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北京 | 三座于謙祠堂,一顆熱血丹心
在杭州和北京,有三座祠堂在共同紀念著同一個人。祠堂的規模都不大,如同它們的主人一樣瘦弱。但祠堂中的這股浩氣,卻曾經扭轉一個王朝的生死。祠堂的主人名叫于謙。
明正統十四年(1449),土木堡之變將正在走向巔峰的大明王朝籠罩在一片陰雲之下。二十萬大軍傷亡過半,五十多位文武重臣橫屍沙場,英宗朱祁鎮本人被蒙古瓦剌人俘虜。瓦剌軍隊更是勢如破竹,完全突破長城防線,直逼北京。
一個王朝所面臨的危機,莫大於此。
兵部尚書于謙就在這個時候臨危受命,成為了一個國家的中流砥柱。他支持郕王朱祁鈺由監國登基稱帝,尊朱祁鎮為太上皇,堅決反對遷都南京,接下來,便接手最為緊急的任務——保衛北京。
▲《晩笑堂竹庄畫傳》中的于謙像。(來自維基百科)
古有背水一戰,而于謙則是背城一戰。他將各路大軍分駐在北京九個城門之外,關閉城門,等待與瓦剌軍隊在城外決一死戰。身為文官的他,選擇親自鎮守最為危險的德勝門。五天後,在北京城下屢屢受挫的瓦剌人匆忙撤軍。明朝開國以來的最大危機得以解除。一年後,瓦剌人把沒有利用價值的朱祁鎮送回了北京。若非于謙以文弱之肩扛起一國存亡,恐怕明朝的歷史要大大改寫,而北京或許也早已「淚盡胡塵」,成為又一個北宋的開封。
一個臣子能創造的功勞,也莫大於此。
此前的于謙就因剛直清廉而享有盛名,此後的威望更是達到頂峰,被加封為少保(從一品,三孤之一)。而因為他剛正到幾乎偏執的性格,嫉妒怨恨他的人也多了起來。
景泰七年(1456),朱祁鈺病重,回來後一直被囚禁在南宮的朱祁鎮找到了鹹魚翻身的機會。二月十七日凌晨,他在大臣和士兵的簇擁下闖出南宮,強開東華門,發動政變奪回皇位,史稱「奪門之變」。朱祁鈺則在一個月後在囚禁中凄慘離世,至於是怎麼死的,已經沒人知道。
▲北京普度寺,明朝時是南宮洪慶宮所在地,朱祁鎮曾被軟禁於此。(M. 吳/攝)
▲紫禁城東華門,「奪門之變」發生地。(M. 吳/攝)
朱祁鎮復辟之後,當初擁戴朱祁鈺登基的于謙被立刻下獄。朱祁鎮念在他勞苦功高,不忍處死,但與于謙有積怨的徐有貞卻告訴朱祁鎮:「不殺于謙,政變就毫無意義。」這時的于謙,已經從一個功臣變成了前朝的象徵,非死不可。
三天後,于謙以「意欲謀反」為名被斬首,成為了政變的犧牲品。而罪名也堪與岳飛的「莫須有」相提並論。史書記載行刑當日「陰霾翳天」。而朱祁鎮畢竟是個心軟的皇帝,不久也後悔不已,只是礙於皇帝的面子,不能為他平反。他雖死,但在世人心中的地位卻又高了一重。
直到朱祁鎮的兒子憲宗朱見深即位後,于謙冤案才得以真正平反。他給於謙恢復官職,下令把杭州和北京兩處于謙的故宅改作祠堂,分別稱作「憐忠祠」和「忠節祠」。
- 杭州于謙故居
杭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杭州市河坊街祠堂巷42號▲杭州于謙故居。(M. 吳/攝)杭州是于謙的故鄉,而杭州于謙故居是他24歲之前的居所,俗稱為于謙祖廟。它所在的僻靜小巷名叫祠堂巷,名字便來源於「憐忠祠」。而憐忠祠的名字則來源於憲宗皇帝誥諭:
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
故居規模很小,還保留著忠肅堂、花園、古井以及歷代碑刻等遺存,池塘亭台樸素而雅緻,滿是書香門第的樣子。據說于謙年少時崇拜文天祥,還曾在故居居室內懸掛文天祥畫像用以自勉。
祠堂巷的這座故居便因為地方狹小逼仄,且離於謙墓較遠,因此在杭州三台山于謙祠完工後,便漸漸冷落了下來。
我記得小時就曾到訪過這裡,那是院內還是民居,大門緊閉;如今已經整修,免費開放。故居附近就是熙熙攘攘的河坊街,但它則躲在僻靜的居民區中,與今日普通人的生活朝夕為伴。
▲于謙故居中明代古碑《憐忠祠碑記》,記載憲宗朱見深派遣官員來杭祭祀于謙之事,于謙之子于冕撰文,大理寺卿夏時正手書。見證了于謙冤案的平反。(M. 吳/攝)
- 北京于謙祠
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北京市建國門內大街西裱褙衚衕23號北京于謙祠是于謙在北京為官時的宅邸,改成祠堂後每年春秋季由官方主持祭祀,據說一度還有人把于謙取代文天祥,作為北京的城隍來供奉。
但到清初順治年間,于謙祠還是荒廢毀壞,直到清末光緒年間才重建,因此整個祠堂呈現出晚清的風格。1900年4月義和團進入北京後,第一個神壇就設在了于謙祠,也為祠堂增添了特殊的歷史意義。
清末重建的北京于謙祠中有一座二層小樓,被闢為魁星閣,清末來自於謙故鄉浙江的考生,到北京趕考時往往會借居此地,在英雄祠堂中努力實現各自的青雲夢。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小樓被毀,現在已是近年重建之物。
