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奇妙物語之這東西百年前專屬貴族,如今卻只能給狗帶了……

如果了解時尚的輪替,就會對「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句話感觸深刻。

比如,阿姨今天要說的這個東西——伊麗莎白圈,就非常能印證這話。

現在被用於防止貓狗舔咬自己的伊麗莎白圈,在幾百年前,竟是貴族們的心愛之物。那時候,普遍叫拉夫領(Ruff),被伊麗莎白女王「徵用」後,名人效應嘛,又叫伊麗莎白領。

(古今伊麗莎白領大PK)

拉夫領,如圖所示,就是套在脖子上的一個圓盤,形似車輪。它早期由西班牙貴族興起並傳至歐洲各國,流行期貫穿16世紀-17世紀,是文藝復興時期極具特色的服飾部件。

(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16世紀)

最初,拉夫領只是一個用襯衫衣領拉扯出的一個小高領;博得貴族們的青睞後,開始另立門戶,獨立於衣身之外;再往後,出現了專作拉夫領的手工業者,拉夫領的尺寸越做越大,製作難度也越來越高,做一個通常要花去3-4米布,然後再用漿糊使布料變硬,有時還會嵌入金屬絲來保形。

這樣製成的拉夫領,穿戴以後,頭部幾乎無法自由活動,還會引起生活上的諸多不便,比如吃飯、接吻就很難了~

(從這對相愛相殺的女王姐妹花中,可以看出拉夫領尺度的變化)

但是,貴族們仍對它愛不釋脖,一是得到成本高、製作難的拉夫領,是對身份、財富的一種彰顯;二是,戴上它以後,頭無時無刻不昂著,方顯高人一等的貴族神氣~

因此,「縱然拉夫虐我千百遍,我仍待拉夫如初戀」,拉夫領成為16、17世紀男女貴族們的不可或缺之物。

(人人都愛拉夫領之16世紀的宮廷聚會)

拉夫領傳至英國後,有了些小改動,將前面打開,做成高聳的扇形,並取了個新名字,也就是聽起來更高大上的「伊麗莎白領」。

這種改動可能是為了方便吃飯、接吻吧,但有小道消息說,是伊麗莎白女王為遮掩後頸的疤痕,才有意為之的。

(伊麗莎白領,電影《伊麗莎白》里的服飾還原度極高啊)

文藝復興後,誇張又難用的拉夫領逐漸勢衰,並淡出時尚圈。當再次大面積出現時,也就是21世紀的今天,被廣泛用在小貓小狗的脖子上。所以說,天道好輪迴,蒼天繞過誰~

-END-

[服飾奇妙物語]基本日更一篇,喜歡的小夥伴,可以持續關注喲~

轉載聯繫,違權必究


推薦閱讀:

TAG:歷史趣味 | 服飾文化 | 趣味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