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星期四:留學是一場標籤遊戲
文:薩沙 編:xxr 排:xxr 圖:Riikka Laakso 微信公眾號:咕嚕EYE
聽了太多成功者的陳詞濫調,沒想到失敗者才是常態。
我們在這裡慶祝你的失敗。
咕嚕EYE,歡迎來到失敗者的周四。
四年前,在Common Application上按下「提交「最後一份的大學申請書的時候,我第一次有了一個對於上大學模糊的概念。
想像著大洋彼岸綠油油草坪上背著書包拿著paper的少男少女,或是像電視劇里嬉笑打鬧,或是在圖書館裡一起認真學習,人生巔峰簡直近在眼前。這樣簡簡單單的美妙幻想大概是我對大學的全部期待了。
當時的我知道能夠實現這個美夢的唯一途徑,就是努力把自己塞進這簡簡單單兩頁的大學申請里,把自己用兩三篇文章給推銷給我的夢校,說服它我是他應該要選擇的人。
650個字的personal statement,草草帶過我18年的人生。在無數個修改文書的夜晚,我焦急地發現,這簡直是一個無法被完成的任務。
抓耳撓腮之際恨不得把3D的我降維成2D直接列印在這個650字的空白處。
我試著修剪修剪,把自己兩年的社團活動經歷縮減成15個字帶過,或是把長期已久的家庭矛盾帶給我的壓力用2個形容詞描述出來。我又試著拉伸拉伸,大段大段描述著得了一次的寫作獎背後創作的過程,或是用誇張的修辭手法訴說著暑期志願者項目帶給我的重大影響。
縫縫補補,一個我認為最好的「我」像是剛剛出爐的一樣躍然紙上。
當時的我只是明白這麼做對我來說的重要性,是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打動招生官。但直到我上了大學後,偶然路過招生辦公室看見成堆的申請文件被細心地編號,機械地而有效率的存放和閱覽。
放在這幾千個文件夾中的一個里,是我花了三天三夜琢磨出來的申請文章,還有記錄我整個高中生涯的成績單和推薦信。
在大學申請這道坎上,我的人生被簡化成了一串數字ID,和幾個能讓招生官們在大海撈針是大概記住的標籤。我是一個「熱愛志願者服務」,「有人文精神」的「准歷史學生」。躺在我旁邊的文件夾里可能是一個「有商業頭腦」和「實幹精神」的「未來創業者」。
看著招生辦工作人員忙忙碌碌地閱讀篩選著材料,我多年來的好奇心被填滿了,但是我卻覺得沮喪。
我一直為大學申請時做的反思和整理感到非常驕傲。
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梳理了活著的心路歷程,最終連點成線,幡然醒悟:「啊,我原來是這麼一個樣子的人啊!我原來是要成為投行精英/科技創新專家/創業者/歷史學學者這樣的人啊!」
但在這些招生人員的忙忙碌碌面前,這些我自己整理好,為自己貼上的標籤,為他們提供了無上的便利。草草掃了幾眼,大概就能知道你是否有潛質成為社會精英,成為這精英大學俱樂部的一員。
這些我引以為傲的標籤,大概就跟Instagram上的hashtag(「#」)一樣平平無奇,但我也只能通過這種標籤來為自己增加更多關注度,期待著有一天被一雙慧眼發現。
大學申請結束的時候我舒了一口長氣,似乎再也不用做這種把自己塞進一張紙里來去打動別人的苦差事了。
然而再踏進大學校門的那一個刻,這個貼標籤的遊戲又重新開始了。
我第一次知道了原來參加一個自己感興趣的社團也要遞交簡歷,參加面試。在無數的被拒絕後,我開始厭惡這個簡歷上的自己。
為什麼我不能擁有那些閃閃發亮的leadership職位和經歷?平庸的簡歷帶來的是一個惡性循環:因為平庸,所以無法前進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參加自己渴望的集體,因為不被別人認可,而更加平庸。
大一的我,最大的渴望就是希望把自己空白的經歷,用牛逼哄哄的字句來填滿,然後抓住任何可能創造更多牛逼的經歷的機會。
我意識到,要讓自己在別人眼裡變得很厲害,最直接的途徑大概是追尋那些大眾認知里受歡迎的標籤。
