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鳥朝鳳》觀後感
影片從游天鳴和藍玉拜師學藝開始,焦三爺為了挑選和培養接班人想出各種辦法考驗兩位潛在接班人,最後焦三爺選中了辦事嚴謹的游天鳴而不是聰明的藍玉。這一點也充分體現了匠人的匠心精神靠的是堅持而不是告悟性或者說聰明。當游天鳴出師可以自立一家時,古老的技藝和外來的西洋樂器產生強烈的碰撞,在這個時候古老的中國技藝毫無還擊之力,到此影片達到了一個小高潮,暗示著古老技藝的慢慢衰落。這件事之後游家班的人開始散夥了。影片最後以老嗩吶人焦三爺為一位德高望重的村長吹奏一曲百鳥朝鳳吐血病倒,這時影片達到了高潮。看到老嗩吶人吐血的鏡頭我的內心是無比震撼的,正如焦三爺所說的那樣他已經把嗩吶融入到自己的骨子裡了,而現代的人缺乏的就是匠心精神,不管是高級知識分子還是平民百姓都有一種急功近利的思想,改革開放以後體現的更加明顯。影片結尾的時候以游天鳴為死去的焦三爺吹奏一曲百鳥朝鳳結束了。雖然影片結束了,但是我們的思緒並沒有結束。
這部影片的導演用很多對比的手法描繪了嗩吶這個古老的中國技藝從輝煌到沒落的整個過程。從游天鳴拜師時他的父親和人們對嗩吶匠人的尊敬到後來嗩吶被先進、潮流的西洋樂器取代後人們對嗩吶這門古老技藝的態度,從這裡我看到的是時代的進步使中國古老的技藝慢慢沒落到消失的整個過程,嗩吶只是一個縮影。事物的新舊交替是一個必然的過程,但這個過程是痛苦的,是不舍的。人們有喜新厭舊的特性這是無可厚非的,嗩吶匠人焦三爺最後演奏的一曲百鳥朝鳳就像在戰場上身中數刀的將軍最後一搏時的一生仰天吶喊,或許用項羽感到無力回天時在烏江自刎時的那一聲仰天長嘯來形容更為確切,就這麼一刀下去,一切都結束了,但影片中焦三爺演奏完並沒有當場死去,後面還賣牛為游天鳴添嗩吶家當,從這裡看用戰場上的將軍或者項羽來形容視乎又不太確切了。焦三爺骨子裡的嗩吶精神或許我們現在的九零後都不會體會的到,因為我們是生活在急功近利的時代,以至於我們每個人都覺得急功近利是我們的「匠匠人精神」。從游天鳴和藍玉之間的對比中,也讓我們看到了匠心精神不僅僅是聰明或者悟性高就能完成的,切切相反,匠心精神是用堅持換來的,這或許是焦三爺選擇游天鳴而不選擇藍玉原因吧。或許藍玉在做生意或者其他方面都會做得很出色,但是作為嗩吶的傳人是萬萬不能的,這也體現了焦三爺的睿智。或許讓藍玉當接班人能夠讓嗩吶有一些創新,但是遇到當時流行的西洋樂隊時藍玉直接拋棄嗩吶去吹西洋樂器去了,或者藍玉為了讓嗩吶傳承下去把百鳥朝鳳賤賣了——只要家屬能出錢,每個人死者都可以為他吹奏百鳥朝鳳。但是游天鳴卻不會,即使這門技藝失傳游天鳴也不會賤賣百鳥朝鳳,這應該就是把嗩吶融到骨子裡了吧。從人們對嗩吶和西洋樂器的態度的對比,人們喜新厭舊這本來就是無可厚非的,新事物往往意味著強大的生命力,新潮的,然而,舊事物也並不是一無是處,舊事物是一代代人傳承下來的,其中的智慧豈是新事物所能代替的!或許清王朝的閉關鎖國的唯一一點好處就是使中國古老的技藝再多傳承了100年吧!
在影片中有一個很小的插曲,文化局的傅局長來找游天鳴幫助他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或許是對嗩吶的一種很好的保護,為什麼影片在快要完結的時候來這麼一小段插曲呢?我想導演的用意應該是想安慰一下觀眾,嗩吶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後會被傳承下去,但是這真的會被傳承下去嗎,答案未必,或許政府想要做的只是想保存這種東西(注意這裡說的是保存而不是傳承),就像用快要滅絕的動物做成標本,其實不是去保護這種動物,而是為了讓後人知道有這種東西。這或許更多的是一種諷刺的意味。
我們來思考一下為什麼我國的許多技藝都面臨失傳的危險,第一個原因或許跟經濟有關,當某一種技藝不能為它的傳承者謀生的時候,許多後來者就不會去學這門技藝,在很多時候人們學這種技藝的目的是謀生,而不是去傳承文化。就像影片中的游天鳴父親對嗩吶的前後態度那樣,當嗩吶是一門謀生技藝的時候,他逢人便說他家的天鳴是如何如何的厲害,在那時嗩吶藝人的地位是很高的,這與他們能以此謀生有關。但是當嗩吶不能謀生的時候,游天鳴的父親就很不喜歡他再去吹嗩吶。第二個原因或許跟我們中國人的性格有關,中國古代有一句名言:肥水不流外人田,師傅的看家本領很多時候都只會傳給自己家的男丁,連自己的女兒也不會傳授給她,更別說是傳給外人了。當這家人沒有後代的時候寧可讓這門技藝失傳了也不會去傳給外人。中國人的性格就是這樣,不想把自己積累的東西分享出來。第三個原因是我國古代的技藝許多都是口口相傳的,並沒有確切的文字記錄,這使得在傳承的過程中缺失的可能。
總的來說導演的這部影片拍的還是不錯的,影片一路來都是波瀾不驚地平鋪直敘,只有到兩種不同的文化碰撞的時候才會驚奇巨大的浪花,給人心裡產生一種強烈的震撼!
推薦閱讀:
※《方形》這部電影有哪些看點?
※有誰看過雪國列車?
※電影《亂世佳人》——土地的意義
※有哪些像《萬箭穿心》這樣子好口碑票房卻不佳的電影?
※電影《不可觸摸》,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