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如何靠理財混出頭
所以,努力的方向很重要,那麼進入社會沒多久的年輕人,要如何才能出人頭地呢,擺在自己面前的路其實有這麼幾條:
1、努力打工賺錢,像恆大地產的夏海鈞一樣,成為打工皇帝,他在2015年的年薪是7253萬。但是這條路非常難走,你需要有極高的天賦,以及超人的努力,在夏海鈞七千萬年薪的背後,付出的是多麼驚人的努力汗水與智慧。但是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這個過程很漫長很艱難,因為一個企業只有在擴大、在上升的時候才會對人才有需求,才會有新的領導崗位出來。所以,在一個企業進入停滯期的時候,中層幹部都會陷入固定,也就是說除非上面職位有空缺,或者你實在太強悍,能在穩定的規則、穩定的人事布局中硬生生殺出一條路,讓老闆強行給你升職。對於大部分人,一般正常情況的加薪,也就是將自己對工作的熟練程度不斷加大之後,才或得的。這個其實是對自己勞動技能的提升,說白了實際上就是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給公司,因為你沒有下屬來壓榨。正因為出賣的是一個人的勞動力,也就是說這個勞動技能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天花板的。社會上面廣為流傳的一個說法是,畢業三年內是工資提升速度最快的時候,因為這三年,是對自己工作技能提升最大的三年。從一開始的畢業生,完全不熟悉公司分配的任務到工作非常熟練,差不多就是3年時間。三年之後,大部分的工作,再通過熟練度的增加來加薪,就不太可能了,因為熟練度提升有個上限。那麼另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就是,畢業三年內沒當領導,那麼後面再要當就難了。因為三年內沒出頭,意味著你只積累了你的工作技能,領導技能依然是沒有提升到可以當領導的地步(或者說沒有遇到好的機會),而技能得不到鍛煉,就會逐漸失去可以進步學習的機會。所以3年內每當領導,後面,基本就沒辦法當了,年紀也大了,精力也不夠了,為什麼不選精力更好比你更有拼勁年輕人呢。另外,即使是當領導,實際上出賣的也是勞動力,只不過這個勞動力是領導力,吩咐監督下屬進行工作的能力。這個能力實際上也有天花板,因為你不是老闆,加工資總是得看老闆的,所以這是好多人在到了某個年紀的時候,突然發現,靠努力工作能提升的收入有限了。當然,剛畢業的年輕人,建議這個時候最大的精力應該放到工作上面,因為這時候你的加薪速度是最快的,而你本身的資金積累並不多,拿去做投資的話,20%的收益率都是巴菲特了,資金積累需要達到你年收入的5倍才能和你的工資持平。也就是說這個時候,放入過多的精力去學習理財是不合適的。當然,我不是說理財不重要,是這個時候沒有好好工作來的重要。
2、兼職加薪或者加班加薪
那麼在進入社會幾年之後,工資提升有限開始,有人就說既然我在上班的地方加薪有點困難了,那麼我就去做兼職好了。但是實際上,對大部分人來說,做兼職的話也就是精力好年輕的時候能做做,一有孩子,年紀一大就不太行了。而且做兼職,很多情況下需要比較多的經驗,比較強的工作技能,有些兼職門檻比較高,不是想做就做的。比如上圖的翻譯,你起碼要知道翻譯才行吧。比如,搞設計的可以干私貨,但是那也得你水平夠才行。那麼門檻低的兼職呢,比如說做家教什麼的,門檻是低了,但是做這些和你自己的主業沒什麼關係,你還需要分散精力到兼職上面。而一旦分散精力,自己的主業可能就會搞不好了。而我們目前社會的競爭程度是不斷在提升的,而且在第一點裡面我也說了,畢業三年內很關鍵,如果這個時候上不了後面再上就難度大了。兼職畢竟只是兼職,並不是全職。另外最近曝光的996工作制。是指早上9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中午休息1-2小時,一周工作6天,也就是周一到周六上班,周末休息。這種時間這種強度的上班工作,讓一般人也沒有時間精力再去做其他兼職。更可怕的是,加班文化的出現,導致的是單位時間的工資是下降的。主要原因在於個人所得稅,你工資越多,收稅收的越多,而加班的話,正好就是在處於需要收稅的那個層面。
