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光里的思南路

思南路,位於上海市黃浦區,原屬盧灣區,是1914年上海法租界第三次擴張時法國公董局修築的。思南路是一條南北走向的馬路,北面連接淮海中路,南面連接徐家匯路,全長1.4公里。思南路原名馬斯南路,是為了紀念在1912年去世的法國著名音樂家儒勒·馬斯奈(Jules Massenet )而命名。1943年-1946年,更名為藍田路,1946年以後才用貴州省的思南來命名。

思南路是一條很「純粹」的馬路,不通公交車,也沒有燈紅酒綠的霓虹招牌,連路燈都是老式的很清淡昏暗的那種,馬路兩側滿是蒼翠的法國梧桐和精美的花園洋房,十分幽靜。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法租界當局要在法租界的中心打造一片齊整的「東方巴黎」,因而立於法租界核心的思南路,接受了法蘭西的浪漫情懷熏陶,方圓一公里內的獨立式花園洋房,都是經過精心規劃的歐式洋房,講究藝術性,磚石結構,外加每戶一個樓前的小花園,是那種屬於法國中產階層的度假別墅。洋房大都在100—300平米左右,多個花園形成了共享的綠化空間,令寸土寸金的上海人驚羨不已,因此被稱為「上只角」的高尚地段。

與思南路的幽靜相呼應的,是這條路上曾經聚集的眾多名人故居,最著名的是周恩來同志曾經工作和戰鬥過的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紀念館,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周公館,在這條路上住過的還有程潛、李烈鈞、陳群、楊森、薛篤弼、梅蘭芳……哪個名字報出來,都是赫赫有名,何況還集中在一起,多少近代史的大事,就在這裡發生。

這是一片保存完好的舊法租界街區,現已被列為上海11個歷史風貌保護區之一。漫步思南路,去體味那一種濃濃的法式風情的「歲月靜好」……

周邊看點:

周邊包括法國公園(今復興公園),南有天主教聖伯多祿堂,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原上海市第二醫科大學)和廣慈醫院(今瑞金醫院),東有法國學堂(今科學會堂)等著名標誌。

交通:

可乘坐地鐵一號線至陝西南路站,地鐵八號線至老西門站,地鐵十號線至新天地站下,隨後步行五到十分鐘即可。或乘坐公交42、146、167、198、911、920至淮海中路思南路站下到達。

思南路34號-原遠東最大藥物實驗室

思南路34號, 原為信誼化學製藥廠,民國10年由藥物學博士約費(德籍俄僑)創設實驗室,為遠東最大藥物實驗室,民國20年改組為中國企業。1927年湘雅藥學院畢業的何子康藥師應聘任華人經理。後經歷多次發展並改組為華資信誼化學製藥股份有限公司。1945年春又擴建併購進的德鄰公寓大樓。藥廠舊房已拆除,新建了居民樓。

思南路36號-原楊森府邸

思南路36號原為抗日愛國將領楊森在上海的私人住宅。

楊森,四川廣安縣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早期他是川軍閥混戰中的佼佼者,號稱川中呂布,殺人如麻,倒戈易幟如同兒戲。但後來在抗戰當中楊森又浴血奮戰,勇猛殺敵,所部川軍參加了包括淞滬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在內的所有重要戰役,戰功赫赫,所部在淞滬抗戰中被公認為戰鬥力最強的五個師之一。另外,楊森又以娶了十二房姨太太著稱,1977年5月楊森逝世於台灣,享年96歲。

這是一幢時尚的歐式花園洋房,楊森在這裡結交上海各界的名流,在他赴抗日前線前,他把該住所給了自己的朋友照看。後來黃金榮的兩個小妾京劇演員金素琴、金素文姐妹居住於此,姐妹倆又拜梅蘭芳為師,梅蘭芳自己家近在咫尺,所以經常來此吊嗓子、演唱和會友,附近的鄰里經常可以隔牆聆聽梅蘭芳大師優美動聽的唱腔。

