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篇:松
本篇以陰陽講松,如果理解有難度請參考前面的陰陽篇。
陰陽
鬆緊相對,松為陰,緊為陽。
對立統一
松是不緊,緊是不松。兩者是對立。
鬆緊是我們的感覺的一種,鬆懈和緊繃。這兩個都是非常直觀的感受。
同時,鬆緊還與用力與否有一定的練習。還需要說一下,完全不干涉,自然放鬆的狀態並不是鬆懈的狀態,也不是松的狀態,那是沒有感覺。。。
要對立的看待鬆緊,用小力相對用大力是松,用小力相對不用力是緊。
對立的看待鬆緊要有參照物。
鬆緊也是統一的。。。
純陰,完全的放鬆,不存在。。。除非切斷神經,或者死人。。。
純陽,完全的緊,也不存在。。。除非電擊有可能帶完全的緊。。
所以我們任意時刻都是鬆緊並存的。
太陰,我們能做到的最鬆懈的狀態。其中蘊含少陽。
太陽,我們能做到的最緊繃的狀態。其中蘊含少陰。
我們隨便掰一個關節,掰到受傷以前的極限狀態,這能體會的最緊繃的狀態。
從鬆緊的角度看,松比緊更多。用手掰到極限狀態,其實關節收到的力並不大,只是一部肌肉纖維或者筋什麼的,被拉緊了。其他的部位相對是放鬆。只是被拉緊的部分已經緊到極限了。
相對的這個關節如果直接用力,相對緊的狀態並未到極限,但緊的範圍更廣。
所以,統一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範圍,一個是程度。對這兩方面有所感受,可以對陰陽統一有更深的理解。
陰陽轉換
放鬆到用力陰轉陽,用力到放鬆陽轉陰。
同理,小力到大力陰轉陽,大力到小力陽轉陰。
陰陽的轉換通常是我們直接對力的操控。
再非直接操控,就是內在的或被動的。
內在的是氣血神意的運用,暫且不說。
被動的很簡單,站立,身體前傾,前腳掌用力,身體後仰,腳跟用力。這個不以意志為轉移。。。壓上重量就必然受力,受力則必用力。即使你不可以用力。。
見勢
影響陰陽轉換的就是勢。
理論上存在一個陰陽平衡的點,在太陰到陰陽平衡的過程中都是順勢,在陰陽平衡到太陽的過程中都是逆勢。反之,太陽到陰陽平衡順勢,陰陽平衡到太陽是逆勢。
簡單的說從放鬆到發力,先順勢再逆勢。從發力到放鬆也是先順勢到逆勢。
現實中,隨著的動作變化,鬆緊狀態也在不斷的變化。整體上看,可能不存在陰陽平衡的點。但存在一個陰陽平衡的範圍。這個範圍狹義的說是我們覺得十分輕鬆的發力範圍,廣義的說是我們能控制住的範圍。超過這個範圍就是非平衡狀態。
這個平衡狀態的具體狀態,大概就是盡量多的肌肉纖維參與,同時力道又適合。當然發力通常都是肌肉群。這又涉及到肌肉之間的均衡。如果是勁力,則聯繫到全身。。。
關於見勢,只要理解了上面的勢的概念,並細心體會變勢的邊界就好。
影響勢的因素:持續時間和伸展範圍。
同樣的用力隨著時間久了或重複的次數越來越多,會越來越沉。
同樣的用力隨著伸展範圍的展開或收束,會越來越緊。
這兩個因素和上面的用力是可以類比的。持續時間的因素容易被忽略,伸展範圍的因素容易和發力弄混。這些都區分開來有助於更清楚的感受到勢。
還有一個因素:環境的影響。
這個就比較雜了,先用大負重熱身,再用小負重鍛煉,就會感覺更輕。也就是順勢的程度提高。遇到危急情況,剛吃完飯,沒睡好覺,有考試壓力,等等情緒,狀態,對勢都有影響。其中負重變化,可以練習前先拉伸,不推薦藉助外物。其他因素多是客觀因素,未到足夠高度,影響微乎其微,不必居於小節。反倒是經過各種洗禮,了解的更重複,適應性更強。
順勢
關於順勢就有點難以講清楚了。需要一些練習上的感悟。
前面講了見勢,要見到勢,明確到勢的邊界。這樣就可以順勢了。
如何練習順勢呢?
