我們什麼?
作為道教的經典之作之一,其全文五百八十多字,卻道出了「清靜」二字的真諦。
一說到道教,你可能會感覺有「玄幻」的色彩,其實不然也。道教很多經典都是叫我們如何做人的!哈哈,話題可能有點嚴肅哈!不過,許多「心靈雞湯」的出處都是源自於宗教的經典讀本。
《清靜經》大體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大體是針對個人而言,第二部分大體是針對天下你我他她而言。好,言歸正傳,讓我來帶領大家看看這本經典都說了什麼!(純屬個人觀點,可以交流,勿噴哈!)
***內容有點長,請耐心***
先附上第一部分原文: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這一部分的第一段,主要講的是「道」。
一提到「道」你可能覺得有點懵了,其實完全可以理解為存在於天地自然萬物人間的法則、規律、原則或約束我們的道德、法律。因為不知道這些法則的名字,「老君」就取名為「道」!
這一段的意思就暫且不全解釋了,每個人的理解的角度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
中心思想就是「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如果能經常保持一顆「泰山崩於前而心不驚」「古井不波」不受外物的影響的心態,天地萬物的法則我們都可以明了。就像做事一樣,當我們全身心的投入時,那時候的效率是最高的,結果也是最好的。
第二段就開始在解釋「人為什麼不能清靜?」
「人神」你可以理解為我們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欲」為慾望、貪念。
我們的「人神」的特性本來是喜歡清靜的,就像我們小時候的「赤子之心」,單純,懂得不多,因為我們不知道,我們就不會受到影響。長大後,進入到這個花花世界,知道的多了,考慮的多了,受社會的影響,滋生了慾望、貪念、愛恨情仇,我們的心受到這些的影響,不在單純。為了我們內心的貪念、慾望,我們不擇手段的想要得到我們想要的,可能是生活所迫,也可能是內心本來的貪念,心神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而失去了理智的判斷力,失去了我們的「初心」,被這些牽著鼻子走,不能理智的做出正確的選擇。每天都是如此,心神怎麼可能清靜了!時間長了,不僅心神受到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也日趨下降,初期或者僅僅是失眠、健忘,偶爾的身體乏力,日子久了心臟病、高血壓、腦血管病變就出來了。
所以《清靜經》告訴我們,「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慾望這東西,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個人都有,特別是現在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為了養活我們的父母妻兒,我們不得不努力,不得不想這些東西,不得不每天為這些發愁。學生時為考試發愁、戀愛時彼此發愁、結婚時為房子車子錢發愁、結婚後為錢發愁、工作時為競爭人際關係發愁等等,好像我們人這一輩子就是為了「發愁」而生似的。
俗話說的好「你越想得到的越得不到,你越怕失去的就越要失去」,好像上天就喜歡和我們開玩笑,總是「天降見大任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體膚」,「斷其筋骨」。那麼,面對這麼愛「開玩笑」的老天,我們為何不換一種方法呢?
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要受這些「玩笑」的影響,被牽著鼻子走?為什麼我們不做一回生活的主人,我們自己來掌控我們未來的生活呢?
可能你會說「這個社會這麼複雜,沒錢沒權沒個子沒外貌,怎麼可能掌握!」,那我想問「你試過沒有?」在你沒有嘗試過後先不要著急著下結論。我們偉大的毛主席說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勇於嘗試才能夠做生活的主人。
如果毛主席當初只是發些文章來抗議,而沒有實際的行動,會有我們的今天嗎?
如果人們不嘗試著造飛機、坦克、電腦、手機、衛星能有今天的快速發展嗎?
如果沒有馬雲的嘗試、馬化騰的努力,你我今天能如此購物、交流?銀行會主動改革?
。。。。。。。。
「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在我們的內心不被外界慾望、事物、別人的流言蜚語所影響時,便得到了「真靜」。當我們的內心處於「真靜」時,便可以知道我們內心真正想的是什麼!才能做出理性的判斷!才能不被外界事物所影響!才能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我們不是為了別人的流言蜚語而活,而是為了自己而活!
踩著別人走過的腳印,永遠體驗不到「自由」的快樂!
「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
當我們做到「真靜」時,我們反觀我們的內心,你會發現,我們的內心不在像以前一樣感到沉甸甸的、堵得慌,而是很輕鬆,除了能感受到內心的跳動以外我們的心好像不存在一樣,別人看你也會發現你不再像以前緊鎖著眉頭,鬱鬱寡歡,當你再次看到這個花花世界時,不會像以前那樣衝動,也不會斤斤計較,就像你中了千萬大獎一樣。
你會漸漸發現,睡眠也越來越好,身體越來越有勁,越活越年輕了!
內心空空然,再美好的事物也不會迷惑你的內心。內心不在受這個世界的影響,開始主動接觸這個世界,嘗試改變這個世界。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當我們內心做到「真靜」,我們才可以理性的認識這個社會,這個社會的法則,天地萬物的規律,生活的真諦。當我們了解這些時候,在用來幫助他人,造福社會,才能算是真正的「得道」。如果我們知道了這些而自私的只顧著自己,而不點醒他人,那隻能說明我們的內心還是怕別人超越我們,我們的慾望還在,我們的心神還是會受到影響,而不能「真靜」。
就像我們的中醫,如果還是一味的守著「秘方」,那個「秘方」的作用也只能是那點作用,如果和大家分享出來,在交流改良一下,你收穫的就不僅僅是那個「秘方」。為什麼西醫發展那麼快?如果西醫也像中醫那樣不懂得交流分享,會發展那麼快嗎?你可能看不起西醫的論文發表,正是因為這些開誠布公的交流,才促進了西醫的發展。你攻破一點,他攻破一點,時間久了,在硬的東西也得裂縫。
下面我們附上第二部分,看看第二部分: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這一部分可以來說,不僅僅是針對個人,而是針對所有人,從宏觀的角度來講。
上等人,君子不是不爭,而是不再受這些表面的競爭影響,不是沒有品德,而是不受刻盤的道德法則影響,而下等人,總是在這些道德法則的約束下而不敢逾越半步,即使這些道德法則不對,也不敢反抗。怕逾越了這些道德法則,內心的那些利益受到影響,每天都在為那些發愁,時間長了傷害自己身心,內心承受能力下降,別人偶爾的流言蜚語,就受不了,內心不在開朗,而變的抑鬱,永遠足不出自己內心的怪圈。
曾經看過這樣一句話「窮人和富人的最大差別,是思維方式的不同而不是機會」富人總是想辦法創造機會,而窮人卻總是在等待機會。感覺這說的很在理,常年生活在這種商業圈裡,對這深有感觸。
為什麼我家周邊的店鋪有的開了沒幾年就關門了?為什麼有的店鋪卻搬到了更大的地方開了分店?這就是思維方式的不同,不同的思維方式造就了不同的經營方式,不同的經營方式,成就了不同的結果。
為什麼失敗的人有的一蹶不振?有的爬起來繼續前進而變得成功?
不就是因為他們比較看的透這個社會?不就是因為他們內心充滿希望?不就是因為他們懂更多?
很多人都羨慕成功人光輝的一面,而看到他們失敗的一面而覺得理所當然。當他們再次失敗時又開始嘲笑他們,而他們也只微微一笑繼續努力不再理會這些嘲笑、流言蜚語。
這就是心態。
《清靜經》告訴我們最最重要的就是心態,良好的心態,看破一切的心態,古井不波的心態,回報社會的心態,不發牢騷的心態。。。。。。
版權申明:本文來源於清陽學社,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
聯繫電話(微信):qmdoctor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