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能改變命運,但不是像你想的那樣

教育無用,這是近幾年討論得非常熱的話題,與之相伴隨的還有階層固化、寒門再難出貴子等等說法。一夜之間,好像教育成了可有可無的東西,成了只有富人才能玩的玩物,勞苦大眾有它也沒用。

要理解教育還有沒有用,我覺得需要搞清楚幾個概念,這也是我想在下面分享的兩個故事。

「婚姻超市」實驗

萬維鋼老師在《智識分子》這本書中提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假設房間里有20個男生和20個女生,讓他們兩兩配對,只要配對成功,不管有沒有真愛,都可以領取100元獎金。實驗的結果可以想像,肯定所有人都能配對成功,然後每對男女瓜分100元獎金。

這時候規則變了,一個女生臨時有事沒參加,房間里只有20個男生和19個女生,規則仍然不變,配對成功拿走100元。這樣實驗的結果是什麼樣呢?可以想像,每個男生都擔心自己成為那個落單的人,這樣他一分錢也拿不到。為了避免落單,20個男生之間會產生激烈的競爭,只要不落單,男生們會競相加價賄賂女生,極端情況下,即使拿出其中的99.99塊錢分給女生他們也願意。

考大學就是這樣一個遊戲,每個考生就像是「實驗中的男生」,面對優質大學這種稀缺資源,不得不加入到極其殘酷的競爭遊戲中去。隨著遊戲的不斷升級,會出現一些以競爭為終極目的的組織,例如鼎鼎大名的衡水中學。但是無論競爭多激烈,一個殘酷的現實是:優質資源總是稀缺的,總有一個男生最後拿不到獎金。

這讓我想起了我的老家河南,連續多年高考人數全國第一,但是高校資源卻少的可憐。在這樣高壓的競爭下,一切素質教育的口號都是空談。高考就是一台篩選機器,只有經過了這台機器的篩選,才有機會接觸到優質的學習資源。與之相對應,高中不會是什麼素質教育,也不會是什麼能力教育,90%的高中知識你在社會上都用不著,但是它就是有一項用處,幫人通過篩選。

這是高中教育的目的,也是高考的本質:篩選。

「憲章學校」實驗

明白了高考的本質,可能有不少人會抱怨:我知道高考是篩選機器,但是我們還是競爭不過富人啊。前一段北京的高考狀元不是還說嗎,現在農村地區的孩子,是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像我這種中產階級家庭的,獲得的教育資源不是農村孩子可以比的。

那麼農村孩子到底還有機會嗎?教育到底還能不能改變他們的命運呢?前幾年美國搞了一個「憲章學校」實驗,很有啟發意義。

大家都知道美國也是有窮人的,並且貧富差距可能比中國更嚴重。超過三分之二的美國貧困兒童生活在單親家庭,家長疲於奔命,孩子疏於管教。很多貧困家庭的孩子常常高中文憑都拿不到,甚至很容易染上毒癮。

針對貧困家庭的這種情況,美國兩位青年教師辦起了憲章學校。這是一種半公立的學校,有政府的教育經費,也可以接受社會捐款。同時,學校在上課內容和學習方式方面有很大的自主性,可以大刀闊斧地搞改革。

這個學校具體是怎麼做的呢?它只招收來自全國最差學區的學生,其中90%是黑人和墨西哥裔,87%來自貧困家庭。把這些孩子招來以後,學校只有一個目的,讓這些貧困家庭的孩子考上大學。

憲章學校的教學方式也很「簡單粗暴」,高度控制學生的學習時間和行為。比別人早上課,比別人晚放學,布置大量的作業,讓學生全天籠罩在學習之中,讓他們沒時間和街坊鄰居的差學生鬼混。

同時學校實行嚴格的獎罰制度,剛進校的學生都沒有課桌椅,只有不斷的表現良好,例如按時上課、每天保證交作業,才能得到課桌椅。類似的,學校設計了一系列的「刻意練習」和「即時獎懲」制度,學生們的自我控制能力大大提高。同樣,這些制度也產生了很明顯的效果:美國貧困家庭孩子能考上大學的只有8%,而憲章學校的學生,80%的畢業生都上了大學。

講了憲章學校的實驗,是不是發現他們的做法和衡水中學很像,不得不說,高度競爭的環境就是更容易讓人在競爭中獲勝。大學就那麼多,資源就那麼多,你不抓住機會競爭,你就會失去機會。憲章學校和衡水中學的做法看似很苛刻,但是確實給了很多普通孩子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任何收益都有成本,既然想上個好大學,接受殘酷環境的歷練,也是其中的「一項成本」吧。