大家喜歡機智而幽默的外向者,我就努力把自己內向的性格隱藏起來,做團體活動的活躍者。人們憧憬擁有領導能力的人,我就想盡辦法在學生社團裡帶大家搞事情。
那段時間我爬的很快,像一隻靈巧的猴子,熟練地抓住一個又一個向上伸展的樹枝,我進入了全校最難進的社團,拿到了心儀的實習,我看了看目前簡歷上的這個我,覺得很滿意。
然而學校畢竟不是真正的社會。臨近畢業找工作的時候,面對著無數封rejection letters,我終於又有了自己是滄海一粟的感受。令我如此驕傲的標籤們,如今又成為了別人看了一眼又扔進垃圾箱的廢紙一張。
四年里,把自己打磨的光鮮亮麗,期待著社會對自己價值的認可,卻在此刻,所有堅實的信心都奔命運的洪水猛獸衝垮了。
努力和成功從來就不是因果關係。
記得前段時間看了一篇特斯拉中國的一個HR寫的一篇文章,感觸很深。
說是一個很優秀的清華女生非常想去特斯拉工作,四處network,幾次投簡歷,都沒能被錄取。清華女生不甘心,認為自己根本就不比任何拿到這個職位的人能力差,多次寫信找HR要求再次面試。
可是她不明白的是,事實是她確實不比任何拿到這個職位的人能力差,但是能力好本來就不是被社會認可的必要條件。或許招的人太少,她偏偏又沒有那麼好運。或許別人都有特殊的關係,而她確實草根一枚。這種「學生思維」給了她不現實的期望,在命運的幽默面前不堪一擊。
也許在學校里,你花了時間去學習,你就有更大可能去考一個好成績。但是面對社會的人才挑選機制,個人意義上的成功對於企業乃至社會結構的運作似乎沒有那麼大的意義。
任何一個跟你差不多貼滿全身優秀標籤的人都有可能被選中,去擔任某項職務或者承擔某種使命。
這樣的感受,是多麼痛的領悟哈哈。
彷彿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成長了這麼二十多年,突然被扇了一記耳光:personal identity?這所謂可以區分你和其他人的東西,存在嗎?
這些對你重要的東西,你寫過文字,去過的旅途,哭過的難關,似乎別人看不見,摸不著,也就因此不存在。
「你的業餘興趣是畫畫嗎?」面試官饒有興緻的看了看的簡歷問道,「一個對金融感興趣的人為什麼會花這麼多時間一個畫畫的社團呢?」
我回憶了腦子準備好的說辭,準備從自己從小對藝術的熱愛瞎扯到如何通過參加這個藝術社團用leadership幫助到更多人認識到藝術可以跟大家的生活息息相關甚至產生好的影響,卻突然在開口時忘了一半。
「就是喜歡吧。覺得我的生活除了工作和學習,還可以留給一些自由想像的空間。」
上大學的這些年,我都好不容把這些標籤收集起來,細心貼在身上。
若是為了他人區別的便利而貼上標籤,那就好像是默認自己是商品。
若是為了真心,好玩,樂趣,好像似乎自己還有有那麼些人情味兒。
厭惡自己時,覺得簡歷上什麼事都是違著心為了世俗的名義去打造的。被認可而驕傲時,覺得自己全部都是發自真心發奮去爭取這些或好或壞的經歷。
事實是夾在這兩面的中間,這些年做過為了名頭聽起來好聽的事,也發自真心為了一些愚蠢的夢想發奮過。
然而學著去接受自己的這些困惑,薄臉皮和內疚,誠實地面對著自己的慾望,理想,不甘,功利,堅持似乎才是最有意義的部分。
在這場標籤遊戲里,不管自己是不是一百張簡歷里的毫無差別的一張紙,
我覺得開心,就好。
聽了太多成功者的陳詞濫調,沒想到失敗者才是常態。
我們在這裡慶祝你的失敗。
咕嚕EYE,歡迎來到失敗者的周四。
關注我們哦。
微信公眾號:咕嚕EYE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9WUzEtWjYtRXdmS19yZXNFOTNoSA==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留學日記】4個月成功合格早大小體會
※川普登基後對留學會有什麼影響
※在國外,上大學前VS上大學後,最後。。。心好累
※你能力在這,所以你只能在這
※伯樂大學學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