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LIE TO ME# 第 8 篇

原創文章歡迎點贊、討論、分享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面癱臉的微表情

一、案情簡介

本集主要講述了兩個案子,其中一個航天員因服藥導致飛行器墜毀的技術含量較少,估計只是編劇的形式化搭配,不再贅述。

主案是一個女學生被殺了,而她的媽媽是馬上要被總統委任為大法官的候選人,因為敏感,所以偵查方邀請Lightman團隊參與破案的故事。

順序講述案情的話,故事是這樣的:大法官同志作為母親,因為女兒的成績上不了常青藤名校非常著急,所以在女兒是不知道的情況下,暗中僱傭了女兒學校的一位老師替她考試。年輕老師很負責,想把成績做到合理提升,所以當面詢問女孩她想拿多少分時,讓孩子知道了真相併且相當震驚。因為聽說另外也有同學這樣做,而且還是知名校花好孩子,所以憤怒的約談該女生。交談過程中,由於威脅到了這位女同學的利益,校花好孩子情激之下,用石頭把法官的女兒砸死了。

如果這個案子放在CSI,或者@法醫秦明 的書裡面,什麼也不是,估計單憑現場勘查和屍檢就能找到兇手了,連犯罪心理的案例庫都進不去,但是作為微表情甄選嫌疑人的案例,還是合格的。

二、難道兇手是死者的母親?

因為死者媽媽身份太過敏感,所以要首先確定這位大法官候選人能不能被排除。

FBI因為女孩的母親沒有不在場證明,且詢問相關信息的時候總覺得怪怪的,所以覺得母親有可疑之處。

【感覺】就是這樣,你能感覺到怪怪的,但不能解釋。感覺,是自己不能梳理清楚內在邏輯的判斷機制,也許能得到結果,卻沒法回溯原因,所以特別關鍵的時刻,感覺判斷的決策可能被一咬牙一跺腳賭博般的選取,也可能因糾結猶豫而被拋棄。再細緻掰扯的話,你所見所聞對方的每個表情、眼神、呼吸和舉止,都客觀上傳回給大腦用作判斷的基礎因素,大腦可能憑藉經驗、臆想、迷信、情緒、動物本能、甚至是自身生理感受而做出一個判斷,這個判斷過程皮層中負責邏輯整理的部分是想不清楚的。

相對而言,微反應的範式,就是清晰的把這些因素描述準確,並根據穩定的原理做出邏輯推導,最終得到一個或幾個判斷結果以作參考。如果你有感覺,再加上學會微反應,就能穩穩的選擇相信自己的判斷;即使你沒感覺,單單冷靜客觀的憑微反應分析技術,也可能得到具有重要價值的判斷,正如Lightman那樣。

2.1 Lightman對法官的兩次測試

第一次見面,Lightman主要問了2個問題:

1、「首先請你講一下你跟你女兒在一起最高興的事情。」

圖1

法官拒絕回答,覺得不合時宜且沒有意義。

2、「當你得知你女兒去世的時候你有什麼感覺?」

圖2

法官回答的內容很符合邏輯,比如心痛、震驚之類的,但簡單幾句之後依舊錶示「我不想和你討論這個問題」。

圖3

僅憑語言判斷,這是沒有任何價值的問答。但在這兩個問題的回答中,死者的母親沒有任何面部表情起伏,最重要的是沒有表現出任何悲傷。

Lightman注意到了這個異常(也許就是FBI們感覺到的怪怪的地方),還把談話錄像和歷史上發生的一個著名的案例比對研究。那個案例中,一位母親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兩個孩子,但對媒體宣稱這是一起被劫持的案件,並通過媒體發出呼籲,希望罪犯看到電視新聞後,把她的孩子還給她。最關鍵的破綻是,這個母親的臉上也沒有任何錶情,尤其是眉毛和眼睛周圍。

圖4

悲傷的表情最微小的必要特徵有兩個:一個是眉頭蹙起,形成囧字眉形態;另外一個就是要有眼瞼閉合的動作,這兩個缺一個不可。

請注意:語言清楚無誤的表達「我很悲傷」,但沒有情緒表現配合,技術上講,就是說謊!

