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請允許你的孩子悲傷丨試著讓他們主導自己的情緒

許多人在面對選擇時,常常說:我的腦子裡好像有兩個小人在打架。這是一句戲言,卻有人將它做成了電影。2015年,一部名為《Inside Out》的動畫電影面世,這是一個以豐富的想像力刻畫了五種情緒如何在腦中主導自己,最終完成成長蛻變的故事。它是一部給孩子看的動畫,更是一部給父母看的動畫。每個人在這部動畫電影中或多或少都能找到自己的共鳴。它的中文譯名是《頭腦特工隊》。

《Inside Out》的中文譯名為《頭腦特工隊》,這裡的「特工」並非「007式」的特工,它指的是故事裡的五個情緒主角,如何在小女孩大腦控制台前處理那些女孩碰見的事務,它們肩負重任,需要引導女孩成長。但「特工」之間也存在「交鋒」,它們有各自的想法,但都脫離不了最終目的:為了女孩的成長而做出最適合她自己的決定。

故事設置了五大情緒主角:Joy(樂樂),Sadness(憂憂),Anger(怒怒),Disgust(厭厭),Fear(怕怕),分別代表了快樂、悲傷、憤怒、厭惡以及害怕這五種情緒。

從左往右分別是怕怕、憂憂、樂樂、厭厭和怒怒

事實上,人類的情緒當然遠不止這五種。但以上五個恰恰是生活中最為常見的幾種情緒,這些情緒背後,還有許多與心理學有關的細節:比如潛意識,比如記憶,比如夢境。拋開這些專業術語,今天我們光從五位情緒主角的故事裡,了解孩子成長的細膩情緒變化,找到作為家長的正確引導方法。

Joy丨樂樂

樂樂主導的情緒是快樂,故事的開始是女孩萊利的出生:那時,快樂的情緒首先在她頭腦里出現。隨著萊利的成長,憂憂、怕怕、怒怒以及厭厭等情緒也陸續出現。在萊利大腦控制台里的「頭腦特工隊」,也逐漸形成。

處於主導地位的樂樂(中間)

它是團隊領袖一般的存在,在「特工隊」里幾乎處於隊長地位。但樂樂最大的作用卻是讓人們發現了其他幾種情緒的重要性。故事裡,萊利的父母希望她永遠是一個快樂的女孩,因而媽媽總是告訴她,應該「保持微笑,保持樂觀」。在萊利的腦海中,樂樂經常忽視與打壓代表悲傷情緒的憂憂,希望將憂憂束縛起來,而不會影響女孩的情緒。

但結果適得其反,越是打壓悲傷,萊利便積壓了越來越多的負面情緒,形成表面開心,實際憂愁的困境。在萊利父母帶著孩子搬家來到陌生的環境時,她開始產生了逃跑的心理,最終悲傷害怕憤怒與厭惡全都爆發出來。而這個時候,樂樂終於意識到其他幾種情緒的重要性,與它們重建團隊,繼續為萊利的大腦服務。

作為父母,我們理所當然地希望孩子以快樂為生活的底色,但「永遠的快樂」絕不會一直持續下去。試著讓孩子成長,讓他們經歷那些負面的情緒,才有助於他們逐漸成為一個獨立、自由且理性的生命個體,達成他們特有的生命意義。

Sadness丨憂憂

這個藍色的小人其實是電影中的真正核心,因為電影故事的大背景便是悲傷:搬家後遠離好友的悲傷,遺忘童年玩物「冰棒」的悲傷……小女孩似乎處處被悲傷籠罩,她在悲傷的情緒主導下,與家鄉道別,也與童年道別。

憂憂所代表的悲傷,特殊意義在於,悲傷往往比其他情緒持續的時間更長,也更為深刻。真實的悲傷會讓人更加深刻地體驗生命,體會到現實的困境,從而真正明白,什麼是自己所需要的。

給孩子造成悲傷情緒時,不必刻意去壓制。試著讓他們釋放,也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們的悲傷。一味的快樂只會遮蔽孩子看待世界的眼睛,當他們因悲傷而了解到生命現實時,反倒會讓這段生命體驗變得更加豐厚。

Disgust丨厭厭

厭惡的產生,經常與某種特定事物有關:某種菜品,某種風格,或者某一類人。電影里的厭厭便是這樣的代表,她主導的厭惡情緒讓萊利面對不喜歡的菜品時及時做出反應。她的形象理智、成熟,卻偶爾盲目任性。

