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純粹理性角度,再說「湯蘭蘭」案
在距今237年前,康德出版了他的哲學名著《純粹理性批判》。而如今,面對各種各樣紛亂的思潮,我不禁思考:怎樣才能實現理性思考?理性思考的意義又何在?
我不是一個很能控制好自身情緒的人。面對一些無法溝通的人,我經常會產生「這個世界上怎麼會有這種人」這樣的情緒,既不解又憤怒。而我發現,唯一能切實讓自己冷靜下來的辦法是:站在對方的角度是思考問題。
換位思考,其實並不是讓自己試圖去理解對方,而是真正了解到對方的言語和行為的邏輯,徹底地看懂、看透他——他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事情?為什麼會說出這種話?是什麼驅使著他的行動?
而拋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令我不爽的事情,還有一些引發社會性全民討論的事情,用純粹的理性去站在不同參與者的角度思考問題,也更容易抓取到事情的核心。
比如說,對於「湯蘭蘭」這個事兒,我看得特別明白,尤其是在網民和諸多媒體人的辯論上,我第一次發現自己可以如此清晰地理解不同陣營的觀點。
普羅大眾的邏輯當然非常簡單:站在道德的角度,澎湃新聞的記者就是幹了件非常缺德的事情,使湯蘭蘭遭到了二次傷害,這是非常令人氣憤的。特別是這個案件後來被闢謠了,根本就沒問題,那澎湃新聞就更可恨了。
這一邏輯直接演變出了對新聞媒體的集體嘲諷、出離的憤怒,還有對相關記者的人肉。這些事情在網路暴力下屢見不鮮。
很多網民特別不理解的一點是:為什麼澎湃不道歉?為什麼還有媒體人幫澎湃說話?這群人都是傻逼嗎?一點道德感都沒有的嗎?是非不分的嗎?!
打下這些字,我都能感覺到出離的憤怒了……然而,站在部分媒體人的角度,邏輯可能是這樣的:(注意,別急著反駁,以下不是我的觀點,而是一部分人的出發點)
首先,澎湃新聞是個業內口碑一向很好的媒體。業內普遍認為,脫胎於《東方早報》的它有著一支專業素質很高的記者團隊,一直在用心做嚴肅新聞,相比那些只知道掙錢、瞎編亂改的門戶網站和自媒體,澎湃新聞簡直是一股清流。這就是個初始好感分。
其次,在媒體人眼中,「湯蘭蘭案」和「聶樹斌案」基本上是一個性質的,是一個需要輿論去推進重審的案件,萬一真的是個冤假錯案,那媒體可就起到大作用了。在案件有著重重疑點的時候,只有媒體可以站出來說話。如果這次因為「湯蘭蘭案」,澎湃新聞等媒體的記者遭受了網路暴力,那以後誰再敢冒著風險去努力報道潛在的冤假錯案呢?
再次,去推動一個已經判決的案子重審,對我國體制下的媒體來說,本來就是很不容易的突破,這篇稿子是頂著巨大的壓力發出來的,我們新聞媒體都那麼不容易地去突破審查機制發稿子了,這本來就是「為人民服務」的。縱然這篇報道有瑕疵,但它也是具有一定積極意義的。
最後,中國的調查記者真的是太少太少了,敢於去發聲、去揭露真相的人更少。像「湯蘭蘭案」這樣的報道,就審查來說,本來就是頂著壓力報道的;報道出來了,又不被輿論所理解——那還幹個哪門子調查記者呢?把調查記者都逼死了,誰給你們去揭露真相?
這四點,算是我從微博還有朋友圈(因為專業的緣故,我的朋友圈裡有很多各家媒體的記者前輩們)總結提煉出來的。不要懷疑,他們真的是這麼想的。
網民和媒體人,最大的爭論點在於:他們爭的根本就不是一個點。
網民說媒體傻逼,說媒體傷害了湯蘭蘭,說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而媒體人才不在乎湯蘭蘭呢,他們在乎的是日益惡化的輿論環境,在乎自己不被理解,在乎好的記者越來越少(好的記者包括相當一部分敢於揭露負面現象的深度調查記者)……這當然就沒法聊了。
在業內,澎湃是股清流;在微博,澎湃卻成了毒瘤。
當然,也沒有媒體人反思反思,傳統媒體到底是怎麼淪落到這般自憐自艾的地步的。
而網民們,寧願相信澎湃的記者是和湯蘭蘭的母親達成了什麼不可描述的利益瓜葛,也不肯相信澎湃記者的初衷是「認真寫一篇報道去推進司法公正」。
我寫下這些話,當然不是為了批判誰對誰錯的。我只是努力讓自己站在純粹理性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思考不同的人到底是出於什麼產生了不同的觀點。
——他們到底為什麼會爭吵?他們到底在為什麼而辯護?他們的利益點到底是什麼?
很久之前,有人這樣教過我:你要對付一個人,一定要弄清楚他最想要的,和最不能失去的。
這句話給我的影響之深,以至於放到這篇看似無關的文章里,我都覺得它和我的觀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我們要看清楚一件事,必須要弄清楚參與其中的每一方,想得到的是什麼,不能容忍失去的又是什麼,這一切都促成了這一方的行為。
放在湯蘭蘭案中,普羅大眾想要的,並不單純是澎湃新聞的道歉,而是公平、正義,是司法機關對弱小的保護、對正義的聲張。
而我們這些平民百姓,最不能失去的則是「安全感」——我們會不會遇到湯蘭蘭這樣的事情?哪怕司法給了我們一個公正,又會不會被一些無良媒體報道出來,把傷疤活生生地扯開,被全世界圍觀?
同理,媒體想要的也根本就不是什麼推進司法公正,他們想要的是影響力,引導輿論、聲張正義是帶來社會影響力的一個很重要的方式;而他們最不能失去的也是社會影響力,甚至還帶有一些新聞理想的色彩,可惜的是,傳統媒體被群嘲早已不是一天兩天了,新聞理想的坍塌更是從新聞系的學生未畢業時就開始了。
悲哉。
(此文不批判誰,純粹是個人的一種全新的思考方式,和對這種方式有意識地鍛煉。)
推薦閱讀:
※讀書筆記《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 part2
※從PGONE到天佑五五開,全網封殺背後隱藏的漫長伏筆
※輿論建言各方保障應跟上「二孩政策」步伐
※從眾人圍觀李小璐看大家藏在心理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