由於人類大腦對語言的控制能力比表情高,既然語言都能說的出來,所以當事人如果講的是真實的感受,肯定會有外顯性的情緒表達,即表情的配合——眉毛和眼睛形態的相應變化。

所以,一個人有情緒且不做掩飾的情況下,如果語言表達了悲傷就一定會有表情配合。先傷心再說話,由內而外。反之,一個人沒有情緒,仍舊可以說出帶有情緒意義的語言,臉上沒有表情是正常的,如果這個人很善於表演,也可能會有表情的表演配合。

法官的母親有破綻,就是後者所描述的可能性。

第二次,Lightman又去測試了一下女孩的母親,他發現這位法官在除了悲傷之外的其他情況下,也很少有面部表情。於是,他大概猜到了原因,故意將口香糖粘在燈泡上,使燈泡突然炸裂。果然,即使是面對如此強烈的意外刺激源,法官同志眉毛區也沒有任何的動作,符合預判!

圖5.gif

Lightman認定,她應該是接受肉毒素注射,導致肌肉不能隨意控制,面孔是僵硬的。換句話說,面孔沒有(很少)表情是這位法官的基線特徵,而且是有情緒和沒有表情時共同的基線特徵,所以悲傷時沒有眉眼運動組合,不能說明內心沒有悲傷。之前的疑點被解除了。

圖6

基線,分為有無表情基線和真假表情基線。普通人面無表情的樣子,就是無表情基線,一旦出現形態變化,就意味著產生了表情;普通人不設防、不掩飾、不偽裝的喜怒哀樂表情,就是真表情基線,表演出來的假表情會有細節形態與真表情基線形態不同。這位法官的案例是個極端情況,一張面癱臉同時佔據了有無表情基線和真假表情基線,也給劇情帶來了第一個懸疑。

再加上後來FBI找到了她的不在場證據,由此對女孩母親的嫌疑就解除了。

多說一句,還記得第一集里Lightman測試學校里一個懷孕女生嗎?當時是通過謹慎控制的呼吸發現了異常。所以,這個橋段僅僅是為了把上述面癱的問題講清楚,所以劇情沒有安排神通廣大的Lightman用其他通道的指標。想想看,Lightman是那種只會用一個指標的獃子嗎?

2.2 整容面癱也能看微表情!

很多人看完這集,就得出結論「注射了肉毒素,臉上沒表情,微表情沒法用了」,在經過網路以傳播,衍生為「臉上做過整容,微表情就沒法用了。」

又是些只看台詞的人。

「人家臉上沒有表情,你還靠什麼微表情來破案啊?」

和S01E02中女兵被強姦案件一樣,第一種破綻就是,該有表情的時候沒有表情是非常大的嫌疑線索。其次,即使是注射了肉毒素、打過美容針、抽過脂、磨過骨,甚至是換過器官,只要他的臉不是一張都不能動的殼,就一定可以分析。

分析方法必經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定基線,看他的眉毛在哪裡、什麼形態、能不能動、怎麼動,看他的眼睛會不會睜、會不會閉、能不能轉動、會不會對焦,還有看他的嘴唇間線、下巴角度和形態等等。不過,嘴的效度比較低,本身就不太用於解讀真實的情緒,因為它被社交化的語言功能實施了很多干擾,常用於做輔助判斷條件。

第二階段是要施加刺激。只要臉還能動,有刺激就會有反應,而只要肌肉還沒有被毀透重造,那麼受到刺激之後的肌肉收縮方向,還是和普通人一樣,最差就是肌肉不能動。但是,沒有活人的眼球是不能動的,也沒有活人的眼瞼是不能動的,對吧?

總結:即使是整容,也能通過建立基線和施加刺激兩個步驟進行微反應判斷。

三、誰還可能是殺人兇手?

