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伊斯蘭教對近現代國際政治的影響力(一)
蘇聯與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是蘇聯的第二大宗教,在1979年,蘇聯的穆斯林人口約佔蘇聯總人口的六分之一。
在蘇聯成立以前,部分俄國的穆斯林在全世界的穆斯林中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他們大多是在巴黎、伊斯坦布爾、柏林和聖彼得堡受過教育的知識分子階層,這個階層一度表現非常進步、現代化和自由化,同時保持著伊斯蘭教信仰。
蘇聯的意識形態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建立在反宗教的原則之上,因此蘇聯對宗教的態度並不是進步的,蘇聯希望消除包括伊斯蘭教在內的一切宗教,他們認為任何宗教都會威脅到蘇維埃政權。
1928年,蘇共領導人首次提出要消滅伊斯蘭教的痕迹,反伊斯蘭教運動由此展開,並持續到1941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聯的外部矛盾減緩,內部矛盾開始凸顯。即使是在赫魯曉夫執政時期,大規模的清洗已經結束,世俗社會逐漸從恐懼中解放出來,但宗教政策並未由此而放緩。戰爭之前的宗教政策讓蘇聯領導人認為國家的反宗教政策已經獲得了成效。儘管大規模的關閉了清真寺,但是穆斯林對於伊斯蘭禮儀的追求並未停止。在此種客觀因素的影響下,蘇聯不得不開放一部分場所供包括穆斯林在內的各種宗教信徒們以進行禮拜和祈禱,並設置了專門的機構對這些場所進行監控。蘇共中央和加盟共和國的政府機構均採取措施嚴格限制伊斯蘭教的發展,政府機構監控登記在冊的清真寺的數量,對未經登記的清真寺的合法化設置種種障礙。對合法的清真寺的活動規模也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從物質上限制清真寺擴展其信徒。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伊斯蘭教
蘇聯共有三千多萬穆斯林,蘇聯曾多年致力於剷除宗教,關閉清真寺和迫害那些進行宗教活動的人;這也是德國人為什麼能在二戰期間那麼容易就把穆斯林招募進國防軍和衝鋒隊的原因 。
伊恩·約翰遜(Ian Johnson). 慕尼黑的清真寺 (譯文紀實) (Kindle 位置 964-969). 上海譯文出版社. Kindle 版本.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蘇共領導人開始意識到團結各民族人民的重要性,斯大林認為應該團結少數民族以反抗希特勒的侵略,並由此暫時放開了蘇聯的宗教政策,在反伊斯蘭教運動中被關閉的清真寺逐漸開放。
然而由於先前蘇聯的反伊斯蘭教運動,很大部分穆斯林認為,蘇聯政府並不是真心允許伊斯蘭教存在於蘇聯,只是希望穆斯林們能夠幫助蘇聯去反抗希特勒的侵略,即給其他蘇聯紅軍做「炮灰」。因此,很多穆斯林在東線戰場上向德軍投降,或是成為了德軍的一員。
二戰末期,在德國軍隊高層工作的穆斯林有意地將含有穆斯林的德國軍隊調往西線作戰。他們認為成為英美的戰俘比成為蘇聯的戰俘更有機會活下來——事實上正是如此,因為德軍的大部分穆斯林軍隊均是來自於蘇聯,但穆斯林軍隊在西線作戰時的鬥志顯然不如在東線作戰時。當時的穆斯林更多的僅僅是想反抗蘇聯而不是成為法西斯分子。
參考資料:
《民族譯叢》1980年第06期 《蘇聯伊斯蘭教與民族》 S·E·溫布希 著
《慕尼黑的清真寺》Ian Johnson 著 岳韋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世界宗教文化》2017年第1期 蘇聯時代中亞的非官方伊斯蘭教概貌——依據檔案材料 利納特·希加布季諾夫 著 侯艾君 譯
推薦閱讀:
※訪談|如何理解今日伊斯蘭?
※在這一刻,猶太人和穆斯林站在一起
※德國會不會重蹈特洛伊覆轍?
※沙特為何成為中東「叛逆者」公開與以色列站在了一起?
※伊斯蘭教有什麼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