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艾灸這7個穴位增加你體內的氣血
如果把人體比作植物的話,人體內的氣血則分別對應著陽光和雨露,二者共同作用於人體,滋潤著我們的身體,保持機體的健康。而女性由於經期、體質等方面的因素,使身體更容易出現氣血不足的情況。下面的這幾種情況,就是氣血不足的表現癥狀。
眼睛中眼白的顏色變得渾濁、發黃,有血絲;皮膚粗糙,沒光澤,發黃、發暗、長斑;頭髮乾枯掉發,頭髮發黃、發白,開叉;牙齦萎縮;指甲上出現縱紋;入睡困難,易驚易醒,夜尿多等等,如果你的身體出現了以上癥狀,那就需要補充體內氣血,而這篇文章就為您介紹如何用艾灸補充體內的氣血。
經常艾灸的人也許已經體會到了艾灸給身體帶來的好處,還沒有接觸過艾灸的朋友們我先在這裡簡要說明一下什麼是艾灸。艾灸就是點燃艾條對準身體上的某些穴位進行熏烤,艾條點燃時產生的熱量進入人體,從而達到調節身體機理的功效。
那麼要想通過艾灸補充體內氣血,應該選取哪些穴位呢?一共有七個穴位:大椎穴、足三里穴、關元穴、神闕穴、中脘穴、命門穴、太溪穴。
1大椎穴
穴位:大椎穴是人體最大的穴位,屬督脈,在第7頸椎與第1胸椎之間。
作用:此穴有解表、疏風、散寒,溫陽、通陽、清心、寧神、健腦、消除疲勞、增強體質、強壯全身的作用。
主治疾病為:幼兒體質虛弱、哮喘、頸酸疼、肩部酸痛、手臂疼痛、手臂麻痹等。此外,大椎穴有明顯的退熱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氣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還可用於肺氣腫、哮喘的防治。
2足三里穴
穴位:足三里穴位於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按壓有明顯的酸漲感。
作用:足三里是人體穴位中運用最多的穴位,是脾胃作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的穴位代表。
主治疾病為:頭暈、耳鳴、失眠、癱瘓、便秘、胃痛、腹脹、腹泄、消化不良、食慾不好、胃潰瘍、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闌尾炎、急慢性腸炎等疾病。足三里穴位能夠提高免疫力,足三里具有雙向調節作用。所以從古代起就被作為要穴來使用。此外,還可以用來防止老花眼、中風、治療高血脂症等。
3關元穴
穴位: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三寸。四指併攏,置於臍下橫量,可在小手指的下緣處取穴。
作用:關元穴具有溫腎陽、補虛,壯陽的作用。
主治疾病為:元氣虧損的病症如中風、脫肛、身體無力、易疲勞、怕冷;男科疾病如遺精、陽萎、早泄、性功能低下等;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閉經、痛經、白帶病、子宮脫垂,功能性子宮出血、等各種婦科疾病;下焦疾病如痢疾、脫肛、疝氣、便血小便滴瀝不盡,尿頻尿急、尿痛等。
4神闕穴
位置:神闕,就是我們俗稱的「肚臍眼」。
作用:艾灸神闕穴,能溫通元陽、復甦固脫、調和脾胃、益氣養血。
主治疾病為:對消化不良、腹泄、下痢、虛喘等有防治作用。還有提高免疫力、調節臟腑功能,延緩衰老的作用。
5中脘穴
穴位: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上4寸。簡便取穴,自己手臍上四橫指。
作用:中脘穴為腑會穴,同時又是胃的募穴,因此對於六腑的功能均有調節作用。
主治疾病為:胃痛、腹痛、腹脹、嘔吐、反胃、食不化、腸鳴、泄瀉、便秘、便血。現在常說的胃炎、胃潰瘍、十二脂腸球部潰瘍等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
6命門穴
穴位:命門穴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前方平神闕穴。
作用:因本穴在兩腎之間,也和兩側足太陽膀胱經腎俞相平。因此有生命之門之稱,也是我們人體的動力之源。
主治疾病為:四肢清冷、虛損腰痛、或五更泄,男子陽萎、早泄、遺精,女子月經不調、經痛、宮寒不孕等虛寒癥狀。
7太溪穴
穴位:太溪在足內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用力按壓時,腳趾會出現麻木感。
作用:太溪穴為腎經的原穴,是腎經原氣經過和停留的腧穴。腎藏精,分化陰陽,因此無論腎精虛還是腎陰陽不足,都可以有太溪穴來補養。
主治疾病為:腎陰不足,陰虛火旺導致的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耳鳴、耳聾、失眠、健忘,或者腎陽虧虛出現的肢冷、下肢水腫、分別是等疾病。可以按揉、按壓、以酸痛為適,力量大些以腳趾感覺到有麻木為宜,也可用艾灸。
推薦閱讀:
※用艾灸小腹有什麼好處?
※艾灸跟熱水袋熱敷有什麼區別啊。?
※艾灸 真能幫助懷孕么?
※想去學保健艾灸師,沒有艾灸中醫養生基礎,不知道有沒有培訓艾灸的學校呢?
※艾灸都有那些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