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親子溝通難在哪兒?| 小心這些行為,讓孩子變得和你無話可說

作者 | 凌想

吃了嗎?——吃了。

穿暖點。——知道了。

別累著。——嗯。

除了逼婚和催生,

當你和孩子的日常對話,

只剩下這三句的時候,

你得想想,

自己是不是一個成功的父母。

1

前幾天,有個媽媽在後台給我留言,

言語間很是焦慮。

她的女兒讀初中,從這學期開始,

總因為一點小事就鬧著不去上學,

由此落下了功課,又抱怨父母不關心她。

好好說,不聽,嫌煩。稍微說重一點,

就被頂撞回來,和父母的關係很擰巴。

從這位媽媽的描述中,

能感覺到女孩的矛盾心態:

又排斥父母,又渴望得到關愛。

想好好學習,又因為一些問題力不從心。

這種擰巴的狀態讓她煩躁不已,無處發泄。

我問這位媽媽,

孩子最近是不是在學校遇到什麼問題。

她說,她也懷疑,但什麼也問不出來。

母女倆幾乎無法交流,說不了幾句話,

女兒就不耐煩地把自己關到房間里,

弄得這位媽媽百般揣測,察言觀色,

卻無計可施。

類似的留言我收到過很多,

問題大同小異:

孩子不去上學,成績大幅下滑,

脾氣變得孤僻暴躁,和父母幾乎零交流……

父母又擔心又著急,卻束手無策,

因為根本弄不清孩子發生了什麼,

在想些什麼。孩子這是怎麼了?

我該怎麼辦?

這是這些父母常問的兩個問題。

不過,在我看來,真正重要的問題是: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

或者說,

孩子和父母之間是怎麼變得無話可說的?

2

很巧,另一個媽媽的留言從一個側面

回答了這個問題。

五六歲的男孩,喜歡攔住年輕的姑娘,

見到有阿姨穿絲襪,總愛去抱人家的腿。

弄得這位媽媽又羞又氣,批評教育都不管用,

不知道該怎麼辦,

甚至懷疑孩子心理是不是有問題。

我問,你和孩子聊過這個問題嗎?

有沒有問過他,為什麼想這麼做?

這樣做有什麼感覺?

這位媽媽說,她沒有和孩子交流的習慣,

平時忙這忙那就已經很累了,

也沒有時間去和孩子聊這些。

忙,是一個很糟糕的借口。

只能說明,

這件事在一個人的價值觀念里不重要。

只能說明,

洗衣做飯、收拾家務比了解孩子的內心更重要。

孩子五六歲時,

你覺得沒時間、沒必要和孩子交流。

孩子十五六歲時,

你想和他交流,他已經向你關上了心門。

五六歲種下的因,不用太久,十年後就得到了果。

所以,當你抱怨孩子什麼都不和你說的時候,

有沒有意識到,是你親手關上了孩子的心門?

細究起來,這些父母無外乎兩種情況:

該做的沒做,

不該做的做了。

3

該做的沒做——

很多父母自己就沒有交流的意識。

他們不善於、也不好意思去表達自己的感受,

更不知道怎樣去傾聽——

內心深處,他們也不覺得這件事很重要。

再往深里挖,可能在潛意識裡,

這些父母們認為孩子是自己的一個附屬物。

孩子出現問題,就像東西壞了要去修理一樣,

把問題解決掉就行,不用談什麼感受不感受的。

無論孩子有多小,他都是一個人,

一個不同於你的、有自己想法和感受的人。

你必須通過交流去了解他的所思所想。

在孩子小的時候,

如果沒有培養出和孩子交流的習慣,

沒有形成一種坦誠、接納的交流氛圍,

那麼,隨著孩子漸漸長大,

他的心門也會向你慢慢關閉。

你再也無法看到他的內心世界,

無法知道他內心的衝突、糾結。

而對於孩子來說,當他遇到問題,

本能地希望得到父母的幫助,

卻因為沒有交流的習慣,而不知道怎樣去說,

或者羞於去說,只能在內心的衝撞中掙扎自救。

不該做的做了——

很多父母誤解了交流的意思,

認為只有給出評判、建議,甚至指責,

幫助孩子改進,才是有效的交流。

這些父母,他們只看到了「事」,

沒有看到事情背後的孩子,

沒有看到孩子內心的感受。

朋友的孩子上高中了,

學校要求每個學生要選修一門舞蹈課,

他選了交誼舞。

上了兩次課,小夥子回來和媽媽說:

和女生搭伴跳舞太緊張了,

眼睛不知道往哪兒看,

看哪兒都覺得不好意思。

朋友開導他:這都是正常的,

年輕人就要慢慢學著和不同的人交往,

要學著克服緊張的情緒,大方一些……

巴拉巴拉講了半天。

兒子聽了半天沒吱聲,最後說:

