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豹、黑人女武士與超迷幻的非洲未來主義是什麼?
隱藏在衣索比亞高原南部的熱帶叢林深處,肯亞以北、蘇丹以南,坐落在兩條東非大裂谷之間的高原上,毗鄰圖爾卡納湖,便是瓦坎達。
虛擬的瓦坎達地圖
16世紀以來,那裡變成了西班牙的殖民者夢寐以求,為之前赴後繼卻始終無緣涉足的「黃金國」。毫無疑問,他們找錯了大洲,而那「黃金國」里的珍貴寶物也並非黃金,而是更為罕有、有著超凡能力的神秘金屬:振金。
《黑豹》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不出世的神秘王國,從未被殖民者踏足、洗劫,在自給自足的情況下,發展出了極高的科技水平,足以讓自詡發達的西方國家望塵莫及。
在電影結尾的彩蛋里,國王特查拉在聯合國發表了一通演講,大意是說瓦坎達要結束他們閉關鎖國的政策,建立大使館,將他們的科技與世人共享。台下一位先生髮問:請問一個農業小國可以向世界共享什麼呢?
聽到這句,幾位主角相視一笑。自然,他們擁有神秘的金屬和隨之發展出來的超高科技為世所罕見,但除卻這些科幻的內容,影片同時也展示了真正的非洲文化中那些頗為有趣,卻不為外人所知的部分。在筆者看來,那個部分在某種維度上又構成了一個新的瓦坎達。
1、古「瓦坎達」文明史
《黑豹》除了爭奪王位的兩位主角,大部分戲份都在那些手持標槍、異常勇武帥氣的女武士身上。
在非洲的歷史上,真的存在過征戰殺敵的女戰士。
較出名的是貝南共和國的女子軍團,在貝南成立以前,這個王國叫做達荷美王國。大約1729年的時候,達荷美的統治者建立起女兵制度,要求全國年滿15歲的少女一律接受選拔,其選拔標準令人咋舌,長得最美的少女會被送往宮殿服侍國王和貴族,長相醜陋的則被處死。既不美也不醜的女性,則要接受考核,加入女兵的隊伍。
當時歐洲殖民者已經進入非洲大陸,因此女戰士們的裝備配置也成了長槍短炮
考核與訓練異常殘酷,女兵們必須在芒刺上奔跑,與蟲蛇野獸搏鬥,茹毛飲血並進行各種騎射、擊劍的訓練,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有大量女兵受傷死去,最終淘汰出來的,便是一支戰鬥力不輸男性的女武士軍團。據稱達荷美王國的第九任國王,一位名叫Ghezo的先生,手裡就掌握這一支四千餘人的女兵軍隊,征戰沙場,無往不利。
雖然影片中英勇的女武士頗似一種女權的表達,但是歷史上的達荷美女戰士,實則是極端男權和專制體制下的產物。非洲歷史上有著許多與此類似的文化內容,例如影片中常常與國王一同開會的那位口含大盤的部落長老,他的原型實際是居住在衣索比亞西南部一個叫穆爾西族的民族,那裡有著將嘴唇和耳垂切開,將大圓盤塞入其中的奇怪傳統。
據當地傳說,之所以延承這樣的傳統,是因為當初阿拉伯人入侵衣索比亞,擄走了穆爾西族大量婦女作為奴隸。當地人為了防止血脈斷流,想出了這種近乎毀容的方式讓阿拉伯人望而卻步。時至今日非洲的某些部落仍然對成年的女孩實行割禮,其真正的目的其實是為了剝奪女性的性快感以使其保持忠貞。
圖源 | 馬蜂窩
2、「黑豹」鬥爭史
1966年,斯坦·李和傑克·科比在《神奇四俠》的第52期漫畫雜誌里創造了「黑豹」的形象,最初傑克·科比給這個角色起的名字叫做「煤老虎」(聽起來就很不正確),後來斯坦·李在出版之前才將其改成現在的「黑豹」。
「黑豹」其名實際上直接誕生於當時在美國風生水起的極左派黑人解放組織「黑豹黨」。
