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個維度看「洋節」
每年一到聖誕的時候都會有一批文化精英來憤怒的聲討中國人輕視自己的傳統節日,卻熱衷於去過一個洋節。今年更是有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要求「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豐富春節、元宵節、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
今年的平安夜,朋友圈明顯少了與平安夜、聖誕相關的內容,倒是更多國人抱著愛國的心態轉發在各種極端情況下為人民的利益而保家衛國、犧牲自我的中國軍人的感人圖片,傳遞著「守護我們平安的不是什麼聖誕老人,而是我們的人民子弟兵」的正能量。
能夠懷著民族大義、愛國情懷的大格局來看待當下的工作和生活當然是好事,立足於民族振興、文化傳承的角度來思考過不過洋節也代表著國民理性的提升。但是,我更傾向以商業的視角來看待這些洋節日,而且我們不要忽視了這些洋節日所具備的商業價值。
洋節日的流行跟宗教、習慣、傳統沒什麼關係,和商業社會的成熟度有關。商品經濟越發達,洋節日就會越熱鬧。這個不是一個文化的問題,而是一個經濟的問題。聖誕節為什麼可以漂洋過海成為全球的環節,最主要的就是它的商業模式和商業價值。首先,年輕人在「節日」的時候互送禮品,湊一起大吃大喝,那就促進消費啊。其次,聖誕節的節日看元素是非常鮮明並有利於傳播的聖誕樹,聖誕老人,雪橇馴鹿這些童話相關聯的形象容易被記住,也好被宣傳。
以前中國是宗族社會、農業社會,所以我們有很多特殊的節日。但是現在我們也是商業社會,任何一個節日如果不能順利的完成和商業之間的橋接就註定會衰落,這跟人們保護不保護這樣的節日沒有太大的關係。
我們痛恨的日本對聖誕節最熱衷,但其實日本恰恰是出了名的尊重傳統的國家。這跟當然跟西方文化的滲透有關,但尤其跟商業發展的程度有關係。在19世紀的後,開心日本明治維新成為東亞最早打開國門的國家,而且他們商業發展的很快,也很成熟。在上世紀20年代的時候,中國還處於這個軍閥混戰的時期時日本的商業就已經比較發達了。在當時的日本聖誕節已經有一定的規模,在當下這個時代,日本的聖誕節更加是規模浩大。每到年末的時候,大家都要休息三天,又因為聖誕節跟元旦排得又很近,於是日本的商家就大張旗鼓的在各個城市的商業區掛起彩燈,舉辦各種各樣的慶祝的節目,各大網站會提供「聖誕大作戰方案」的各種打折方案……他們通過這個節日把商業價值挖掘到了極致。
朝鮮是不過聖誕節的,為什麼呢?因為聖誕節那天剛好是金正恩的奶奶金正淑的紀念日,所以在聖誕期間全國都媒體循環滾動播放金正淑的紀錄片。朝鮮是一個固步自封的國度,各種經濟活動也往往必須先得「政審」,但也正因為如此,朝鮮的經濟並沒有突飛猛進。
我們國家一直到1978年之後才開始恢復商業,文明市場經濟才開始起來。直到中國的城市裡邊出現中產收入階層的時候,聖誕節就逐漸逐漸地流行。到了今天,聖誕節與其說它是一個節日,不如說它是一個消費的節點。最熱衷於聖誕節的不是新生代國人,不是普通老百姓,而是商家。沒有商業價值就沒有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的諸多洋節日;而沒有更多的消費,就沒有經濟的進一步增長。把各種洋節都定義成「帝國主義的和平演變,文化侵略造」並不完全客觀、真實。盲從只會引發更盲目的群體效應,就偏離事實本質太遠了。
我們對待文化的心態應該是要開放的——越是自信,越是開放;越是自卑,越是封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