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贈一錠金 不贈一句春 | 作為城市規劃學生的故事

好累啊。。

大家的重點都是我在懟老師么?

我根本不想懟好嗎?

我來幫大家劃重點。

重點是:用表達構建存在意義的學科,意義何在。

熟悉曲藝的朋友可能聽過這句話:「寧贈一錠金 不贈一句春」。這裡的「春」指的是「春典」,指曲藝行當里內行的話,即「黑話」。通常是正式拜師之後才能由師父教的,外行人不能學、學不到。

現在雖然信息發達了,其實網上搜得到一些常用的「春典」,但這些到底佔了所有春典的多少,是不得而知的。苗阜老師曾經有次節目被觀眾提要求講春典,但他也是打著太極遮過去了,就跟大家說:「寧贈一錠金 不贈一句春」。

我當時是覺得,都現在這社會了,觀眾提這要求也不過是好奇心,還犯得著諱莫如深么。

但是真拿到自己專業上來想想,我覺著這就是為什麼規劃永遠解釋不清楚是什麼的原因,(歡迎來玩耍我的上一篇文章:)

不僅是我不知道,而是我不想也不該解釋清楚。

(這裡主語用「我」,表示僅表達本人淺薄的觀點,歡迎任何不同意見)

今日方知我是我

前幾天 結束了最後一個城市設計作業,很感激有特別給力的小組成員。因為課程要求是一個「研究生」的城設計課,希望有創新有研究,而不是規規矩矩的做「本科生」的東西。所以我們參考了sasaki的上海蘇州河城市設計的成果。

(谷德上的這個項目介紹:gooood.hk/suzhou-creek-

這是我們方案里的萌萌圖,圖片來源:我

我們的東西有不好我知道。(比如你說天橋不能搭,但是那個是在嗝屁了的聯合設計階段討論過的方案,的確後來我們既然改方案了應該重新論證可行性……此處省略3000字)

但是這個我自己很滿意的圖,被老師點評說:我們什麼時候城市設計的專業表達要用鳥瞰透視圖了?搞得像給幼兒園小朋友講一樣。

這個話也就是說:專業素養,換了更直白的表達方法,就渙散了。

當然或許老師的批評重點在後面:我們的平面圖表達的不恰當。

「總平面圖表達的時候,信息應該是均衡的,不應該強調你的設計重點。」

扯開說一句:其實我們這個方案在初期階段參加聯合設計的時候,外方老師給過一個案例參考。我們其實沒收這個案例任何影響,但是我卻偶然讀到了一篇文章寫它

【做了上百個方案,卻從沒認真想過呈現方案的媒介?douban.com/note/6413610

Constant 的 New Babylon新巴比倫,一個非常理想化的城市模型。而且,literally 模型。對我來說,有趣在於,其設計到表達本身就是用模型(實體意義上的)來進行的,遠遠撇開了我們規劃師以為的「方案表達」。

這個讓我想到了前一天還和前床友討論的「規劃公示版」的問題。

無論是北京新版總體規劃,還是上海2040總體規劃,以及上海15分鐘生活圈規劃,都流行搞個色彩鮮艷、排版美好、語言工整的「公示版」

都是官網上看得到的

這些都是很好的規劃實踐作品,我無意也無能指摘規劃本身。但是不得不說,這幾個公眾版在朋友圈的轉發主力還是業內人士。對於我媽來說,還是新聞里報道了迪士尼小鎮落成來的有吸引力。

如果說公眾關心規劃的意願不足 是規劃師無法左右的東西,那規劃表達的客體到底是誰,是不是該規劃師管呢?

進一步說,如果規劃真的是為了城市裡的人,該不該有這個表達主客體的區分呢,或者說到底是以表達主體為重還是客體為重?

