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之後,最先滅絕的竟是它們!人類啊,行行好吧!

兩棲動物的悲慘境地

有專家認為地球也許正在進入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第五次還是在白堊紀到第三紀之間,也就是恐龍滅絕的那次),而在所有動物中衝鋒陷陣的就當屬兩棲類了。

據《自然》雜誌2014年發表的一個分析報告,地球上高達41%的兩棲動物正瀕臨滅絕(同時還有26%的哺乳動物和13%的鳥類),而且曾經的兩棲類共有13個目,到現在只剩下3個目(蚓螈目、蠑螈目、蛙形目),更有專家預測,到2080年,兩棲動物的數量將比現在減少一半。

由此看來它們很可能將重蹈恐龍的滅亡之路。

到底為什麼會這樣?我們可愛的兩棲類招誰惹誰了?

這就要從兩棲類的生活環境說起。

兩棲動物顧名思義就是在兩種棲息環境中生存的動物,一是水中,二是陸地上。並不是說兩種環境擇一即可,而是都要具備。

首先我們說兩棲動物是離不開水的,原因有二。

其一,大多數兩棲類在水中產卵、水中受精、受精卵在水中孵化、幼體變態之前在水中發育,主要靠鰓呼吸,變態之後便登上陸地生活,鰓變沒了,變出了肺,是主要呼吸器官。

其二,雖然兩棲類可以像我們一樣用肺呼吸,但是它們的肺很不發達,氧氣供應不足,所以還要輔以皮膚呼吸,靠體表的氣體交換。那麼問題就來了,要想讓氣體能夠自由出入體表,皮膚就得有足夠的通透性,可是一通透就保不住水,就會面臨嚴重的脫水問題,所以兩棲動物都得在有水的地方生活。

兩棲動物對棲息地要求很嚴格,必須有水有陸地,而且還不能在鹽濃度高的地方。這還是因為剛才提到的皮膚具有通透性,這樣一來鹽就可以滲透進體內,同時體內的水滲透出去,又是脫水而亡,就像淡水魚在海水裡一樣。

其實棲息地的破壞是兩棲類的首要滅絕因素。

人類的大規模開發使其生境喪失是一方面,還有就是棲息地的碎片化使運動能力不佳的兩棲動物在個各種群之間的基因交流受阻,基因的多樣性降低,最終導致滅絕。在英國,每年有成千上萬的蟾蜍死於冬眠之後返回棲息地的路上。

還有就是環境污染。還是因為皮膚的通透性,人類向水中排放的各種有毒物質基本都會對它們造成傷害,因為殺蟲劑會破壞它們的天然防護層。

兩棲動物在食物鏈中扮演的角色非同尋常,大多數蛙蟾類生活在農田、耕地、森林和草地,它們的食物主要是害蟲,其中包括鳥類捕食不到的種類,一隻大蟾蜍的滅蟲量在三個月中便可過萬,這樣農民種地既省了農藥錢,又解決了抗藥性問題,還不會造成環境污染,同時也避免了農藥殘留,看來兩棲動物真是農民的好幫手!

所以我們要更加註重兩棲動物的保護,嚴禁濫捕濫殺、避免污染水體,還有就是看見小蝌蚪不要隨便抓回來,它們對環境要求很苛刻,跟普通的魚可不一樣哦。

本喵相信只要每個人都做到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兩棲動物的未來還是一片光明!

作者:Irene_greenleaf


推薦閱讀:

關於傳播學系列文章的連載說明
法藤的產品能緩解肌肉酸疼的原理到底是什麼?
廣西防城港的十萬大山,真的有十萬座大山嗎?

TAG:瀕危動物 | 科普 | 兩棲綱動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