發力時,要強調整體,照顧到最弱的部位。。
用力要柔,要穩,要順暢,要伸展到位。
此時具體的體會在兩個方面,一個是發力(陰陽轉換),一個是受力(鬆緊)。
需要感受的是整體,整體的陰陽轉換,以及鬆緊。
首先滿足前面說的陰陽平衡的最低標準,提升持續時間,提升伸展範圍。
再提高發力,提高持續時間。(伸展範圍已經提升了。。。)
大概就是這樣練習。這樣就有明確的標準。
對於順勢的練習最好是整體練習,但沒有勢的體會,或者經驗不足,整體練習效率並不高。
所以,局部順勢練習更好一些。隨著局部順勢練習,局部會趨於整合,並有趨於整合全局的「勢」。這裡的勢我打了一個引號,這個是針對於勁力身形整合的勢,與鬆緊變化的勢要區分一下。
整合的「勢」也是影響,鬆緊變化的勢的因素。但是需要局部順勢,才能體會到整合的「勢」。這個「勢」是比鬆緊的勢的更高層次。所以沒有寫到見勢里。寫到這裡。
用勢
理解順勢的話,用勢就比較簡單了!
經過前面,順勢的練習,對勢有明確的感受。用勢則是在逆勢的過程中盡量的順勢。
順勢只是一個引,用勢則是用這個引,來引導用力(陰陽轉換)。
用勢有助於對順勢的理解,順勢有助於用勢的掌控。兩者相輔相成。
鬆鬆柔柔如太極,練的再順,修為再高,不能打,會被黑出翔!
剛猛有力,但不順勢,容易後繼無力,也缺乏變化,則是一身蠻力。
總之,順勢,用勢,兩者猶如陰陽,之其一面,很容易了解另一面。。。
站樁時到底用力還是不用力?
應該很多有人問類似的問題。。。從物理層面來說肯定要用力,但從生理角度是不用力的,當然這需要練習和感悟。通過練習可以減少用力,前面說了順勢逆勢共存,但可以隨著放鬆和鍛煉有所改變。但完全不用力,需要感悟。。。除了對於關於整合的「勢」外,與身體內的狀態也有相關。僅僅是整合放鬆,可能還是要用一點力。需要心靜下來,才能完全不用力。心靜與否影響氣血的運化。某種意義上講,我們運動的本質是,神經發出信號,氣血運化,完成動作。只是我們對動作習以為常,感覺上想動就動了。。。沒有什麼意念和氣血運化的感受。。。關於靜心,會專門寫一章。
什麼是松?
前面都是鋪墊。。。這個問題才是本章要說的。。。
話說松需要在陰陽平衡的範圍內用力,在整體上聯繫整合。
再在整體上均衡發力。
這樣平均下來就是松。
當我們站樁時所受外力只有重力。對抗重力的自然(被動)發力就是勁。
只有放鬆,才能使勁遍布全身。
而自然(被動)發力,需要練習。
也就是用發力練習松!~
身體雖然松,但含勁,則是松中含著緊(勁)。若不含勁,則是懈。
反之,身體雖緊,但通勁,使緊均勻分布相對的就鬆了一點,則是緊(勁)中含著松。若不通勁,則鬆緊不均,則是僵。
推薦閱讀:
※內功基礎(六)調呼吸
※當我做到太極拳的支撐八面,隨曲就深,延伸出的感悟
※太極拳是不是和摔跤、柔道很相似?
※太極拳發源於哪裡?
※【典傳公開課】陸功翰老師講述練習傳武為什麼第一步是開胯?胯開以後如何在拳法中進行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