思南路36號後來曾是盧灣區首屆區委所在地,現為普通住宅。

思南路37號-原啟秀中學

思南路37號現為第十二中學。十二中學原為上海啟秀女中(1937-1956年由徐婉珊創辦),建校於1905 年,為茅麗瑛烈士的母校,至今已有100年。1938 年由閘北遷到淮海中路650弄3號(上海孫中山行館舊址)。1956 年並校後,改名為上海市十二女中,1966 年更名為十二中學,1981 年 7 月遷址到思南路 37 號,毗鄰孫中山故居。內有烈士茅麗瑛塑像。

「住宅」是靠近校門的一幢二層假三層的西班牙住宅。壁爐煙囪兩側分布,坡頂紅瓦、水泥外牆。老虎窗朝南。門廊頂為二層露台。

思南路39-41號-上海文史研究所

思南路41號,是西班牙和伊斯蘭風格結合的花園洋房,這裡原來是三、四十年代金融界頭面人物之一袁佐良的寓所。袁佐良曾任金城銀行行長,金城銀行是舊中國最大的私營銀行之一,成立於1917年,總行位於天津, 總經理和董事長是赫赫有名的大金融家周作民。1936年,金城銀行總行遷到上海,建成金城銀行——現在江西路福州路口的交通銀行大樓,當時周作民為了慰勞有功之人,特地將思南路的房子送給當時是秘書長的袁左良。

上海文史研究館1953年在陳毅市長親自主持下建立,原址永嘉路623號,1980年12月遷到思南路41號。

文史館經常舉辦各種活動,豐富館員的精神文化生活,這裡儼然是一座活的歷史博物館——在這裡幾乎能找到上海所有文化老人的身影。他們平時就在裡面喝茶作畫,唱戲聊天,然後互相回憶這個城市的歷史。旁邊有一個小書店,店堂很小,兩旁的書架上擺滿了書,充滿了書香氣,所出售的圖書也大多與文化、歷史相關。

思南路44號-盧漢故居

思南路44號,成為抗日愛國將領盧漢舊居,現為普通住宅。

盧漢(1895-1974),雲南昭通人,40年代居住與此,曾任國民政府雲南省主席,

盧漢的一生主要有兩大功績:抗日、起義。盧漢在抗日戰爭中打了無數次戰役,

抗日戰爭時期曾任第60軍軍長,參加台兒庄戰役。武漢保衛戰任第1集團軍總司令,為抗戰勝利作出巨大貢獻。1945年入越南接受日軍投降。1949年12月9日在昆明率部起義,和平解放雲南。1955年被授予一級解放勳章。

思南路46號-原法國巡捕房

原法國巡捕房,解放後為部隊警備區房產。現為普通住宅,部隊家屬居住。

這是一幢磚木結構的二層假三層建築。尖頂紅瓦,水泥外牆。除了門廊的塔司干立柱,其他幾乎沒有裝飾。

最初,法租界巡捕房的人員一律由以法國人為主的外國人組成,後來才准許僱傭中國人當巡捕。到1933年的時候,巡捕房警務人員已有近2000人,其中還有為數不多的華人高級警官。當年黃金榮的結拜兄弟程子卿就曾任督察長一職。

法租界巡捕房政治處的任務,主要是收集中國政情變以及軍事經濟社會動態中的情況,並專門關注在法租界里居住活動的政治人物以及社會名流,是法國人在法租界統治的神經中樞。

思南路57號 陳長蘅舊居

思南路57號,是曾任國民政府行政院主計部主官陳長蘅的故居。陳長蘅(1888~1987),四川榮昌人,1946寓居與此。陳長蘅曾赴美留學。1917年獲哈佛大學碩士學位。他曾任國民政府行政院主計部主計官。1949年後任金華新成初級中學校長。1956年任上海文史館館員。1961年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1980年任上海市人口學會顧問。他學貫中西,面對中國人口無節制地增長,產生了深深的憂患意識。他認為,中國只有走節制生育、優生優育的道路,方能民富國強。

思南路61號-薛篤弼故居 (原馬斯南路95號)

思南路61號,法式風格獨立式三層洋房,住宅建築面積與花園面積相仿,約400~500平方米,花園裡種植有廣玉蘭、棕櫚等樹木,尤其是3棵廣玉蘭,佔據了花園的大部分空間。