只是,我上句話的那個假設,本身成不成立還兩說吧。關於這個道德準則的討論,這裡就不開展了。

我們都需要的毀滅性信息

如果說規劃是什麼都有的學科(歡迎來玩耍我之前的文章:怎麼向媽媽(以及其他親戚)解釋什麼是城市規劃),或許對於規劃師來說能握在手裡的就是信息表達的維護。圖紙、文本、術語、規劃體制、都是咱們的「春典」。

雖然不至於「寧贈一錠金 不贈一句春」,但也著實花了好幾年學費的。

規劃師一般都是言必稱福柯或者言必稱哈貝馬斯的。在我看來,這二位揭示的是城市交往活動可怕本質(交流作為規訓 / 交流作為權力)。但一般也用來作為交流活動重要性的佐證,實在奇妙。

而還有一位社會學家,Erving Goffman,他在2007年時代高等教育指南在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中知識引用率最高的榜單上列第6位,排在Anthony Giddens之後,Jürgen Habermas之前。

他最著名的一本書就是《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現》),是用戲劇表演(theatrical performance)的方式來解釋人的日常生活和交往。

望文生義的話,theatrical performance好像就是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嘛。但他這套理論的系統性和豐富性,說實話會讓我對生活的日常不寒而慄。

(但是這個理論發展性不強,不吹他,就是一個解釋而已,覺得有趣,拿來分享)

鋪墊:社會行為的「劇場表演」模型

如果是「真」劇院演出,一個演員(扮演了角色),和其他演員(其他角色),以「角色」之間的「劇本」進行互動關係,同時,觀眾(客觀的人)觀看這個關係。

觀眾和劇是」make-believe「,人家演,你看,你信。(你信不信不重要,但是你得信,否則你幹嘛看)

而現實生活中,"其他演員」和「觀眾」是壓縮在一個群體的。或者說,都簡化成了2個群體的對立。「表演者」和「觀看者」。

(但本質上,「觀看者」也是一種表演。已經完全成為兩個群體各自扮演的一種關係。)

這個模型大概是這個理論的基礎。

毀滅性信息 destructive information

群體,扮演一定角色的時候。與其他群體(觀眾),這種對立的關係,就存在一定的秘密(secret)。對於「角色們」來說,需要共享這種秘密,而且是不應被觀眾知道的。是這種秘密締結了「演員群體」,並且劃分出了」觀眾群體」。

而這些秘密,也就是「毀滅性信息」( destructive information)

我不知道怎麼翻譯更好,關鍵是,這些信息是秘密的,因為一旦被「公開」(被觀眾知道),會造成「毀滅」。

書中說了三類destructive information:

1、dark secrets

「crucial fact, cant be openly admitted, incompatible with the image」

如果拿現在娛樂圈的話說,就是:獨家猛料、明星私房、內幕。

重點是,那些屬於完全不能被公開的信息,因為是「有損於演員群體形象」的信息。

2、strategic secrets

這一類,很好理解,就是——————「劇透」。

指的是會指向「演員」下一步行為的信息,而演員是必須會防止「劇透」的,因為不想讓觀眾知道接下來會怎樣。(某綠巨人演員我們不提)

3、inside secrets

這一類,可能是最恰當的「春典」。

就是指,以這類信息,作為「演員群體」的一部分的標誌。

是只有內部人士才能知道的秘密,這些信息不僅強調「演員群體」的共享,更強調一種身份的標誌。

但是總的來說,這三種信息會融合成「春典」。也就是各個鄰域的「行話」。

用來 鑒定同行,劃定同行,排斥外人,防止外人知道內幕……

你看,語言的力量在這裡顯現了。

關鍵是,這個不僅是存在的現象,而且是必然的需求

可惜的是,規劃有時候又要逼著自己打破專業壁壘,到後來可能就是假裝自己在打破專業壁壘了吧。所以想盡辦法把事情講得簡單明了,其實是特別幼稚的事情。尤其是你的觀眾比你高級的時候。

之前看到個朋友吐槽,所謂專業術語,就是不把話好好說,才能顯示出學術的價值。

就比如這本《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現》,愣是扯了一本書(本來想說厚厚的,但是其實不厚)。

而像我這個城市規劃學生,社會學的外行人讀這本書,實在是覺得細思恐極、不明覺厲。

集體高潮 成就一個行業

都說,寧贈一錠金,不贈一句春。

順便說,信息壁壘在我們這個信息爆炸的世界不僅不會消失,反而會更加凸顯。因為不僅信息的可獲得性會成為一道篩子,有效信息的可獲得性也會成為一道篩子。


weixin.qq.com/r/0ShkfLb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途經感悟1 (2016.2.6)

TAG:城市規劃 | 城市規劃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