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美國的悲劇》讀後感

感謝齊格弗里德朋友一如既往的信任與關注。

讀完德萊賽的《美國悲劇》,感到這種德萊賽所說的這種美式悲劇,就像美式快餐一樣在世界已經普及了,大概可以叫做普世價值了吧。

這種價值的核心就是馬龍白蘭度譴責的,一切以金錢為衡量標準的生活方式。雖然馬龍白蘭度乃是一個真正具有美國精神的人,但是在他身上畢竟還殘存著一點異教徒的坦率和真誠,而不是那種表面一本正經,政治正確的偽新教徒。

美國的悲劇,按照德萊賽揭示的其實也就是自文藝復興以來崇尚的資產階級的個人主義,現代的第一位個人主義者似乎應該是魯濱遜這位新興的殖民者,但丁雖然很自負畢竟還有著中世紀的味道,魯濱遜們則是現代的奧德修斯,依靠所謂的個人奮鬥取得財富和地位。法國革命唯一的價值誠如尼采所說,就是出現了從小少尉到皇帝的拿破崙,雖然這種傳奇在中國這樣的國度並不稀奇,但是在歐洲文化圈子裡算是振聾發聵。拿破崙激勵著千百萬的於連索雷爾和拉斯蒂涅們,漂亮朋友們,赫爾曼和拉斯科尼科夫們,不理解拿破崙的意義就無法理解19世紀以來如脫韁野馬狂奔的個人主義。

德萊賽作品中的主角們,單就本人讀過的幾部作品,都講述了一個下層人如何在光怪陸離的世界中迷失自己的故事,無論是可憐的珍妮姑娘還是成功了的嘉麗妹妹,尤其是《美國悲劇》里的男主角克萊德格里菲斯。這個出身窮牧師家庭的孩子,從小就厭棄家庭貧窮而虔誠的生活,渴望美國式的成功,得到財富和女人。在花花世界裡終於經受不起誘惑犯了罪,坐上了電椅。

我是很喜歡德萊賽還有哈代這種否定下層奮鬥作家的作品的,因為我也象這世界大部分人一樣,年輕的時候也想成為拿破崙,而兩鬢斑白之時才發現自己並不是拿破崙。成為別人,成為每一個時代樹立的偶像,是大多數平常人的目標,無論是學習雷鋒還是想當馬雲。只要不是自己的,而是主流認同的就是值得為之奮鬥的,無論是在田間地頭幹活還是開寶馬住別墅。

現代社會的一個虛幻就是製造了一種美國式的平等的假象。似乎每個人都有所謂均等的機會去競爭得到地位和財富,還有女人。這種虛幻和法老,教皇時代也並無本質的不同。曾經聽過一個電台里的採訪節目,一個漢族人看到一個藏族老人將自己的全部積蓄奉獻給寺廟的喇嘛就感嘆,假如這個老人用這點錢改善一下自己的現實生活該是多麼的理性啊。但是在那種文化里,現實不值得留戀和肯定,她願意用自己辛苦積攢的金錢買一張通向死後世界的票或者說是想得到靈魂的歡樂。這和一個人總是進彩票站或者股市裡期望發財並沒有本質的不同,只是看重的東西不同,都是對於現實不如意的表現,一個要買一張通向極樂世界的票,一個要買一張通向現實極樂世界的票,都得花錢倒是真的。

每個人都想往上爬,可是爬的人太多,自然就有人用推和擠,甚至跪,甚至殺人搶劫的方式,革命就這個意義說來乃是一種合法的犯罪,你在大街上搶劫一個人的伍佰元會被關進監獄,但是革命搶的多搶得成功了,你就一下子爬上去了。都是財富的再分配,本質一樣,從你的口袋裡把錢放到我的口袋裡,只要你能,你行,世界因你而改變了。

考試,當兵,做生意好像這三樣爬上去的方式還存在著,只不過人的頭腦,膽量終歸生來不同,被刷下去的人太多了,而現代社會為了維持運轉卻要不停的鼓勵人們幹活,就每時每刻的製造著成功的童話從拿破崙到喬布斯。

對於大量的資質平平的人來說,想往上爬又沒有很大的膽量和聰明的腦子,可是還不甘心那就硬往上爬,總得使出點齷齪得手段,這就是監獄裡人滿為患的原因。去監獄裡走一圈,我是說普通的監獄,不是秦城之類的,裡面關的不大多是窮人嗎。