FBI分析,這個女孩沒有防衛傷,即這個襲擊是突然從正面打過來,死者是看著兇手打過來的,沒來得及防衛。如果是陌生人襲擊,死者的手臂肯定會本能的進行防衛阻擋,從而產生傷痕。據此,與死者有親密關係的人,比如她的同學或老師,當然具有嫌疑。

在遺體告別儀式上,Lightman注意到死者的一位女同學表現得和其他同學不一樣。其他的同學都表現得很驚訝、悲傷、難過,但有一個女生出現了如圖這樣的表情。

圖7

她出現了內側咬嘴唇這樣的動作,這個動作的表意解讀為克制。一個人產生這樣的反應,所克制的內容有很多種可能,但她在追憶生前友誼時語言是:「我們還決定一起申請普利斯頓,但現在我迷茫了」,與此同步出現了這個克制動作,是非常奇怪的。

她為什麼要剋制對友誼的追憶和表達,為什麼要剋制她與死者生前都高度認同的高考志願?如果克制的是悲傷語言表達,是可以理解的,社交禮節不宜太過失態;但克制positive的語言內容表達,是詭異的矛盾表現,因為positive的內容在此情此景下,應被頌揚而非克制。

在追悼會結束之後,他們兩個就上去針對女生提了幾個問題,女生很緊張,但嘴很硬,對抗得也很生硬。其中女生吐露了一點信息,即死者可能惹上麻煩了,死者惹上麻煩是因為她可能在服用毒品。這種回答的方式明顯是在轉移注意力,為了自保而把死者隱私出賣了,而且是用很髒的事情出賣了,所以更加提升了她的可疑度。這一點劇中沒有明確表示。

四、新的線索——毒品

根據新的線索,Lightman團隊開展了一個小的調查,這個調查相當於一次群體談話。Lightman把學生召集起來,宣稱要搜查他們是不是藏有毒品。其實這只是個小的設局,讓學生們在感到空前緊張的狀況下,默默指出誰是毒品「分銷頭目」。因為,明著用語言來問,效率極低,也極有可能問不出來。

4.1 大家都不敢看的那個壞人

有毒品這件事是真的,那麼一定會有個人負責零售毒品,所以Lightman通過大家的目光指向找到了那個買毒品的學生。

但是,此處劇中有技術錯誤,即Lightman的結論是:誰是最有嫌疑的那個大毒梟?就是你們都不敢去看的那個人。

圖8

事實上,「誰都不敢看」是什麼狀態?

第一種情況,如果所有的學生都是老實孩子,都特別怕沾惹這件麻煩事,他們就會低著頭不做任何反應來掩飾和保護自己。如果大家都低著頭的話,Lightman就找不到人了,因為不低頭敢亂晃一臉輕蔑的,也可能就是青春期的「誰都不服氣」,不代表一定是毒販子。

第二種情況,所有人都快速看一眼買毒品的,然後馬上把視線轉開,大家都用相同的方式同時看向同一個人的時候,這個人才可疑。唯有此情此景此反應,Lightman才是對的。

第三種情況,萬一那位買毒品的同學還有同謀,比如說毒梟下面還有三四個小馬仔小兄弟做二線……這時候老實孩子的視線可就不一定集中了,馬仔們有可能會盯著老大,也可能盯著看老師,也可能盯著看老實孩子們來示威,用視線來判斷就非常困難。

所以,劇中Lightman之所以能找到這位重要的劇情推進人,大概是因為孩子們都整齊劃一的看向了班裡唯一一個賣毒品的孩子。

幹嘛寫這麼細?怕有的小同學背台詞啊!

找到了「毒梟」之後,毒梟只說了一個事實用來推進劇情——那就是孩子們的成績壓力很大,所以有一半的學生服用某種藥物幫助他們集中精神、持續熬夜,用以提高學習效率等等。

一句話,大家很累。

這條線索要在中國,完全沒價值。但在美國就不太正常,至少劇中是讓人震驚的,也讓當事人遮遮掩掩心有羞愧的。

據說,美國的孩子基本上是過正常的「人」的生活,比如說小學生做家務很多,做作業較少,要體會人的生活,學習生活的本領。所以,這個壓力大的反常狀況讓Lightman去追問了一下該校的校長。

4.2 安慰反應

這個校長完全是個小配角,她的出現只是為了解釋一個動作,即安慰反應。

圖9

前後兩次當Lightman團隊問題的指向說「你給了孩子們非常苛刻的政策導向,讓孩子們壓力很大」的時候,校長都會摩挲自己的雙手,這個反應叫做安慰反應,出現於行為人心裡覺得不舒服、略微存在弱勢感的心態下,並說明行為人試圖挽留顏面,或試圖挽回局面保證正常對話的一種自我安慰和努力。

