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這些年米多多踩過的和躲過的雷
踩到世界P2P史的「第一雷」
多多第一家投資的平台叫陸金所,因為平安銀行背景,所以總體沒特別擔心……
但是啊,投P2P就像打開潘多拉的慾望魔盒……
很快就不滿陸金所的利率,「跳槽」去了人人貸……這一跳,心裡還真有點慌,一個純民營平台……
記得剛開始投的時候,每天看論壇,看新聞,混各種網貸QQ群……
過了一個多月,內心才平復,並且漸漸感覺自己已經成了半個專家……
於是又「跳槽」去了紅嶺創投、e速貸……
逐利心每日劇增……
最終利益熏心,遇到了淘金貸。
淘金貸是中國網貸史、甚至世界P2P史的第一雷……也是多多的第一雷(尷尬)……
其實踩雷的人估計也就百來人……多多就在其列……
至今還記得,做淘金貸的騙子叫「陳錦磊」,網站就這小子一個人做的……還是蠻有才的……
2012年6月3日上線,偽造了一個大型公司的營業執照,上線之後就發「秒標」……一個史前投滿就回款的標的,本質是紅包……
其實剛開始心裡也隱隱覺得有什麼不對勁……但這個行業雖然大家投的提心弔膽,但都沒怎麼出過事……同時,又是幾天就能回款的「秒標」……
心想一個平台辛辛苦苦上線,不可能一個月不到就跑吧……
就湊了幾萬塊錢投進去……
然而,這個姓陳的一周不到就跑了,共捲走了100多萬……
得知消息,多多臉都白了……
當時畢業沒多久,收入低,錢都是牙縫裡擠出來的……
真正感受了一把血汗錢不翼而飛的痛心……
淘金貸事件對整個行業都產生過深遠影響,催生了後來幾年的P2P實地考察……
而對多多最大的感觸就是:
投資不能想當然,不能我認為,我覺得,可能,大概不會吧……
不能利欲熏心,見到高息忘了風險。
對於投資的平台,必須深入調研背景。
這三點,幾乎成了後面米多多投資的軍規。
防不勝防,折戟e速貸
淘金貸的教訓讓多多成功躲過了2013年和2014年的鬼哭狼嚎的「大倒閉潮」……
結果思想剛有鬆懈就踩雷e速貸……
當然,也不能說完全鬆懈:風險也在各種升級……
e速貸是多多很早投資的平台……2011年就上線了……
e速貸一直比較低調,老闆外號簡扣扣,利率中上等,是多多喜歡的穩紮穩打發展型平台……e速貸倉位,多多最高的時候達到30%……
2013年行業騰飛,後面幾年e速貸有點跟不上行業節奏……
雖然多多也在陸續轉移資金到新挖掘的平台……但對於e速貸已經情深似海,同時利率也比較高……
結果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e速貸被經偵端了……
事後證明e速貸確實被冤枉的成分非常大……
但已經回天無力……
e速貸的打擊,對多多來講是刻骨銘心的……不但自己損失了10來萬,還介紹了幾個朋友入倉……
事後多多沉痛反思,2013到2015年多多毫髮無損,心態上有了懈怠……
更要命的是,還跟平台談起戀愛……
這也是網叔老嘲笑多多的一點:在投資中太重感情……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反思是:
任何平台都有風險,不能有任何孤注一擲的想法,分散投資,狡兔三窟才是王道……
跑的快,成功躲過國誠金融
入P2P後,網貸名人曾經一度成為多多的偶像,他給我的三個印象:理想、責任、好人。
後來,他跑去上海做了國誠金融……專註於房地產抵押……
出於對於曾經的崇拜,當時多多毫不猶豫自費跑去上海考察……
然後也很快就入了倉……
後來,網貸名人運營的平台頻繁出事,慢慢的,曾經就成了碩果僅存……
這讓多多心裡開始有了隱憂……
那個時候,多多的投資開始放棄對於人的幻想,回歸到更加理性的思考……
而e速貸事件,讓多多更加反思:投e速貸是不是因為簡的人格魅力?
2016年國誠金融準備眾籌……
多多去聽了下CEO的路演,聽完多多就把大部分錢都撤了……
多多從ceo的思路和格局看,就知道國誠金融已經日薄西山了……
果然,半年之後,國誠金融就雷了……
國誠金融之後,多多就更加堅定了一條軍規,堅決不和平台談戀愛,名人談感情。
沒有一直安全的P2P平台……如果平台發展出現頹勢,風險開始積攢,要果斷撤資……
最後,多多做了首打油詩,與君共勉:
十年利海一身輕
乍睹高息倍有情
世上無如貪愚險
幾人到此誤平生?
寫在後面:
1、P2P投資有什麼問題可以掃碼關注我的公號(米多多P2P投資筆記)留言,我會盡量幫忙解答。
2、拒絕伸手黨,上來就問某某平台安全嗎?或者我該怎麼投資P2P。這類問題真心沒法回答,請先調查學習基礎的資料,了解基本的信息再提問。你怕麻煩,我的時間更寶貴。
3、大家普遍關心,而且性價比特別高的平台我會每周在公號深度分析幾個,本身也是我自己投資分析的需要,大家可以參考.
作者簡介:米多多,2012年開始鑽研P2P,近6年P2P投資經驗,踩過行業第一個跑路平台「淘金貸」,折戟過e速貸,目前P2P平均收益15%左右,收益數十萬,微信公號:米多多P2P投資筆記。
推薦閱讀:
※這一次,重新定義「會花錢」
※爭議現金貸:可否等同於高利貸?靠暴利覆蓋風險?
※從理財風格到撩妹技能,錢要賺回家,美人要抱回家
※賺得更多,是因為他們先做了這件事
※理財知識(17):學習名人如何管理資產│梁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