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行宮——鞏華城
鞏華城,地處北緯40°7′,東經116°16′,三面臨水(清河、沙河),距德勝門不超過30公里,是明朝皇帝謁陵停留之處。嘉靖十六年(1537)世宗駐沙河,禮部尚書嚴嵩奏請建城及修建行宮,駐兵防衛。嘉靖十七年動工修建,十九年完工,御賜名「鞏華城」。城呈方形,佔地面積約1平方千米,城高10米,每隔16.7米建一垛。城以行宮為中心,南北、東西各長1 000米,辟四門:南名「扶京」,北名「展思」,東名「鎮遼」,西名「威漠」。
鞏華城北沙河,為方面兩岸群眾交往,當地政府特修建了一條微型獨木橋。
獨木橋寬不到半米,過這種獨木橋真是考驗人。橋身上已經出現裂痕,也許再過上些年月,這座小獨木橋也會廢棄無法使用了。
過了獨木橋,走不多遠,看到有3個門洞的城門。這兒是鞏華城展思門。城內老城區正在拆遷改造。
曾經的民居,那兩層紅色的小二層,明眼人都能看出來是拆遷前突擊加蓋的。這一拆遷,又不知道拆出多少個億萬富豪。
沿途有零星的幾戶人家沒有拆遷。圍牆用的青磚,似乎是從城牆上扒下來的。
壘院子用的磚,似乎也是城牆磚。
房外上依舊殘留著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標語。還是帝都的群眾講政治啊。
一路向南,來到保存相對完整的扶京門。城門封上了,看樣子準備大修了。
扶京門往東,有一段唯一一處保留下來的城牆遺址。這兒地處偏僻,城磚早已被附近群眾扒拉走了,殘留的封土高約5米。
城牆往北,是鎮遼門。從名字上可以窺探出,嘉靖年間,遼東問題開始讓朝廷頭疼不已了。
鎮遼門瓮城保存很糟糕,城門基本完整。從門洞內遙望鞏華城,依稀遙想古人從這兒川流不息。
鎮遼門大門沖南,正對清河沙河交匯處。古代這兒是水運交通大動脈,鞏華城北距居庸關、西距白羊口均非常近,十分適合囤聚糧草。鎮遼門沖南,方便糧草運輸。
鎮遼門正在修繕,在原有老城牆外包上一層新磚。
鎮遼門內的千斤閘。看的不是很清楚,總覺得頭頂掛個千斤閘很危險。
鎮遼門內的大石頭絞盤,不知道具體作用。
鎮遼門瓮城遺迹,露出土面以上的城磚都被人扒拉走了。歷經500多年的封土保存相對完好。
封土層次分明,土質結構清晰,中間夾雜著很多當時修築時候添加的輔料。非常值得細看。
繞過封土,可以登上鎮遼門城樓。城樓早已不復存在,殘存的柱基告訴我們這兒曾經真的有座樓。
來個柱基特寫。很慶幸柱基上沒有雕刻花紋,否則的話可能早就被居心叵測的文物販子盜走了。也是因為這樣,才能讓我們在這兒感受歷史的滄桑。
鎮遼門上長滿了野山棗。偶爾撿到幾個還掛在樹枝上的干棗子,煞是好吃。
由鎮遼門上遙望鞏華城內。道路盡頭位置曾經是明朝皇帝謁陵的行宮。1644年李自成坐鎮鞏華城,攻破北京,明亡。不久,李自成兵敗一片石,清軍入關。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推薦閱讀:
※這一年,我見到的趕超房價的賺錢機會
※明天就北馬了,給新人嘮十塊錢的
※在晚上的時候,為什麼北京路邊可以經常看到有人在燒冥幣呢?
※北京的周末興趣講座或聚會多嗎?如何才能找到這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