竊以為,LIE TO ME劇集質量的不穩定,也在本集中表現得比較明顯。為了解釋一些技術,比如視線定嫌犯和安慰反應等,特意增加了很多所謂懸疑劇情,不但投入產出比極低,也大大拖慢了劇情的節奏。

五、真相時間

最後,根據調查發現,整個案子的破綻就是女學生已經死了,但死亡第二天她的名字還是參加了考試,而且很快就找到了代考的老師。估計會有很多學校的學生會笑死,這種替考不換准考證照片的低劣手法,實在匪夷所思。

當然,劇中這裡是案情進行的一個關鍵點。

5.1 偽裝的憤怒

這位替考老師的出現一方面推進了劇情,另一方面也當做案例對一個經典的肢體破綻進行了講解。

老師第一次否定自己代學生考試這件事情的時候,先是說了一句很憤怒的話,說完後才大力的拍了一聲桌子。

圖10

這時候Lightman說,動作的銜接時間太不和諧了,這是表演的憤怒而不是真正的憤怒。她的真實情緒是恐懼,她在用憤怒的防衛方式掩飾自己的慌張。

圖11

憤怒的時候,進攻的衝動不會允許語言先出、動作後行。積聚噴發的能量會讓所有進攻行為同步出現,如果要有先後,也是動作略微優先,語言隨後跟進。情緒優先,理性隨後,人類一貫如此。

但是,證據過硬,表演還有用么?

這個女教師馬上就說實話了。她說她收到死者寫來的一封郵件,郵件中說要聘用她來替考。出於「職業道德」,替考老師找到死者商議分數增長的合理比例等細節,沒想到死者居然表示不知情!沒有聲音的監控錄像中可見,死者當時在談話開始的時候,臉上的表情明顯是驚訝,也就說明了她並不知道聘用替考這件事。於是,這個破綻指向了她的法官媽媽。

雖然這條線索很無聊,但這段劇情牽出了一個技術專題。

5.2 微表情分析需要聲音嗎?

在這一集當中有兩個場景,Lightman在分析的時候屏蔽了視頻的音軌,只看動作不聽語言。有很多人看到這想都沒想,就直接得出了一個結論:「不聽聲音只看錶情也能識破謊言」。

圖12

先別著急,看細一點,稍微動點腦子。

這兩次音軌的屏蔽(第二次是無音軌的監控錄像),根本不是不需要知道雙方在說什麼,而是已經知道了雙方在說什麼。

第一次的靜音錄像,是在比對女法官為什麼在講到自己悲傷的時候,臉上沒有表情,從而引用的那個殺害自己孩子的母親的案例。他們第一次聽了那個女人在媒體上的「號召」,明確知道這個女人所講的話是悲傷語義的情況下,屏蔽掉音軌。

圖13

結果,臉上非常平靜。這樣的研究方法是為了說明臉上應該有情緒而沒有,同步的語言卻很悲傷,表達和認知存在矛盾。之所以要屏蔽音軌,是為了消除干擾,集中說明臉上沒有情緒,而不是不需要語言就可以判斷說謊。

如果你不知道這個案子,聽不到聲音,就看這麼一張平靜的臉,能讀出什麼?

第二次靜音屏蔽是攝像頭拍到了死者和代考的老師之間的爭執,錄像本就沒有音軌。可是,這一段情景中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情,為什麼發生爭執,已經在之前被那個代考的女教師講清楚了。雙方可能發生的爭議已經明確,所以Lightman才可以根據這樣的內容來判斷,當死者聽說有代考要求的郵件時,表現出來的是驚訝,說明她本人不知情。

同樣,不是沒有語言僅憑表情就可以破案。

微反應的分析和判斷,需要結合語言或等效信息,而且是必不可少。因為產生微反應的原因就是兩種因素的矛盾——【真實的認知】和【偽裝的表達】。

什麼是說謊?學術點講,說謊是指和真實認知不相符的表達。通俗點講,說謊就是腦袋裡面想的是A,表達出來的卻是B。那麼想要識破謊言,至少要有兩個東西進行比對,一個是表達,一個是認知。如果這兩條缺了任何一條,都無法判斷別人是不是在說謊。