1925年薛篤弼居住於此,現為普通住宅。

薛篤弼(1892-1973),山西人,早年受孫中山影響,參加辛亥革命,曾任國民政府內政部長、衛生部長、水利部長和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等要職,解放後任上海律師學會副主任。

香山路7號-孫中山故居

如果從思南路拐彎到更短更幽靜的香山路。你可以看見香山路7號,掛著孫中山故居牌子的花園洋房。

孫中山雖曾20多次來到上海,但長期沒有固定寓所。1918年,四位加拿大歸國華僑從原準備在滬開化妝品廠的股本中抽出一筆錢,買下了莫利哀路29號(現香山路7號)的住宅送給孫中山。在他們十分懇切的勸說下,孫中山不便推辭,於是在1920年1月從環龍路遷入新居,直至1924年11月北上,他們夫婦倆一直居住在此。

這幢小樓環境幽靜,布局合理緊湊。樓前是一片正方形的草坪,三面環繞著的冬青、玉蘭、香樟和松柏蒼翠欲滴。屋內樓下是客廳和餐廳,樓上是書房、卧室和室內陽台。室內的陳設是1956年來慶齡按當時原樣布置的,絕大部分是原物。

香山路7號是中山先生生前最後居住的寓所,時間雖僅4年多一點,但卻成為孫中山的思想從舊三民主義向新三民主義轉變的見證,又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發起和醞釀之處。他的《孫文學說》、《實業計劃》和《民權初步))等一些重要著作,也是在這裡完成的。孫中山逝世後,宋慶齡繼續居此,1913-1933年先後在此會見美國記者史沫特萊、埃德加斯諾和英國作家肖伯納;1937年7月,會見赴廬山談判的中共代表周恩來、秦邦憲、林伯渠,擁護支持中共提出共同抗日主張。

1961年3月4日,孫中山故居被國務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思南路70號 李石曾舊居

思南路70號里住過一個大人物,他就是被稱為「中國留法第一人」的李石曾。李石曾是中華民國時期著名教育家,故宮博物院創建人之一,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私立南通大學首席校董。

李石曾出生於晚清的一個顯宦之家,其父李鴻藻在清同治年間曾任軍機大臣,是以保守著稱的清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02年,李石曾赴法國留學,後來在巴黎西郊開了一家「豆腐公司」,以機器新法制豆腐,因而獲得豆腐博士的雅號。他還在巴黎蒙帕納斯大街開辦了一家中國餐館,起名 「中華飯店",據說這是法國第一家中餐館。工廠做豆腐的男工,全部從李石曾的老家河北高陽的農村中招聘,而負責將這些人送到法國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梅黨」齊如山。

住在思南路時,李石曾致力於中法交流。他受邀主持老上海浦石路中法學院中西療養院的成立典禮。他還去法國時作了「統一與互助」文,並籌建「世界文化合作中國協會」。

思南路73號-周公館(原馬斯南路107號)

思南路73號,原義品洋行房產。這是一幢西班牙式花園洋房,三樓一底,坐北朝南,西側臨街,建築外牆用水泥拉毛裝飾,紅瓦屋頂,紅色百葉窗,簡潔而大氣。

抗戰勝利後,曾為國民黨中央黨部黃天霞租住。1945年5月,黃天霞遷往南京,1946年5月,周恩來率領中共代表團前往南京,與國民党進行談判,6月代表團在滬設立辦事處,對外稱周恩來將軍寓所,也即是周公館。解放後,長期作居民住宅,1979年居民遷出,1980年按原貌修繕,1981年4月,正式就是「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紀念館,對外開放,現為市級革命歷史保護單位。

周恩來曾經四次來上海,在這裡舉行記者招待會,會見愛國民主人士。周公館住宅前有一個約300平方米的朝南花園,在綠茵茵的草坪中央,有一棵枝繁葉茂的大塔松,沿著花園周邊種著一些鬱鬱蔥蔥的樹木,使花園與世隔絕。據說當年周恩來最喜歡在晚飯後坐在大塔松下的藤椅里。