1963年,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在林肯紀念堂前發表演講《我有一個夢想》,主張種族平等和非暴力運動,馬丁·路德·金1968年在孟菲斯市遭到刺殺。雖不能斷言是黑人平權運動的破產,但至少可以窺見當時美國黑人艱難的生存環境。
在這樣的形勢下,1966年10月黑豹黨在加州的奧克蘭成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個組織的宗旨都表現為相對激進的以暴制暴。在電影《黑豹》中,特查拉的父親,瓦坎達前任國王便是在奧克蘭遭遇爆炸襲擊而離世,而死於前任國王爪下的皇弟恩喬布,在此之前正偷偷運出他們的振金,希望能夠幫助在美國的黑人社群進行武裝反抗以保護自己的權益。
包括後來篡位的堂兄埃里克,要求傾瓦坎達之力對世界各地的黑人進行戰略支援,此一舉動與當時「黑豹黨」其實頗有相似之處。
不過很快,黑豹黨的內部也發生了分裂,其中一派打著「反向種族隔離」的口號,發起暴力的反白人運動;
而另一派則與特查拉所代表的溫和派有著類似的訴求,那便是朝向內部,加強黑人社群的協作,提高教育和服務,在軟實力上拉進黑人與白人的差距。
所以有人調侃《黑豹》應該更名《黑豹·內戰》不無道理,只是遠沒有電影里那樣戲劇化而已。
3、非洲未來主義簡史
近些年白人中心主義已經很少再被提起,但那並不意味著不復存在,實際上我們看到的影視作品,尤其是關乎人類未來的科幻電影中,黑人形象往往處於缺席的狀態。
20世紀中後葉,一種神奇的藝術流派誕生了,學名叫做「Afrofuturism」,「Afro」代指非洲,「Futurism」則是未來主義,直譯便是「非洲未來主義」。非洲未來主義風格的繪畫,帶著神秘與宗教的氣質
非洲未來主義主張以黑人為主體來探討人類社會與文化的未來。同時它也是對於未被殖民侵略之前的非洲文明的一種復興運動,在這一點上,《黑豹》里那個用高科技隱藏在叢林中,從未被西方人踏足的瓦坎達可以說是非洲未來主義的一種具現化表達了。
美裔黑人歌手Killah Priest曾在歌詞中這樣唱到:
Memory erases, from the slaveships
My princess,I used to spot her from a distanceHoldin my infant, burnin incense記憶從奴隸船上抹去我曾在遠處看到我的公主懷抱嬰兒,燃燒香火(翻譯參考「《黑豹》美學解讀:未來就在非洲」,文章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不存在)
回到奴隸船的時代之前,便是古埃及文明。
一位以古埃及太陽神為自己命名的黑人音樂家、爵士詩人Sun Ra,早在「非洲未來主義」這個概念誕生之前,就已經作為這種精神的代表人物登上藝術史,他的畫風常常是身穿古埃及風格的太空服,傳遞出一種原始部落與宇宙學、神秘主義融合的美學。
關於非洲未來主義,筆者還搜索到兩個概念,分別叫做:Blacksploitation和Negrophilia。前者作為上個世紀70年代興起的一種電影類型,往往將黑人塑造為英雄而不是受害者,是對當時固有黑人形象的一種反抗,受到了不少黑人觀眾的歡迎。
而後者則發源於上世紀2、30年代,主題是表達一些前衛藝術家對黑人和黑人文化的迷戀,例如當時法國藝術界時興聽爵士樂,研究黑人雕塑藝術等等。
這兩種概念其實在今天也有著各自最新的發展,前者體現為《黑豹》,後者則相對更接近《逃出絕命鎮》。
(部分資料參考自:「《黑豹》:黑豹黨與非洲未來主義」,文章首發於澎湃新聞)
(文丨mr.pink)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