「媽媽,這些道理我都懂,

我也知道該怎麼做,

其實我就是想和你說說這件事,

你聽聽就好了。」

朋友一愣,隨即反應過來,

自己過於焦慮了。一焦慮擔心,

就容易去評判、去建議。

朋友進修過心理學,

平時很注意觀察和反省,

和孩子的關係處得不錯。

然而當兒子遇到問題時,

她的心理學背景就不管用了,

忍不住以過來人、以家長的姿態

進行一番諄諄教導。

值得慶幸的是,孩子在媽媽的影響下,

情商也很高,善於表達自己的感受,

才會說出上面的話。

換一對母子,可能就是下面的情景了。

孩子不耐煩地打斷了媽媽的話:

「知道啦!知道啦!」

媽媽呢,感覺自己很沒面子:

「說這麼多,還不是為你好?一說就不耐煩,

我平時說的話你能聽進去多少?!」

孩子暗想:「我就是想和媽媽分享一下這件事,

卻換來這一頓絮叨和指責,

看來以後還是少說為妙。」

類似的事多發生幾次,

你就很難再聽到孩子的心聲了。

我們和別人交流,把內心袒露在對方面前,

是為了得到理解和接納。

誰願意受到評判、指責和打擊呢?

誰願意被人暗示你不夠好、你不行呢?

何況還是最親近的人。

與其這樣,還不如把自己的心包裹起來,

防止受到傷害。

孩子也是一樣。

4

那麼,

該怎樣保持和孩子的交流暢通呢?

說來也簡單:做該做的事,

不該做的事不做、少做。

1. 從小培養和孩子交流的習慣。

前面提到的那個朋友,

在孩子很小時就注意培養這個習慣,

母子之間一直保持著坦誠交流的氛圍。

前不久,孩子第一次收到女生的表白,

也會和媽媽分享他的興奮、緊張和不知所措。

我也在有意識地這樣做。

比如,吃晚飯時,

我會提議大家說說這一天中各自遇到的開心事,

或者印象比較深刻的事。

橙子很喜歡這個時刻,

他可以藉此了解大人都在做什麼。

在孩子面前表達自己,

對我們這些習慣了含蓄內斂的大人來說,

也是一個有益的練習。

2. 學會真正的傾聽,關注孩子的感受,

而不僅僅關注事情。

開心、委屈、憤怒、擔心、害怕、悲傷、

惴惴不安……這些都是孩子常有的感受。

當孩子向你訴說事情時,

你能看到事情背後他的感受嗎?

試著放下先入為主的建議、指責、評判,

學會換位思考,

去感受孩子現在最需要的是什麼。

所有的表達,是為了獲得對方的理解和接納。

問問自己做到理解和接納了嗎?

3. 說出自己的感受,也鼓勵孩子說出他的感受。

真正有效的交流,是情感的交流。

學會覺察自己的感受,才能看到孩子的感受。

很多媽媽說,平時還好,當自己身心俱疲時,

很難控制自己的脾氣,

一點小事就會沖孩子大吼大叫。

那麼,就試著告訴孩子:

「媽媽現在很累,有點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擔心又會沖你發火。

給媽媽一點時間,休息一下,

媽媽的能量恢復了,就不容易發火了。」

在孩子眼中,一個平和表達自己的媽媽,

和一個動不動就大吼大叫的媽媽,

教給他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忘了從什麼時候起,

兒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了。

他會說:我現在情緒有點低落。

我問他:怎樣才能好一些呢?

他想一想,說:我想讓你多陪陪我,

或者,咱們一起做個遊戲吧。

我很欣喜孩子的變化。

在我看來,表達感受,

是通向彼此內心世界的必經之路。

5

當然了,想讓孩子和你無話不說,

這不太可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花園。

只希望,當孩子遇到問題,碰到難關,

會想到你這裡來尋求幫助。

而不是寧可自己陷在糾結痛苦中,

左衝右突,頭破血流,

也不願意向你吐露一星半點。

只希望,當孩子長大成人,

你們還能夠坦誠地交換對生活的看法,

得到情感的慰藉。

對孩子來說,這是一種長久的陪伴,

對父母來說,又何嘗不是呢?

作者:凌想,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資深出版人,8歲孩子的媽媽。專註兒童心理,在陪伴孩子成長的同時,致力於自身成長。微信公眾號:凌想親子心理(ID: lingxiang127)

--------End---------


推薦閱讀:

寒假別讓孩子養成這4個習慣
寶寶衣服上油漬怎麼洗?
十大兒童營養湯有哪些?
這樣的老師,能當老師嗎?孩子們傷得起嗎?
如何沖調嬰幼兒奶粉?

TAG: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