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眾神》里可以選擇信仰,但現實中我們卻無處可去
編者按:美國增長最快的宗教就是無神論,就像人們嘗試在新世界重新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神靈的掙扎也和人類似。
美國是如何以集體想像的形式建立起來,如何自我實現?在海洋那頭的土地上,人們可以重塑自己的生活和宗教活動,讓美國變成了滿足一時激情的沃土。
《美國眾神》,當這部哲學思辨與獵奇的混搭的奇幻小說被搬上熒幕,暴力、盜竊、飲酒作樂都能讓人更接近神,而神們自己可能比我們想像得更像人。
略顯詭異廉價的霓虹燈光下,傳統的宗教信仰符號被美國各年代標誌物品扭曲得面目全非:擺放著照相機的雕像,線纜做的燭台,周圍都是藥片的佛像,底座是噴氣發動機和針的印度智慧之神伽內什塑像,帶著典型s&m元素的半人馬,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宇航員……
▲ 線纜做的燭台
▲ 注意蒙塵的神像上,蓋著的是電路板面紗▲ 底座是噴氣發動機和針的印度智慧之神伽內什塑像
《美國眾神》中,這些美國人創造出來的新「儀式」糅雜在一起,雕刻在宗教的圖騰柱上。與此同時,神們在這個國家裡,似乎不那麼被尊重。
劇里的這種種細節提出一個問題,美國的神該如何進入新時代?
隨著舊的信仰者去世,新的一代成長,人們開始不信任自己的造物,用幽靈、神明、電子和傳說來填塞他們無法把握的黑暗。這就是第一集片尾飛揚跋扈的小孩所代表的新神們的由來,信用卡、手機、高速公路……對於他們,人們不再進行傳統的獻祭行為,但在他們身上貢獻的大量時間,也是一種獻祭,無數獻祭中的一種。
「在美國,新一代眾神已經成長起來。人們信仰他們,對他們堅信不疑。他們是信用卡之神、高速公路之神、互聯網之神、電話之神,還有收音機之神、醫院之神、電視之神、塑料之神、BP機之神和霓虹燈之神。」
(《美國眾神》原著於2001年出版座,那正是BP機最後的年代,新神也會逐漸被替代消失,本就是小說中的觀點。)
雖然這些新神們,在舊神看來,只是「一夥肥胖而愚蠢的傢伙,僅僅因為比我們更新、在這個時代具有重要性,於是不斷膨脹起來。」但神本就是人們用自己的信念所造出的,他們想像出某種東西,然後相信它的存在,這就是信仰,最赤裸裸的信仰,一切都是這麼開始的。
而舊神們,在真正的信仰者紛紛去世,或人們停止了對他們的信仰後,被遺棄了。他們惶恐不安,無依無靠,只能找到極其稀少的祭祀品和信仰者,只好依靠自己繼續生存下去。舊神們已經幾乎沒有任何影響力,但依然需要依靠人類來攝食生存,從人身上得到自己需要的東西。
於是,神開始了混日子的生活,這不僅僅是個玩笑,甚至開始了打劫、賣淫、吸毒、詐騙、偷竊,拚命喝酒麻醉自己。舊神們苟延殘喘掙扎在社會的邊緣,在舊世界,他們是高高在上的神,但是在這個新世界,卻沒有他們存在的位置。
曾經沐浴於黃金與寶石中愛與性之神比翠絲墮落了,不得不靠網上約會平台來獲取生存所需的信仰之力,通過性愛的誘惑吞噬信徒。不過劇集里的場景沒有小說中那麼驚悚,模糊了現實,暗示性更強,更為強調精神上的共鳴。
星期三先生(這裡不劇透他是哪位神了),靠著裝傻充愣獲得頭等艙。但是他們也並非墨守成規,對於新時代的規律,也會去接受和利用。
《美國眾神》所呈現的,就是在技術革命的背後,人類信仰也在更替,在我們的頭腦戰場中,新舊神明展開了一場殘酷的爭鬥。
信仰的新舊對立只是比喻,在這之下的現實,是美國社會裡一直存在的問題:移民與新大陸。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美國眾神》是一個移民到新大陸的作品。眾神是全世界各地的移民帶進來的,他們所有信仰的強度決定著神的興衰。
▲ 劇集開始,就在講移民的血腥之路。
在去年的美國大選川普當選之後,移民、歸屬、信仰與身份的問題更加尖銳了起來。對此,許多美國的創作者都有著一種「無力感」,《美國眾神》的主創們為了抵消這種感覺,在小說本身就有著各種文化衝突的背景下,在劇里插入更多的跨文化信仰探索的討論,去討論了一個基本的問題「成為美國人,到底意味著什麼?」
曾經因為人種問題,日本人不能在熒幕上出演美國人,現在隨著移民人口被同化,亞裔美國人已經作為一種「現代的少數民族」的形象出現了。一些主角也開始啟用有色人種,比如本劇主角「影子」就由黑人惠特利飾演,這個選角最開始還飽受質疑。但是他的演出很老道,展現出的「影子」形象沉著聰慧,充滿魅力,閃現著普世的美好品質。所以什麼膚色種族,很重要嗎?