微反應進行謊言分析,可以分為兩種應用情境:

1、有說話,有情緒表情(可能很小,也可能明顯)。說話作為表達,情緒表情代表當事人的真實認知和感受,二者矛盾即可判定為說謊。比如,嘴上說「湯很甜」,表情卻苦澀不堪無法忍耐。這種情境最為普遍,之前我們已經分析過很多案例,劇中情節正是如此。

2、有真反應,有假反應。先定基線,找到真的情緒反應特徵,然後再問涉案的問題,結果行為人所做出的表現違背基線,這時無論有沒有語言,都屬於表達違背了真實認知,可以判定為說謊。比如,笑裡藏刀、強顏歡笑、故作鎮定、綠茶賣萌等等,都是經典案例。

當然,那些認為「眼睛向左表示回憶,眼睛向右表示編造」的公式派同學,想必不這麼認為。無所謂,由他們去吧。

六、吐槽

接著劇情就發展到了找到真兇。

通過排查這個替考的女教師還替誰考過試,找到了之前表達了抑制和控制的抿嘴唇的那個女學生,因為她的成績也是被女老師替考得到的,證據確鑿。

本來這一部分只是個主旋律似的結尾而已,沒有什麼價值,但有些東西實在忍不住需要吐槽。

在最後接近破案的時候,Lightman團隊的訊問水平非常不專業。

先是訊問真兇女學生,那段戲中的訊問方式如果按照中國的訊問規則,涉嫌指供。而且,提問方式簡單粗暴,女學生表現得非常堅挺,就是不承認,也沒有出現特別明顯的破綻。這個水準可能是我們新入行的年輕同學才做得出來。

然後,她爹撐不住了,在女兒還沒有落下風的時候,突然站出來說:「是我乾的,我殺了那個女學生」。他想以此來袒護他女兒,但是這個爸爸特別單純,既想替女兒頂罪,又沒有做好心理準備,一時衝動就上了。

Lightman訊問這位替女兒頂罪的爹時,出示的三張照片,一張是悲傷的小丑,一張是歡樂的小狗,第三張是屍體的面部的特寫,也就是案件現場。

圖14-16

結果,居然這個大哥就沒有任何控制,直接表示出了驚訝和恐懼。Lightman對他的表情一個一個分析了一遍,說明了自己的道理,最後結論說:「不是,你肯定不是兇手」,然後,居然這個爹就又崩潰了,竟然承認了,說了一句:「她不應該把殺人這件事情告訴我」、「她其實並不想殺人,她只是想阻止……」。

圖17

隊友啊,太重要了!

最後,像開篇介紹案情時那樣,再吐吐槽。

這個案子最強的破案線索是現場勘驗和屍檢。死者受傷的情況分析,包括傷口的角度和深度,現場的證據信息,比如周圍的腳印、痕迹、兇器,等等。因為是突發性的情激犯罪,所以現場條件會很好,諸如分析嫌疑人的性別、身高、體重、力量、行為特徵,然後再到做案時精神狀態和情緒狀態,再加上搜查沾有死者血液的衣物、死者指甲裡面有沒有DNA,現場有沒有毛髮,附近有沒有監控錄像,等等。這樣過硬的物證才能證明女學生是否殺人。

早在2011年LIE TO ME下檔的時候,我們就做過分析,認為該劇下檔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故事不好編,因為故事編劇不懂技術,而科學顧問Paul Ekman先生又沒辦過多少案子(至少文獻中一次都沒提到刑事案件偵查)。所以,劇中Lightman團隊的這些提問、解讀、分析方式,對於稍有準備,抵抗能力強的嫌疑人是無效的。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講,為了解釋清楚微反應的分析思路和方法,Ekman團隊真的很費心力,合作編寫出符合美劇規律的懸疑劇情,設定不同的情境和人物角色,讓他們來接受刺激併產生合理的反應。這一點,憑心而論無可替代。只希望觀者能儘可能多的接收到這些專業知識和思維方式,別讓前輩們心血白耗。


推薦閱讀:

微反應實戰故事《掌控者》連載 11 解救大齡未婚男青年
微反應實戰故事《掌控者》連載 6 生活里的六種基本情緒表現

TAG:應激微反應 | 別對我說謊Liet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