厭厭的戲份相較於樂樂與憂憂並不算多,但她同樣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孩子一旦出現厭惡的情緒,父母首先應當試著引導,而並非以家長的權威去命令。譬如當故事裡的萊利不想吃西蘭花時,父親首先以不讓吃甜點威脅,進而引發了怒怒主導了萊利的情緒。在嘗試失敗後,父親才學會軟下來,以搖搖晃晃的「飛機來了」的動作,引導萊利歡笑,從而讓她吃下自己不喜歡的西蘭花。

從這一事例中可以看出,父母若是以命令式、要挾式的口吻對待孩子的厭惡情緒,將會引發孩子更多不良情緒,最終以憤怒交鋒。而適當地軟化,讓孩子聽見他們喜歡的話題,再悄悄突破,才能讓孩子走出厭惡,接受事實並學會成長。

厭厭的綠色與萊利討厭的食物有關

Fear丨怕怕

同厭惡不一樣,害怕與個人經歷有關。有時候,我們會莫名其妙地感受到害怕,但害怕背後也有它產生的原因。在所有負面情緒中,這是一種信號,它的信息具有極大價值。因為這是身體或情緒在警告自己:要倍加小心。正如故事裡的萊利一樣,害怕的背後與相關的記憶或創傷有關。夢境里的小丑惡魔,不斷騷擾自己的怪物……甚至那些不太恐怖,卻也讓人害怕的失敗經歷,都是影響萊利的關鍵。

現實生活中,父母為了管教孩子,時常以「怪物要吃了你」「不聽話就把你給賣了」這樣的話恐嚇孩子。這樣或許能管教一時,但卻給孩子的心中留下巨大的陰影。這些害怕並不會真的自己消失,有時候在時間催化下,變得越來越大,如同萊利記憶里的小丑怪物那樣,盤踞心中的角落,成了夢魘。

因而,父母不應當為了一時的管教而時常恐嚇孩子,給他們植入不良的情緒。當然,害怕的成因本身極其複雜,因而父母更應該做的是引導孩子直面害怕,直面他們的恐懼。因為這是五種情緒中能夠用來自我分析的情緒,通過分析自己害怕的事物,進而戰勝它,完成自我成長。

怕怕讓萊利產生害怕情緒,形成危險預警,指導女孩跳過電線

Anger丨怒怒

憤怒是一種極為強烈的負面情緒,在許多人眼裡,它不具有理性,甚至具有破壞性。它會打亂我們的邏輯思考,也會消磨我們的人際關係。但事實上,它也是抵抗行為的一種。正如萊利聽見父親不讓她吃甜品那樣,怒怒認為父親的行為越界了,是不公的表現。

現實生活中,除了禁止吃甜品,有的父母還會經常以「我這樣都是為了你好」來告訴孩子自己的愛。但在孩子眼裡,這往往是為了越界行為尋找的一種借口。在親情中,因為過於親密,而常常不自覺地越界。作為父母,應當知曉孩子是獨立的生命個體,他們擁有自我。一旦他們意識到父母越界,騰起的憤怒是在進行警告:你們的行為是一種入侵。因而,父母應該了解與孩子交往的邊界,給他們留有自己的隱私空間。

試著讓孩子主導自己的情緒

孩子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有時候一點小事便會做出過激舉動,需要父母花費更多心思關注。當父母放下權威的架子,試圖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們時,產生的誤會被釋放,雙方的情緒也相互感染。這時候,孩子便會主動與父母交流,像影片中萊利那樣,同父母道出自身的不適應,悲傷得以宣洩。如同影片最後萊利與父母冰釋前嫌,抱在一起那樣,她也開始理解父母,一家人開始了在新城市裡的全新生活。

萊利與父母和解

家長們或許可以試著放開對孩子的情緒管制,讓他們主導自己的情緒。或許這樣,他們才更願意讓你參與自己的喜怒哀樂,才更願意主動向你敞開心扉。

圖片來源:《頭腦特工隊》電影截圖

文| 挪窩的森林 編輯| 堂堂

推薦閱讀:

為什麼聽人說土話和口頭禪很煩?
通俗與媚俗的區別是什麼?
紅黃藍幼兒園虐童事件園方發起聲明你怎麼看?
美國《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是如何演變成《不讓一個「富家子」掉隊》的?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