我們看上圖,目前個人所得稅超過3500就要徵收,我們可以看到,工資3500到5000就收3%,但是5000-8000部分就要收10%,8000-12500增長最厲害要收20%。也就是說,你加班加了半天,但是扣稅比不加班的更多。比如每天上12小時班,每小時發的工資反而是每天上8小時班的工資高。所以,從另一個方面也說明了,靠工作來增加收入的邊際效益衰減的比較快。也就是說我們靠加班加薪的效果也不會有想像中的那麼好。
對大多數同學來說每天忙忙碌碌上班加班,想著工作幾年,靠著自己勤奮努力,等著工資漲起來養家糊口,買房、買車,從此過上了富裕的生活,可到頭來一看,才發現,幾年前手裡的工資加上找親朋好友借點還能湊個房子的首付,現在可好,工資還沒房價漲得快;連菜市場的菜都比工資漲得快,想一輩子光靠打工掙錢混出頭,就是一輩子混不出頭。或者你以為混出頭了,但是你的高薪就是用自己的健康換來的
正如上圖,對於很多人來說,薪水和健康就是那個蹺蹺板,你追求高薪,健康就被隨之拋在腦後,最近我們常聽到的一個詞就是過勞死,每年我們國家都有60萬人過勞死,很多人平時都是身體很好的。所以這種方式並不是最佳的。
3、開店賺錢
一輩子打工的路是走不通了,那要如何財富自由?既然打工不行,那就自己當老闆總可以吧。現在是互聯網時代,淘寶網剛剛興起的那幾年,敢於嘗試的那些人通過在網上開店,慢慢從紅心、金鑽做到金色皇冠、紫金色皇冠,從而實現了自己的財富夢。
看看今年淘寶雙11的數據,據阿里巴巴數據顯示,零點交易開始後52秒,全球成交額突破10億元;6分58秒,成交額超過100億元;全天成交額高達1207億。你在心裡盤算著,如果你也開家淘寶店,那不就能搭上順風車大掙一筆。但現實往往是殘酷的,在這光鮮的數字後面,無數家淘寶店在激烈競爭著,難以為繼,這高的嚇人的成交額很大一部分都是由商城大賣家貢獻的,普通的小店壓根就沒什麼生意。
正如上圖所示,出現的就是大魚吃小魚的現象。淘寶的競價排名,使得能在第一頁顯示的賣家賣出產品可能性才最大。其實這個也很好理解,我們去逛淘寶的時候,搜索下商品,有幾個人會去第二頁第三頁去挑呢,還不都是直接第一頁裡面選選,差不多就買了?然後現在開店已經不像以往那樣成本低廉了,什麼廣告費,什麼模特費,店鋪裝修費。07年的時候,店鋪不裝修,照片隨便拍下也能賣出貨,10年的時候,還可以自己自學下PS,大不了多花點時間去修改圖片,現在已經完全不行了。
所以我們目前看到,很多商品淘寶的價格已經和實體店的價格差不多了,甚至搞活動的時候還是實體店來的便宜,因為淘寶開店已經不像以前那樣低成本了。而且因為網路的原因,使得信息傳播速度更快,銷售面積直接擴展到全國,以往商家還能依靠地域優勢,在小範圍內維持自己的生意,現在在淘寶上,大魚吃小魚的現象更加的明顯,更加厲害。淘寶以及微商等各種電商老早就不是之前藍海了,早就變成廝殺慘烈的紅海。
網店不好做,實體店經營更是困難,現在走在大街上,到處都是轉讓的門面,你所能看到的除了大型商城,大部分小店都是自己又當老闆又當員工,拼死拼活,交完房租、水電等費用後,僅剩下夠維持一家人的生活費;即使是大賣場,也是門可羅雀,逛地人少的可憐。
4、大部分人不工作就要餓死
剛進入社會的同學,能有積蓄的是少數,富二代除外啊。工作之後各種壓力就不斷襲來,買房的壓力買車的壓力,即使有積蓄,也是假象,因為自己的積蓄並不能讓自己不工作,就養活自己。比如好多同學,買了房子,但是一般能全款買房子的人是非常少的,大部分都有房貸,房貸占你工資收入的比重還不低,那麼一旦停止工作,現有的積蓄被消耗完畢是非常迅速的事情。所以上班對於大部分人而言,是非常無奈而又不得不做的事。在這種情況下,邊上班邊理財就成了大部分的選擇。
理財分很多種。存銀行、存餘額寶、買定期理財產品,買債券、買股票、買基金、炒期貨、炒房子,那種才好?