當年,周公館是國民黨特務、警察監視、盯梢和搗亂的重要目標,盧家灣警察局就在周公館對面設立了秘密據點,通過電話竊聽、汽車跟蹤等手段將所獲情報每日呈報給市警察局。

皋蘭路1號-張學良故居

皋蘭路一號被稱為西班牙建築的典範。

1934 年張學良從歐洲考察回國來到上海,他的侍衛副官長譚海物色到了高乃依路也就是現在的皋蘭路一號的花園洋房,並租了下來。

這是一幢三層的花園洋房,毗鄰復興公園,乳白色的外牆,進門處為凸出的二層樓,樓下為過道,西面長方形,樓下南有走廊,第二層有陽台。主樓面積約800平方米,樓下有大廳,是當年宴客之所,會客室在二樓,張學良、趙一荻的卧室在三樓,是西班牙式的套房,房內放著一張西班牙式的大床,是按原樣仿製的。房外有20平方米的平台。樓前有一座大花園,面積約1000 平方米,現名荻苑。園中栽種香樟、雪松、紫藤、玉蘭、金桂、銀桂,草坪是馬尼拉式的,還有可坐幾個人的鞦韆架等。

思南路81號 曾樸舊居

曾樸(1872~1935年),我國近代暢銷小說《孽海花》的作者,小說家,出版家,江蘇常熟人,出身於官僚地主家庭。

曾樸與父親曾虛白住在思南路81號的時候,家居內部陳設與巴黎家庭毫無二致,他常在自己的洋房內舉辦法國文化沙龍,當時吸引了許多上海知名的文藝家,邵洵美、郁達夫、陳望道等一批文人經常出入於此。那時,81號夜夜高朋滿座,客廳里的燈經常徹夜通明。

曾樸當時的經濟條件已經快負擔不起洋房的租金了,但就是捨不得搬家,他曾如此寫道:「馬斯南是法國一個現代作曲家的名字,一旦我步入這條街,他的歌劇就馬上在我心裡響起……法國公園是我的盧森堡公園,霞飛路是我的香榭麗舍大街,我一直願意住在這裡,就是因為她們賜我這古怪美好的異域感。」 法國公園就是現在的復興公園。這位從未跨出國門、從未接受過正統西式教育的中國文人,正是憑藉思南路周圍的異國風情和西歐小說,在精神上構建了一個西化的世界。

思南路87號-梅蘭芳故居(原馬斯南路121號)

梅蘭芳(1894~1961)名瀾,字畹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江蘇泰州人。

梅蘭芳第一次演壓大軸的新排戲《穆柯寨》就在上海,當年轟動上海灘。1914年,他再赴上海,45天以22萬多張票被選為"伶界大王"。1932年冬,"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梅蘭芳偕全家告別了北平故居"綴玉軒"故居,在上海馬斯南路121號(今思南路87號)定居下來,齋名梅華書屋。

梅宅是一幢坐北朝南的西班牙式花園洋房,共四層。樓房前栽有不少花卉樹木,中間是綠瑩瑩的草地,環境十分優雅。

在思南路居住期間,梅蘭芳排演了《抗金兵》、《生死恨》等戲。抗日戰爭爆發後,梅蘭芳罷歌罷舞,息影舞台,深居簡出。1942年深秋的一天,汪偽政府的一個頭目突然來到馬斯南路梅蘭芳的寓所,闖進書房,說有要事商量。他們要梅蘭芳率團赴南京等地演出,以慶祝所謂"大東亞戰爭的勝利"。但梅蘭芳堅決推卻了。  事隔不久,日軍頭目山家少佐勒令梅蘭芳一定要參加這次演出,再有違抗便以軍法從事。他說"既然梅蘭芳年紀大了不能再登台,那麼出來講一段話還是可以的吧。"梅蘭芳則以打預防針立即會發燒為對策,請私人醫生為他打了三針後,果然 "身患重病,卧病在床"。日軍醫奉命前來梅家查看,結果證實"梅蘭芳迷迷糊糊、昏昏沉沉地躺在床上……"  直到抗戰勝利後,梅蘭芳在思南路住宅立刻剃去了鬍子,重新煥發藝術青春。