美國的悲劇其實是現代世界的悲劇,德萊賽在書中那種道德的力量和正直剛毅的氣息體現了一個虔敬的德國人對於世界墮落的悲憫和譴責,他的文字是寫實而且質樸的,有著美國式的簡明和快節奏,不像海明威那樣做作,喜歡駕馭自己不勝其力的大主題,《老人與海》簡直就是一篇中產階級的心靈雞湯,難怪中國人如此喜歡呢。相對於他來說,我更喜歡馬克吐溫的單純,傑克倫敦的粗獷。而德萊賽的作品又不像菲茨傑拉德和辛克萊路易斯那樣知識分子氣,有著一種嚴峻的道德感,這部作品寫得好的角色不是男主角,而是男主角的母親,一個衰老貧窮但是卻在大災來臨之際仍然虔誠的女傳教士,我想即使德萊賽有些質疑宗教在現實生活中的無能為力但是最後還是肯定了信仰的力量,至少它可以讓窮人活下去。

一個資質平庸的人,想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想發財,其實大多數情況下是不可能的,至少我這個從小喜歡看西方書籍的人肯定這個結論,而不象那些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人們所信奉的,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做不到,中國人有一種不服輸或者說一種不甘心的狂想症,還好我沒有染上這種病,至少不像我的鄰居老王,六十歲了還泡在彩票站里。可能是因為中國的農業文化比較獨特,農民階層總是能夠在每一次起義中得到一點改善,就一直心存幻想,好像是在用我不種地你們就得餓死來要挾地主和統治者,其實直到現在這個時代還有人在說著農民不種地你吃什麼的話呢。世界已經變了,而且是比三千年大變局還要深刻的變化,可惜很多人看不到。世界已經不需要人了。

德萊賽和哈代的深刻之處在於他們對於人性的洞察,他們同情下層但是也清楚下層人所具有的軟弱,道德和個性的缺陷,越是下層人越是很難抵禦女人和金錢的誘惑,大概就像一個經常挨餓的人,為了一碗麵條就可以賣給別人吧。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釋迦牟尼可以放棄一切,因為他本來就厭倦了這一切,而一個乞丐卻要捉住任何一點可以活下去的東西,怎麼比呢。

馬爾庫塞說過,現代社會建立的基礎有兩個思想理論。一個是肯定現世,一個是讓人們覺得一切都有改善和改變的可能。技術無所不能,就連精神病都有藥物可以治療,沒有老婆可以買一個充氣娃娃。中世紀的教士說,你好好乾活就可以上天堂,現代的老闆說你好好乾活就可以當老闆,都在許諾人們渴望但是卻又得不到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又是教士和老闆為了賺錢和維持自己的地位灌輸的,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作品中說的,人們服從的是 麵包和奇蹟。中世紀的時候當演員的臨死都得不到宗教的寬恕,而當今時代演員已然成為了神讓人崇拜,這是誰規定的呢。

大地讓任何對它的穿透在它本身那裡破滅了,大地使任何的算計和胡攪蠻纏徹底幻滅了--海德格爾。

人們活著,是因為習慣了活著,大家都都這樣,無論是買車買房還是在地鐵上看手機,嚮往當明星和富翁,活著真好,開心就好,快樂每一天,已經習慣了這個沒有自己的活著。

曾經,活在廣告里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無論是擁有一盒歐萊雅染髮膏還是一塊德芙巧克力,活在好萊塢電影里很快活,一場冒險得到了財富和女人,想像自己是哈里森福特或者湯姆漢克斯,現在活在我的小米瀏覽器也很快樂,無論是某明星離婚生孩子了,還是教你怎樣迅速減肥,看了被強姦的小女孩的案件和美女微信炒油都很快活,這個世界真的很好玩,不論發生了恐怖事件還是歌唱遠方姑娘的歌手,不能再好了,也不會再壞了,活著就好。

美國的悲劇,其實就是人的悲劇吧。

約翰克里斯多夫曾經感嘆幫助自己的一個人是一個猶太人,說,真不幸,你居然是猶太人。對方回答,不幸的是生而為人。


推薦閱讀:

<虛實之間>-讀後感
龍馬傳讀後感
<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路>-第一章總結
為什麼老闆總是鼓勵你加班?為什麼社會告訴你一定要買房?——《資本論》第1卷揭露的秘密
桐原亮司

TAG:讀後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