首先這個問題,其實我設計的就不對,這個問題就是在問,哪條路好走,實際上是把現實社會中的複雜問題給簡單化了,這個實際上是大部分的思路——把複雜問題簡單化。如果這麼問某個基金經理或者經濟學家,實際上問這個問題的同學最想要的就是,你就和我說走那條路就好了。這個和我們炒股票的時候,喜歡問高手,你就和我說買哪個股票,明天大盤是漲是跌,我懶得學習研究直接抄作業算了 一個道理。因為你如果不懂答案背後的邏輯,你抄答案的時候都會有疑問。正如網上流傳的一個笑話,某同學考試作弊,他抄了A同學的答案之後覺得不保險,又去問B同學:B同學,第3題你寫的是多少?B回答說:我寫的是二分之一。哦那我答案抄的不對啊,我抄的是0.5!
也就是說,光給答案是沒有用的,或者說給一個看似解釋合理完整的答案也沒用。你必須要知道這個答案背後的邏輯,你必須要自己懂。當然等下我還是會給大家講一邊上面各種理財產品的優缺點。回到主題,那麼正確的問法,其實應該是 loe同學問的一個問題:請問理財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識貯備?如何有效收集理財產品的信息且分析其風險和利潤空間?這才是授人與漁而不是授人與魚。但是這個問題其實也非常難回答。
理財的話是一個非常大的概念,就像之前說的一樣,房產、債券、股票、基金、期貨、期權、差價合約、外匯等等這些都是理財概念裡面的。而每一種所需要的知識又都是海量的。比如債券的話,一般情況下,大家就認為買入債券,持有,到期還本付息,就完事了。但是債券實際上分為很多種。按照發行主體分為,政府債券、金融債券、公司(企業)債券。其中又可以細分,政府債券可以分為國債和地方債。兩者有不同。按照付息方式分,又可以分為單利債券、複利債券、累進利率債券。當然這裡有人會問,知道那麼多有什麼用啊,比如知道發行主體有毛用?發行主題的不同,會導致債券違約率的不同,債券的評級不同,而這兩者會導致債券的折算率不同,折算率的話就是買入債券之後,拿債券去抵押借錢再槓桿買入債券,那個債券的抵押率,就是能借多少錢。
除了這些以外,債券的交易方式,債券的正回購放大,債券的騎乘效應、債券的久期等等。各種知識匯聚在一起,讓你看到頭也大了。而這個只是債券的一方面的知識,還有其他各種產品呢。
也就是說,理財要精通,那需要的知識是海量的,需要對各種理財產品進行做比較做分析,要有效收集理財產品的信息且分析其風險和利潤空間,也是非常困難的。
那麼初學者要如何才能進行學習呢?
從基礎開始,從實踐開始!學習其實沒有捷徑,投資也沒有捷徑。網上非常有名的安全道同學,光一個可轉債(債券的一種),都能寫兩本書,而且這兩本書都沒有深入的把可轉債的問題寫完整,更可悲的是,他寫的是中國的可轉債,我們國家的可轉債玩法很簡單的。老外那邊更複雜。
初學者最要做的就是打好基礎,而基礎在哪裡呢,而打基礎是有技巧的,不是你看幾本書就可以的,需要去實踐,去思考。正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你只有紙面上學習過了,然後再去實踐了,才能把紙面的知識轉化為自己腦海裡面的知識。然後也才能發現書本中的謬誤,從而自己成為高手。所以我建議聽了我課的同學,後面自己進行學習的時候,一定要有實踐。而不是光理論在那邊空想。當然你實踐可以用少部分參與么。
所以leo同學的問題:請問理財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識貯備?如何有效收集理財產品的信息且分析其風險和利潤空間?
