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影視】三國題材影視改編,何去何從?

「四大名著」是當今影視熱門ip,其中「西遊」和「三國」更是炙手可熱,在這些影視作品中,有正劇,有戲說。比如《西遊記》,正劇有86版《西遊記》電視劇,戲說有周星馳《大話西遊》電影,同樣都是經典,都被大家津津樂道。

《三國》相比《西遊》就有些尬尷了,除了94版《三國演義》電視劇之外,其他很少再有好口碑之作。不管是高希希的《新三國》,還是吳宇森的《赤壁》,雖然取得了很高的收視率與票房,但在劇情改編方面都受到了很大的爭議。最近一部名叫《魔國志》的網路大電影上線了。這部號稱是史上最貴的網大,雖然在製作與拍攝方面受到了大家認可,但在劇情改編方面,同樣面臨到這樣的爭議。什麼會這樣呢?在此我想以《魔國志》這部電影為例,說說我對名著改編的看法。

一、「三國」為什麼會出現爭議?

1.題材敏感

三國題材很是廣泛,在民間以小說,評書,戲曲等形式廣為流傳,雖然經過這些藝術加工之後,它已經與原本的歷史很大區別了,但在人們心中的第一反應,還會覺得三國試「歷史題材」、是歷史題材就註定敏感,很容易上綱上線。你隨便一個改動,都被扣除歪曲歷史帽子。

比如《魔國志》中讓張角最後施展魔力,變成了魔頭。卻有評論說是侮辱農民起義領袖,但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張角的定位就是用妖術擾亂天下的「黃巾賊」。片中這樣設定,無非是延續了小說里的歷史觀,怎麼能說是侮辱農民領袖呢?

改編《西遊記》就不會遇到這樣的麻煩,因為西遊本身就是一出神話,在神話的世界中,一切皆有可能。脫離了「歷史」枷鎖的禁錮,可以天馬行空的改編。你看《大話西遊》《悟空傳》等影視小說作品,雖然離原著十萬八千里,但仍舊獲得很多人的喜愛。

2、標準太多

不管任何關於三國影視的作品,經常會看到有觀眾說:「你毀了我心中的三國!」這個心中的三國到底是什麼,《三國志》?《三國演義》?《三國殺》?等等等。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曹操,也就有一千個「三國」。究竟哪個「三國」才是標準呢?這個很難統一。

就拿《三國演義》與《三國志》來說。《三國演義》的劉備,仁慈軟弱,哭哭啼啼。《三國志》的劉備,一代梟雄,王霸之氣。《三國演義》的周瑜,小肚雞腸,心胸狹窄。《三國志》的周瑜,氣度恢弘,寬宏大量。你按這個拍,滿足不了那個。你按那個拍,滿足不了這個。正是因為如此,「三國」題材才會爭議如此大。其他幾部小說,都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拍《西遊》、拍《水滸》、拍《紅樓》,按照原著的人物形象拍就行了,因為他們只有一個標準。

比如《魔國志》中的出現的人物,有些人看慣了電視劇中那些貼著鬍子,一臉嚴肅的樣子,就會覺得劇中演員是不是太年輕、太活潑了。但黃巾之亂時的曹操、劉備本來就是年輕的小夥子。既然就是年輕人,為什麼就不能活潑一下呢?這就是導演心中的三國,不能因為不符合某條三國標準,就認為這是不對的。

二、該如何看待「三國」題材的影視改編?

既然歷史容易敏感,那麼不如淡化這種敏感。既然標準太多無法統一,那麼不如不要這個標準。當我們看到一部「三國題材」影視劇時,先不要忙著拿著自己的標準去測量,試著忘掉自己的標準,去探測一種新的歷史可能性。

很多80後、90後在童年時期,都接觸過很多三國遊戲。玩《富甲天下》時,我們不會覺得畫風太Q,而去抵制。玩《三國群俠傳》時,我們不會覺得劇情太玄幻,而去吐槽。玩《三國無雙》時,我們不會造型太現代,而去鄙視。我們用一種平常心去接受這些遊戲,反而能夠發現一種不同於「傳統三國」的樂趣。

如果我們能以這種視角去欣賞當下更多的三國影視改編,或許能夠發現一個更為精彩龐大的三國世界。


推薦閱讀:

《新三國演義》與老版《三國演義》相比,有哪些優勢?
正史三國武將排名是什麼?
三國猛將呂布之墓為何無人問津?
三國演義中的角色有哪些?
三國演義中呂布為什麼要縊死?

TAG: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