▲ 影子的扮演者是一名黑人
更有意思的是,飾演比翠絲的演員耶泰德·巴達基出生在奈及利亞,這是一個不允許女性自由支配身體、擁有性快感的社會。讓巴達基飾演這個角色是主創們有意為之,飾演一個從性愛中獲得與掌握力量的神,不管是對演員、現實還是本劇來說,都有著非凡的意義。
除了人種,本劇中更是會出現不同版本的耶穌基督介紹,這個在我們看來平平無奇的點,對美國人來說可是很有衝擊力的:「從古至今,信仰耶穌基督的人對於他的存在一直抱有各不相同的觀念,如果你指著同處一室的另一個人說,我信仰的基督和你信仰的基督不一樣,那這事就有趣了。」
據主創們透露,片中還會出現黑奴造反,非洲裔美國人被弔死,亡命移民妄圖進入美國邊界等緊張對峙的場景,在川普統治下的今天,該劇的移民,歸屬,信仰與身份等議題都有了全新的含義。尼爾·蓋曼的原作小說全書更是都在討論什麼是信仰,試圖測試那些信徒,還討論了誰被忽略,貶低甚至無視。
《美國眾神》突出了這些美國移民的兩難境地:美國希望移民融入本土,但從來不讓他們真的忘記自己的來源。除了美國本土原住民,這個國家的每個人都是移民,而多種文化交織形成的移民文化正是美國的根本。隨著教育的深入,國家開始宣稱「離開故土的信徒們來美國是為了踐行他們的信仰。」粉飾宗教和契約奴役制,給他們鍍上一層金邊,用這種方式來教育美國的奴隸。
美國以歡迎每個人、包容每個人的夢想自居,這就是自由女神像銘文的由來,也是埃利斯島成為移民熱衷的目的地的原因。除了非裔美國人以外,幾乎每個人的淵源都從奴隸制上抹去了,都能追溯自己的家族史,祖籍以及他們對美國做出的貢獻。
當然作為一部娛樂電視劇,《美國眾神》只能提到這個話題,不可能深入到各種細微的生活困境中。對於他們來說,舊神只是傳統中的細枝末節,一些代表外來者和古老文化的傳統。
在美國,一個春節就代表了整個華裔團體,聖帕特里克節之如愛爾蘭移民,五月五日節之如墨西哥人也是如此。每個民族看似都有了一個頗具代表性的大遊行,節日或是月份。但是這也把文化封裝於節日內,消磨了不同地區和國家的意義,當你結束節日慶祝回家後,你會發現在其他日子裡,你都應該做一個「美國人」。
那些被稱為「美國人的東西」,像血液一樣注入了很多移民者的身體。你可以為你原本的身份感到驕傲,但你必須把一些東西捨棄,才能真正蛻變成美國人。除了說英語、穿牛仔褲T恤、看球賽,你必須向美國新眾神祈禱,向著「美國夢」理念、商業主義、購物、數碼,向所有這些被頂禮膜拜的新事物祈禱。而移民們帶來的古老智慧,卻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這就是新眾神到來的觸發點。你想要一台新iPhone的話,需要向奧丁或者示巴女王祈禱嗎?先進的科技作為背景,憑藉著美國強大而有吸引力的媒體,移民的孩子將他們在電視上看見的價值觀付諸實踐,學習成為美國人。在一些年輕人看來,媒體和科技讓人美國化,奧丁示巴女王只不過是一種過時的象徵。
▲ 劇中的「神域」充滿著白骨,也許是消逝的神們。
人類發展已經完全不需要古老的神話,但是舊有觀念和宗教活動仍如附骨之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生活方方面面。古代神話作為闡述自然世界和人類行為的方式應運而生。喜怒無常的神靈,用武器划過夜空,這解釋了閃電的成因。而另一個神獲權柄每日巡視天空,這又使得太陽東升西落變得有據可循。
技術進步吞沒了這些信仰系統,而非創建信仰。我們的現代宗教,其實是古代原始崇拜行為的馴化版本。泛而言之,人們仍需思考那些高於人本身的存在。
超越人類身份的精華被集中濃縮放大後,會閃亮到成為雷霆,甚至擁有奔騰駿馬的力量,成為智慧的化身。到這時,才升華結晶,凝結成一個真正的神,一個人們所信仰的自己。
關鍵詞:#美國眾神# #移民# #宗教# #信仰#
責編:兔子瞧
作者:蘇小七,本體是白鼬,平時以人形食物粉碎機形態出現,尋覓一切垃圾食品。
推薦閱讀:
※食鹽如何符合伊斯蘭教沙利亞法?
※緬甸有哪些宗教文化?
※為什麼國外的教派分歧異常嚴重?而在中國卻沒有這樣的現象?
※馬克思論宗教消亡的條件
※為什麼佛教沒有像基督教一樣傳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