▲北京于謙祠,內有二層小樓。(M. 吳/攝)
▲北京于謙祠已被高樓大廈包圍,門口有保安把守。(M. 吳/攝)
北京于謙祠的保存現狀令人遺憾,祠堂所在的西裱褙衚衕已在2004年被夷為平地,徹底消失,原址建起大型寫字樓,祠堂在高樓大廈包圍下成為孤零零的小盆景,門庭冷落。而祠堂建築修繕過新,連抱鼓石等原有構件也不知何處去,換成了全新之物。從門外看,祠堂內部已經布展完畢,但門口有保安嚴密把守,大手一揮,宣稱「不對外開放」。
不知何時,這座祠堂才能讓於大人守護過的北京人民再次走入緬懷。
▲北京于謙祠大門。(M. 吳/攝)
- 杭州于謙祠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杭州市三台山路161號于謙墓在西湖西岸三台山麓,原本是於氏祖墳,有七座墳塋,分別安葬于謙夫婦、父母、後代等人。據民國時人記載,于謙的墓道從西湖南岸凈慈寺附近開始,綿延幾公里而到達墓前,蔚為壯觀。可惜文革時期,掀起了「北海瑞南于謙」的大批判運動,于謙墓也遭到徹底破壞。1982年重建後改為一座墓。但墓前的供桌、香爐依然是明代遺留的原物,逃過文革劫難,相當珍貴。目前樹立了仿明的石牌坊,上刻書法家沙孟海所寫的「熱血千秋」四字。
▲于謙墓,墓碑上書「大明少保兼兵部尚書贈太傅謚忠肅於公墓」。(M. 吳/攝)在憲宗朱見深將于謙平反後,弘治二年,孝宗朱祐樘又在於謙墓前方建立附屬的「旌功祠」,形成祠墓合一的格局。萬曆年間神宗朱翊鈞給於謙加謚號為「忠肅」,祠堂就也稱為「於忠肅公祠」,便是杭州于謙祠。
▲杭州于謙祠大門。(M. 吳/攝)
清朝初年,杭州知府把于謙祠擴大規模,遷到了墓葬左側的現址。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經親臨拜謁,成為于謙祠歷史上級別最高的盛事。清末時任浙江鹽運使的林則徐也曾解囊修繕,並題寫楹聯:
公論久而後定,何處更得此人。
清末同治年間,于謙祠被太平天國李秀成軍隊摧毀,不久又重建,保存至今。祠堂面朝西湖烏龜潭水域,風光秀麗,有大門、前殿、正殿、後殿、廂房等建築,整體呈江南風格的白牆黑瓦,倒也契合他一清二白的品格。
▲杭州于謙祠前殿是歇山頂建築。殿後鐵犀牛是從河南許鐵牛村複製而來,是于謙治理黃河功績的見證。(M. 吳/攝)
▲杭州于謙祠正殿內部。高懸匾額「丹心抗節」,是乾隆皇帝南巡時所御題。(M. 吳/攝)
在明朝中後期,于謙的形象不斷被神化,一度被奉為「夢神」,關於于謙託夢顯靈的故事如雨後春筍一般冒了出來,有鼻子有眼。杭州于謙祠中也就掀起了一股「祈夢」熱潮。每到冬至前一天,杭州的讀書人便紛紛到祠內寄宿,祈求于謙能在夢中給予預兆,指點科考迷津。「於祠祈夢」也逐漸成為杭州一大民俗。至今于謙祠內仍保留著祈夢殿供人們許願,雖已不再能寄宿,也算是民俗的延續。
祠內還有一口古井名為「忠泉」,在岳飛廟中也有同樣一口「忠泉」,可見二人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是十分類似的。清朝袁枚有詩道:
賴有岳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
于謙的存在,為西湖的文化底蘊中再次注入一股英雄氣概,因此人們理所當然的把它和岳飛、張煌言並列,列為「西湖三傑」之一。2007年,杭州三評西湖十景,「三台雲水」便在其中。「雲山蒼蒼,江水泱泱」的于謙氣概,成為西湖一景,恰如其分。
2008年,杭州吳山發掘出宋代著名道觀三茅觀的遺址。明朝時三茅觀曾設有書館,于謙年少時就在此讀書,再從這裡走向京師,扛起國家重任。他那首膾炙人口的《石灰吟》應該也是在此寫下: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確實就是他一生最好的註腳。一腔碧血,拯救了一個國家,也留下三座祠堂,至今令世人感懷。
杭州于謙故居
杭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浙江省杭州市河坊街祠堂巷42號北京于謙祠
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北京市建國門內大街西裱褙衚衕23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蓬 丘
遺產 | 旅行 | 歷史 | 風土推薦閱讀:
※日本侵華時破壞文物了嗎?
※故宮獲捐什麼明代文物?
※市面上的中小型保存情況一般的金銀古董,有多大可能是墳墓盜里出來的?
※中文互聯網為什麼會提出巨石陣是偽造的這個問題?
※各個朝代文物的顯著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