其實答案很簡單,需要與投資產品相關的各種知識。包括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如何有效收集分析呢,自己去分析個100個,看100個理財產品的合同條款,仔細研讀,並自己思考,就知道這些產品的風險和利潤了,而且也大概知道分析方法了。
我敢打保票80%的同學在買理財產品的時候,沒有看過合同條款,90%的人沒有完整看完。你都不看他的合同,如何分析呢?
腳踏實地,踏踏實實的一步一個腳印的去學,才是王道,正所謂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一口也吃不成胖子。
我們重新回到主題,來分析各種投資產品的利弊,先來看一張圖
也就是說,以上各種產品中,真正厲害的反而是大家最不喜歡的股票。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這個社會的運行本質是資本社會,存銀行,買債券都是實際上都是把錢借給別人,讓別人去投資去理財,所以,最終結果,反而是股票勝出。因為股票是上市公司發行的,而我們人類社會進步,主要是生產力在不斷發展,而上市公司才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主力軍,不是什麼阿狗阿貓都可以上市的。當然股票有比較大的風險性,美股1995年到2002年退市了7000家上市公司,投資這些公司的同學基本就呵呵了。但是股票指數,素材大盤指數,依然是是在往上走的。為什麼呢,因為退出去的都是競爭力弱的公司,都是失敗者,留著的都是強者。而股票指數可以說是一個國家先進生產力的合集,他們作為一個整體,是高於這個國家的生產力進步在進步的。所以這也是巴菲特推薦大家買指數基金的原因,因為買指數基金就能保證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但是大家也不要憑我一句話直接就開始瞎買指數基金了,因為指數分為很多種,投資高估值的指數依然有相當大的風險,比如1990年的日經指數。到現在也沒回去。
那麼這裡我從指數基金開始,先來給大家科普下,說下各種產品的區別分類吧。
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基金,基金,顧名思義就是把錢給基金公司,讓基金公司幫你去打理。錢是你的,投資什麼他說了算,怎麼投資他說了算。所以你看什麼股票基金,就是投資股票的,債券基金,就是投資債券的,混合基金,就是債券股票都投資的。那麼指數基金呢?就是投資指數的。那麼什麼是指數呢,比如我們上海交易所,一共兩千多隻股票,每天每個股票的漲跌都不一樣,那麼如何判斷今天這個市場是漲是跌,漲多少還是跌多少呢。於是就有個人想了個辦法,他賦予市面上的每個股票不同的權重(就是百分比)。我們假設這個市場裡面就2個股票,比如A股票佔比40%,B股票60%。今天A跌了10%,B漲了10%,那麼今天到底是漲是跌呢,就按照A的漲跌幅乘以他的佔比加上B的漲跌幅乘以他的佔比,這樣來進行計算。這就是指數。這就好比我們去菜市場買菜,菜的種類很多,今天到底菜價是漲是跌,平均漲多少跌多少,也是用這個辦法來衡量的。所以,不光有股票指數,我們能聽到各種指數,比如鋼鐵指數,比如煤炭價格指數,比如居民物價指數,其實都是這麼算的。把統計的各種東西,按照各自的(權重)百分比,相乘,統一加在一起。
我們知道什麼是指數了,那麼指數基金就是投資指數的基金。
我們可以看到上證指數的權重排名,佔比高的都是巨無霸公司。第一位的就是中石油,前十位有5個是中字頭股票,所以我們也經常聽說,要拉指數就拉中字頭股票就夠了,因為他在指數裡面的佔比高。那麼實際上指數投資能戰勝80%以上的基金經理。這個是歷史統計過的。就是說那些碩士博士畢業,並且在資本市場風雲多年的基金經理,可能還是大盤賺得多。
