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長城傳媒丨一代大師——黃賓虹
1953年夏,在西湖邊的院子里,一位90歲老人正沉浸在他的畫作里,畫面筆墨層層積染,一團漆黑,而他卻視而不見,皆因雙目已近失明,他是在用心進行創作。不久,老人病了,在彌留之際曾說:「我的作品,要過50年,才能有人看得懂,你們看著吧。」如今過去60多年,他的畫作被博物館視為館藏珍品。他便是——畫家黃賓虹。
黃賓虹與齊白石並稱為「南黃北齊」,是上世紀中國畫壇久負盛名的一代大師。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曾說:「黃賓虹的意義,不僅對於中國畫,對於所有藝術後來者,他都是一個楷模,是最為豐富的精神資源,從這意義上講,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師。」
1865年1月27日,黃賓虹出於金華縣一徽商家。其父黃定華為廣達布總號的老闆,喜琴棋書畫,30歲才得黃賓虹這個兒子,並希望他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但黃賓虹喜歡繪畫,4歲時父親便開始教他,6歲時他可臨摹家藏沈庭瑞(樗崖)山水冊。漸漸按父親的心愿,黃賓虹開始枯燥的八股學習生活。
1876年春,黃賓虹隨父回家鄉安徽歙縣參加縣試,並考中秀才,但他20歲去應試舉人時,卻名落孫山。此時,隨著洋貨入侵,黃家生意走向落敗,父親已無法養活他,於是黃賓虹決定到外面的世界闖蕩。
1884年黃賓虹初來揚州住在家族遠親的何園,何家世代為官,藏有不少宋元名家山水畫,讓他愛不釋手。22歲時,他因臨摹名家畫作可以假亂真,在揚州書畫界嶄露頭角。1889年,黃賓虹回到老家歙縣,與父親一起開制墨作坊,他一邊作墨,一邊研讀《墨史》,逐漸了解不同墨種的各自特點,這段寶貴的經歷讓他的藝術道路直至晚年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1894年6月,父親去世,這對31歲的黃賓虹是個沉重的打擊,父親的心愿變成他的遺憾。
1898年,維新變法開始,譚嗣同南下招攬人才,途徑安徽,黃賓虹認為這是走入仕途的機會,他主動託人與譚嗣同約見,日後主動書信來往,兩人逐漸成為摯友。隨著戊戌變法的失敗,譚嗣同獻出生命,黃賓虹顛沛流離的生活開始了。
1900年,黃賓虹住進黃山的文殊院,1904年,輾轉到蕪湖,結識同盟會志士,組建反清黃社,黃賓虹成為一個革命者。為擾亂清政府的金融系統,他曾在自家後院做假幣,但東窗事發,他再一次逃亡,這回與家鄉一別就是30年。
黃賓虹40歲時的畫作,正處在醞釀期,很多時間用在學習古人傳統上。畫作透露成熟的初端「實處易,虛處難」。山樑留白處已經很好看。「妙在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景」。虛實相生,如太極思想,陰陽並用,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互生互動。黃賓虹的繪畫是表達中國古代易經思想、道學理念最成功、最集中、最典型的。
1907年,黃賓虹來到上海,他終止自己的革命生涯,加入國學保存會。此後他發表許多有關傳統繪畫及美術史的評論文章,在上海成為小有名氣的文化名人。1910年,其母去世,他將家中老小帶到上海,並安家於此。1912年秋,黃賓虹成為一家古玩店的老闆。他那時的山水畫,遊藝於南北宗,即注重北宗的用筆規矩,山的皴法明顯,又配以南宗的以書入畫,筆法柔韌,墨法滋潤。那時的畫,除水墨外,還帶淺絳設色,赭石、花青。
1922年,黃賓虹家中被盜,苦心經營的古玩店元氣大傷。不久,他變賣家產,無聲息的回到安徽,回到他第一次與譚嗣同見面的地方。這時,他的筆墨開始變的濃重,出現厚密的積墨。後來畫壇有人戲稱黃賓虹為「黑賓虹」,其筆下的積墨也是國畫墨法里最難的,後期他積十遍還能看見紙紋,現在仍沒有人能做到這點。
1933年春,70歲的黃賓虹來到四川青城山,受雨中山色感染,他曾一晚創作十幾幅,用濃淡乾濕的筆墨,將山中煙雨蒙蒙,清幽濕潤的意境,描繪的淋漓盡致。隨後在他寄給友人的信中寫到:「坐山中三移時,千條飛泉令我恍悟,若雨臨頭,干而潤,潤而見青,墨不礙色,色不礙墨。」此後他稱這山水為雨淋牆頭。此後他的畫作,開始用這種水墨淋漓的效果,營造朦朧、濕潤的意境,厚重感油然而生。
一夜,他無意間注意到月光下的大山,有些地方只剩黑色的輪廓,有些地方卻呈現銀白色,逆光的樹林彷彿籠罩一層光環,變化微妙。黃賓虹馬上寫生記錄,月光照射的地方他一筆不畫,暗處的輪廓,它進行勾勒,然後層層加黑,這便是日後的積墨法。月色下的山林讓他領悟到山水畫中的虛實意境,黑白奧妙。至此,黃賓虹的雨山、夜山是其最擅長、最經常的繪畫主題,渾厚華滋是其美學上的自覺追求。
1933年,抗日戰爭爆發,故宮文物緊急南下,70歲的黃賓虹被指定趕赴南京進行文物鑒定。3年後,他意外收到北平古物陳列所的邀請,希望他擔任北平藝專國畫研究室的導師,隨後他決定北上,初期在北平藝專,他不僅體會到濃重的學術氛圍,也見到他的弟子張大千。但戰亂的生活,學校的停課,讓這學術氛圍隨之破滅,他只能深居簡出,與畫筆為伴,在這一時期,他將之前的創作進行深入思考,總結出五筆七墨。五筆即「平、圓、留、重、變」。七墨即濃、淡、破、潑、積、焦、宿。
1946年春,83歲的黃賓虹復任北平藝專教授,兩年後他攜家人來到杭州,此時他作畫更喜用禿筆、舊紙和徽墨中的古墨,用漬墨、水漬、鋪水等畫法,表現江南草木充滿水氣氤氳之趣。85歲時,黃賓虹的作品在筆墨、圖式上達到成熟,個性風格凸顯。他把倪瓚、董源糅在一起,但完全形成自己的面目。在縱橫、斜曲,黑白中,實現強烈的對比,這將自己的圖式語言走向極致化。
1952年4月,黃賓虹突感雙眼疼痛,醫生診斷為白內障,但他仍用放大鏡堅持創作,那無拘無束的線條,黑白分明的筆墨,記錄了他一生對繪畫的感悟。這時他的畫作達到最高峰——「粉碎虛空」。他在畫論里講不齊之齊,亂而不亂,其畫到後來看不到皴法,連點也是紛繁零亂,沒有秩序,但它有內在秩序,黃賓虹這樣的繪畫精神還需後人慢慢領會。
離於法,無以盡用筆之妙;
拘於法,不能全用筆之神。
——見王伯敏編《黃賓虹畫語錄》
推薦閱讀:
※為什麼冷軍的畫能值6000萬?背後全是你所不知道的故事······
※她用指尖,演繹一段冰雪奇緣
※為什麼有些攝影大師的照片很普通?
※參遇話刺繡(三)以針代筆傳風情的苗綉
※參遇話手作——一貝藏天地,一刀刻乾坤,老祖宗的技藝真是絕了
TAG: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