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人vs投資人:想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好友熱情邀請我去跟一幫投資人分享一下關於盡職調查的一些心得體會,我說我不了解盡職調查。好友很是鄙視,說你們做投行的每天不是盡職調查就是財務核查,你怎麼能說不了解呢?我趕緊解釋,我不了解投資人的盡職調查。

投資人和投行人對於一個企業甚至一個問題的看法,從來都是不同的出發點不同的角度,就如同他們問我的第一個問題:投行和投資到底有什麼區別?

沒有任何準備,我只是追隨自己的內心去回答,如果不對你完全可以用鹽汽水噴死我。投資是花自己的錢來別人的掙錢的,講究的效率和回報率。投行是花別人的錢掙別人的錢的,最關心的是風險和紅線。

對投資人來說,這個項目可能存在風險,那麼只要收益足夠大能夠覆蓋風險,也就是我們說的風險收益比可以滿足要求,那麼這個項目就是可以投資的。而對於投行人來說,這個項目不能出任何風險,如果出了風險那就是系統性的風險和影響,不僅影響到其他項目甚至影響到資格,所以投行人最關心紅線和底限,不敢有任何懈怠和突破。

所以,我說我不了解投資的盡職調查是對的,並不是矯情根不是不想去跟大家分享而專門找到理由。投資人盡職調查主要就是看看行業是否前景美好、老闆是否忠誠可靠、財務是否水分可擠,然後大家討論一下就可以開香檳慶祝了。投行人的盡職調查不僅關心財務數據是否真實、歷史沿革是否清白、商業邏輯是否合理,還要關心投資是否趁機腐敗、同行是否惡意搗亂、股東是否萬眾一心等等事情。如果說投資人更像是老師過來家訪主要是告訴你要好好學習的話,那麼投行人就是月嫂和保姆,要告訴你每個字該怎麼寫,出門先要邁哪只腳可以考試成就更好一些。

如果我們將我們投行人盡職調查的八大原則、二十個標準、三十個方法、90%以上的比例以及幾百個需要填寫的表格,拿到投資人面前去分享。我保證,不管我跟他們是多麼好的關係,他們不打死我算是給我最大的面子了,還想報銷來回的火車票。更何況,投資人是講究效率的,等你把這些盡職調查做完了,融資方早就投入到別人的懷抱了,每年幾十個億的投資額度怎麼也投不出去了。

最後,我們再說到投行人和投資人對於同一個項目的判斷上。這裡有一個一直流傳的經典的悖論,那就是:適合投資的項目一定是掙錢最多的項目,而掙錢最多的項目不一定是一個好的投行的項目。對於投資來說,講究的是風險收益比,只要是收益足夠可觀有一定的風險和瑕疵是可以接受的。而對於投行的來說,寧可這個項目不做錢不掙,也不允許這個項目存在任何可能存在的保薦風險;此外,對於投行的人還講究人的機會成本,寧可做兩個掙錢少一點但是項目非常乾淨節奏快的項目,而不願意做一個看起來收益不錯但是問題眾多需要付出太多精力的項目。

因而,從投行的角度來講,更喜歡一些中規中矩的項目,行業沒有障礙、發展趨勢平緩、財務數據與行業保持一致、沒有雜七雜八的問題、業績指標一般但是也絕對沒有造假的可能。說的再直接一些,就是這個企業沒有什麼優點,但是更沒有什麼缺點,企業完全符合IPO審核的任何標準和條件,要是想找到一個實質的障礙不讓我上市都很難。這的確是以前我們判斷投行項目的一個重要的思維,但是現在小兵感覺這樣的思維也需要轉變。

未來我們做投行的可能也需要更加從投資的角度以及判斷企業未來發展來判斷一個項目是不是適合IPO。監管機構也會更加傾向於從行業發展趨勢、發行人行業地位、經營模式以及產品結構,甚至從上下游發展態勢來判斷這個企業未來的發展是否符合IPO。也就是說,以後IPO篩選的企業不一定是沒有天賦但是非常聽話的孩子,而是有著天賦發展前景非常美好的孩子(當然也要基本聽話沒有硬傷)。

因而,隨著IPO審核理念和機制的進一步改革,投資人和投行人的思維或許也不會再那麼對立而應該是逐步趨同。其實,這也應該是投行人價值之所在。

投行小兵於金融街五號

2018年1月22日

推薦閱讀:

一個投行老兵的財務建模心得與乾貨圖解
《說謊者的撲克牌》

TAG:投行業務 | 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