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詩歌遇上電影

黑夜裡的光,環繞著游移不定的世界,它的光線來自別處。

——[希臘]帕爾梅尼德

在今年的釜山影展上我觀看了心念已久的賈木許新作《帕特森》,回國之後決定寫一個「一言不合就念詩」電影系列。我半開玩笑地跟我的電影史老師談起了我的想法,他倒覺得這是一個很有意思選題。其實「一言不合就念詩」只是個巧合,剛好對應了之前我看過的兩部優秀的國產電影《路邊野餐》和《長江圖》。

然而當我在構思這篇文章的時候,記憶突然閃回到了3年前。那年的11月份,我在電影院觀看了張元的新作——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有種》。這是一部講述四個年輕人在北京生活極其遭遇的電影。3年過後,劇情我已經忘得差不多了,但仍對劇中扮演者時詩朗誦俞心樵的詩歌《墓志銘》的片段記憶猶新。那是一種原始的感動,來自詩歌,來自生活。

1、路邊野餐

冬天是十一月、十二月

一月、二月、三月、四月

當我的光曝在你身上

重逢就是一間暗室

天底下有多少文人,就有多少種文學;誠然有多少詩人,便有種多少詩學。青年導演畢贛的《路邊野餐》,是我許久以來未曾觀看的將詩與影像結合得如此恰當與美麗的電影。可以說這是一部關於詩的電影,不單因為電影的剪接節奏以宋詞與現代詩的節奏為參考,以時空斷續的鏡頭組合出詩意的影像空間。應該倒過來說,電影以影像、聲音作為媒介,展現了文字之詩的誕生過程,賦予電影中可見影像更多層次的意義與感受方式。

在畢贛的電影觀念中,「電影是一種膚淺的幻覺體驗,我想用更高級的語言帶領它,這之間有種落差,非常過癮。」而這種高級而凝練的語言非詩歌莫屬,影片中,詩與故事、影像的結合像是一場藏與顯、碎與全的遊戲。觀影的過程中,我習慣性的記錄了一些句子。這些詩歌在我看來極富現代感,像意念與現實的拼貼,像隨意的蒙太奇組合。而這部電影本身所具有的獨創性與先鋒性,又讓我想起了法國的先鋒電影,比如最早的達達主義,從詩歌到文學最後蔓延到了電影以及整個藝術領域。

2、 長江圖

要麼醜陋

要麼邪惡

要麼虛偽

沒有神靈讓人信服

所以期待一個女性……

十年磨一劍的楊超帶著他在柏林電影節斬獲銀熊獎的影片《長江圖》,重歸國內影人的視線。雖然在國內上映的時間一拖再拖,但也總算能在影院里一睹它的芳容。優美的影像詩是我對這部片子的第一評價。膠片的顆粒質感與敏感的感光性,攝影師大師李屏賓在畫面處理與取景上,讓普通的現實風景帶有一種朦朧的藝術美感,線性的敘事節奏,以及詩歌的高度濃縮性與劇情相得益彰。

詩總是在船行駛到相對應的長江流域的某個碼頭時出現,而這時也會出現那麼相伴已久的奇女子。詩,沒有以旁白的形式念出來而是鋪陳在畫面上。這像極了中國寫意的山水畫,凌亂而有秩。長江圖也是這本詩集的名字,其中大部分的詩是由導演楊超自己創作,也有一部分是摘錄前人的詩詞。逆流而上的高淳,讓我想起了當年順著長江從四川到江南的李白,漫無邊際的長江也許能激發常人或是詩人的創造力。

3、帕特森

《帕特森》是賈木許的第十三部劇情長片,今年他有兩部電影同時在戛納首映,除了《帕特森》之外,另一部是關於傀儡樂隊的紀錄片《給我危險》,這也是繼《馬年》之後他拍攝的第二部音樂紀錄片。帕特森是新澤西的一個地名,也是影片中男主人公的名字。

帕特森是一個普通的公車司機,每天在這個城市裡循環穿梭,而一天中唯有在早餐與午餐的間隙他有時間從事詩歌創作。帕特森的原型來自這座城市一位已故的醫生兼詩人William Carlos Williams,大概20多年前賈木許第一次拜訪這座城市時就被它的氣質所吸引,之後一直想拍一部跟它有關的電影,而最後他選擇用詩來傳達其中的意境。

賈木許不寫詩,但是他愛詩,影片里所用到的詩歌都出自美國當代詩人Ron Padgett之手。賈木許在一篇採訪中談到,詩人對於他而言,就好比搖滾明星,他們身上有一種魔力,他們能夠表達他們想要表達的一切。就如同他的電影,雖然個人化到極致,但總能詮釋他自己。

本文首發自落網專欄,作者:eyelight

原文查看:當詩歌遇上電影

歡迎關注落網公眾號:luoofm

推薦閱讀:

2、中國文學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伉儷?
如何鑒賞海子的《以夢為馬》?
近代中國詩歌現實主義代表有哪些?

TAG:詩歌 | 電影 | 文藝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