梅蘭芳先生在思南路87號整整居住了25年。1930年,梅蘭芳先生去訪美,把中國京劇推向世界,當時是非常轟動世界的一件文化盛事。此後,喜劇大師卓別林專程來華拜訪,梅蘭芳就在思南路的梅公館裡,接待了卓別林大師。卓別林對京戲的丑角表演頗感興趣,上海的戲劇大師向卓別林呈獻了一台又一台的精彩保留節目。

思南路91號-李烈鈞故居

李烈鈞(1882~1946),江西武寧人,1931寓居與此,20世紀早期的革命家,曾任國民政府委員。1913年7月2日,在湖口成立討袁軍總司令部,並發布討袁檄文,揭開了二次革命的序幕。1928年李烈鈞從政壇引退,來上海閑居,就住在此處。1932年「九一八」事變後主張抗日救國,抗戰爆發後從新赴內地參加抗日工作,直到1946年2月20日在重慶病故。現為思南路幼兒園。

復興公園 復興中路516號

復興公園位於法國梧桐掩映的復興中路北側,是上海開闢最早的公園之一。公園有四個大門出入:南門在復興中路重慶南路轉角,與思南公館片區隔街相望,北門在雁盪路、西門出皋蘭路、東門出重慶南路。這是中國唯一保存完整的法國古典式風格的園林,曾經被譽為「上海的盧森堡公園」,2002年被評為上海市四星級公園。

上海開埠前,這裡地處上海縣城西郊,有大片農田,散布著一些農舍。村民多為顧姓,故名「顧家宅」。後有一富戶辟出10多畝土地,建造了一個私家花園,人們稱之為「顧家宅花園」。1909年,法租界公董局將其改建為公園,名為「顧家宅公園」,俗稱「法國公園」。公園以環境幽雅著稱,是當年法租界文化、社交、節慶活動的中心。

隨著上海起起伏伏的歷史,復興公園先後改名三次。從最初的 「顧家宅公園」,到法國屯兵時期的「法國公園」,再到日偽政府控制下的「大興公園」,然後再到1945年抗日勝利後改名「復興公園」。

復興公園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滄桑變遷,當年種植的懸鈴木已經高大成林。復興公園又經過改造,保留並提升了歷史風貌和人文景觀。徜徉在公園裡,仍然能深切感受到法蘭西園林的風情和神韻。

思南公館

思南公館歷史沿革始於1920年。這一年,沿「法國公園」 (French Garden, 今復興公園) 南面的「辣斐德路」 (Rue Lafayette, 今復興中路), 首批花園大宅拔地而起。隨後的十年里,「辣斐德路」以南,「馬斯南路」 (Route Massenet, 今思南路) 以東,「呂班路」 (Avenue Dubail, 今重慶南路)以西地區的花園洋房陸續建成,吸引了大批當時的軍政要員、企業家、專業人士和知名藝術家遷入,使該地區成為當時上流社會的居停和會聚之所。

1999年9月,上海市建設和房屋管理部門確定上海多個優秀歷史街區作為保留保護改造的試點。盧灣區第47、48街坊,被列為試點之一。這一區域的具體範圍:東起重慶南路,西至思南路西側花園住宅邊界,南鄰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北抵復興中路,以思南路為界,分成東、西兩塊,涉及保留保護歷史建築51幢,彙集了獨立式花園洋房、聯立式花園洋房、帶內院獨立式花園洋房、聯排式建築、外廊式建築、新式里弄、花園裡弄、現代公寓等8種上海近代居住建築類型。這就是今天被稱為「思南公館」的這片街區。

作為上海市中心唯一一個以成片花園洋房的保留保護為宗旨的項目,「尋根」和「再造」,如同硬幣的兩面,貫穿于思南公館十數年的保留保護改造之中。

如果喜歡 歡迎關注導覽大師公眾號

這是一個有溫度的公眾號

帶你搜略文化、小資、休閑、親子勝地

探索城市故事 發現生活藝術

推薦閱讀:

在成為更好的自己前,先學會如何充實自己
《時間偏好的基因》附文一:《純利率影響文化品味》
你聽過這些文藝但不矯情的句子嗎?
但丁的奇幻之旅|20. 天使聖師眼裡的「索多瑪」罪有多重?
基本理論概念——【文學本質】

TAG:上海 | 文藝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