下面說一下我的看法:

1、學習是一件很反人性的事,需要高度的自控力才能堅持下去。而大部分孩子的自控力是很差的,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像美國很多貧困黑人家庭的孩子,從小就生活在很差的社區環境里,父母不重視教育,周圍的小夥伴又天天拖你後腿,這種情況下讓一個小孩子靠自控力學習幾乎是天方夜譚。

所以,憲章學校採取了和衡水中學類似的教育方式,全面管控你的學習時間,讓你沒時間和那些拖你後腿的朋友鬼混;建立良性的正激勵環境,努力就獎不努力就罰,通過外部刺激幫助孩子從小培養自律的性格。我想,這也是憲章學校能把那些窮孩子送進大學的最核心原因吧。

現在很多人都在抱怨,教育的不平等越來越嚴重,農村孩子考上大學的越來越少。其實,不少農村孩子面臨著和美國黑人孩子同樣的處境,以我的家鄉為例,村子裡沒有幾個家長是真正重視孩子教育的,孩子們每天的事情就是瞎玩瞎逛,甚至很多父母認為孩子讀太多書會讀傻,會催著孩子別待在家裡要出去玩,其中包括我父母,這樣的家庭教育,和城市孩子相比,早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說一下我的故事。和其他小夥伴相比,我是比較例外的,因為性格比較內向,我從小就「自絕」於其他小夥伴,這讓我有了充裕的學習時間,沒事就天天在家裡看書看電視,所以學習成績一直不錯。不過,我一直覺得小學成績是看不出一個人的學習能力的,因為小學學的東西很少,智商正常的孩子稍微花點時間都能學習得不錯,到了初中高中,學習科目陡然增加,那時候才是拼學習效率和學習時間的時候。

後來到了初中,鄉里的兩所中學都是很爛的學校,這時候我和很多人的分水嶺就出現了。一是初中要學的內容相對小學驟然增多,再聰明的孩子不投入大量的時間都很難取得競爭優勢,而學習時間多正是我的優勢;二是我在初一時轉了學,轉進了一個類似衡水中學那樣的嚴苛學校。這二者合在一起的結果是,後來我考上了市裡很好的高中,而兒時的那些小夥伴,大部分初中畢業後就輟學了。

所以總結兩句雞湯:要想學習好,不要和負能量的人交朋友;把自己扔到一個高壓的環境中,沒有壓力,你就不知道你的潛力有多大。

2、學習可以改變命運,但不要奢求一氣呵成,它常常需要好幾代人的努力。就我個人來說,教育確實改變了我的命運,至少讓我擺脫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這一點我還是挺感謝高考的。

不過我發現很多人對高考的期望值過高,不自覺地把高考當成了科舉,期盼著孩子能通過高考「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還有閑得無聊的人統計歷屆高考狀元後來的發展情況,發現無一人成為某一領域的傑出人才,然後以此證明高考無用。對於這種事,我的看法是:你這也太看得起高考了,它只是一場考試而已,哪有「一考定終生」的威力?

不過,教育有一個好處,它不能讓人一下子變到最好,但可以讓一個家庭越來越好,這就是我非常推崇的「漸進式優化」。例如前段引來熱議的北京文科狀元熊軒昂「城市孩子優越論」,很多人聽了覺得不公平,為什麼所有好東西都讓你們北京孩子給佔了呀?

其實,這恰恰是另一種公平,高考成功不是一代人的事,而是幾代人不斷努力的結果。熊軒昂的父母成為高考的優勝者,成為外交官,他們在教育上的成功已經為下一代積累了優質的學習資源和條件,可以說,熊軒昂成為狀元,這其中既有他本人的天賦和努力,也得意於上一代人的努力為他積累的先發優勢。既然大家承認上一代的財富可以傳承,上一代的努力傳承給下一代又有何不可呢?

所以,如果你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不要抱怨,堅持學習努力賺錢,你的孩子會從你的努力中受益無窮。如果只是抱怨,只是感嘆教育無用,你的孩子繼承的只有抱怨,如果是這樣,那才是真正的「輸在了起跑線」。


推薦閱讀:

如讓讀書會活動更有趣?
樊登讀書會美文:她相貌平平,他一生深情,卻成就了最好的愛情
人工智慧是人類的潛在威脅么
第八本書:川瑞康成《雪國》
《斷頭女王》瑪利亞·斯圖亞特的傳奇一生

TAG:讀書的意義 | 讀書會 | 書籍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