前段時間也有篇廣為流傳的文章,叫做定投恒生指數,給你千萬退休金,說的是從1964年開始一個普通打工者每年拿20%的收入定投恒生指數,到2014年累計投入才65萬,但是市值已經漲到1500多萬了。這篇文章出現,導致很多人對定投的興趣大增。但是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的指數都是適合定投的,而且定投的時間段上也值得思考選擇。定投實際上是一種最笨的方法,他根本不管指數估值的高低,國家的強弱,就說去定投。比如定投個泰國指數試試,泰國98年金融風暴到現在還是那幅樣子。
第一:要選擇政局穩定國家發展有前途,國力蒸蒸日上的指數進行定投。比如日本這種從90年代開始不斷衰弱的國家還是排除掉吧。
第二:在剩下的指數之間,估值會有差異,那麼就可以始終買低估的指數,為什麼要去買貴的指數呢,現在我們A股也能買恒生指數,恒生國企指數,上證指數,深圳指數,創業板指數,中小板指數,標普500指數,納指100指數,德國30指數,等這麼多指數了,隨著金融對外開發程度不斷加大,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普通散戶也能投資全球的指數的。那麼就算要定投,何不在裡面挑一個便宜的定投,等估值變高大漲了,再換下一個沒漲的呢。
第三:指數本身波動率相對股票來說是不大的嗎,所以才會有大盤跌5%,就千股跌停的情況出現,因為指數編製的時候,大盤股盈利好的股票他的佔比高,而盈利差波動高的股票佔比低。也就是說,10個小股票跌停都可能比不上工商銀行漲個1%。所以這也是前段時間,指數漲手裡股票不漲的原因。那麼既然波動小,而且指數是長期上漲的,為什麼我們不能加點槓桿,多買點指數呢,比如加個10%的負債率來買指數。這樣是安全可控的,吃的利差么。當然你加負債的時候,需要去計算指數的估值,和你的融資成本。如果本身太貴的話,就算了吧。
第四:既然我挑選了指數,但是這個指數的話是為了反應市場的真實變化的,有些股票雖然在指數裡面,但是他很貴,我能不能自己參考這個指數自己挑選股票呢?把那些特別貴的剔除出去,把估值低的加大佔比。
當然還有很多可以優化的方法,這裡因為篇幅限制,就不再展開了。
既然說了貨幣基金,那麼就說下基金,基金就是大家把錢給基金公司,讓基金公司給進行打理。那麼貨幣基金
存款就是把錢存銀行,銀行給大家一定的利息,然後被富人借去投資,用他們的槓桿剪刀差來收穫利潤。債券也是類似的,只不過是直接借給別人,存銀行是間接的。
餘額寶呢,就是貨幣基金。官方定義是主要投資於短期貨幣工具(一般期限在一年以內,平均期限120天),如國債、央行票據、商業票據、銀行定期存單、政府短期債券、企業債券(信用等級較高)、同業存款等短期有價證券。實際上大家理解貨幣基金就是基金公司幫大家把錢合在一起去問銀行要高利息,或者去做其他的各種低風險,流動性又高利息又高的借款的生意。自己散戶去存,那當然利息低了。抱團去存,就能給高的利息了。餘額寶或者說貨幣基金一般來說是沒有風險的,但是遇到08金融危機,銀行都倒閉了,當年美國歷史上最悠久的貨幣市場基金主要儲備基金就曾跌破1美元面值。大概就講這麼多吧,下次有機會的話再和大家說。
同學提問回答:馬上畢業,實習期3500,試用期3800,6個月轉正4000底薪,存款1萬,怎麼進行合理投資
剛畢業的人,需要的是好好積累自己的工作技能,工作經驗,理財反而是放在第二位的,因為這個時候,最快速提升你資本的,就是你自己的工作。巴菲特一年也就賺20%。你年收入一開始5萬的話,需要起碼積累起25萬資金,這時候,你的投資收入才和你的工作收入持平。當然,如果你有10萬,你的收益率在20%,那就相當於你年收入的40%了。這時候考慮理財就比較好。但是大部分人,並不具備年賺20%的能力,有早當操盤手去了,還上班?大部分人進行理財,選擇風險高的,那麼波動率就大,一下賺大發,一下虧死,選擇風險小的,那麼收益率就低。5%左右。所以在投資知識沒積累一定程度的時候,建議先以小風險的投資為主,比如餘額寶。主要精力需要放在努力工作上面,因為剛畢業3年是最容易或得升職加薪的,收入一年翻一倍都不是夢,而是非常可能實現的,只有當你升職速度放慢,這時候再把精力抽出來,學習理財知識,把靠工作收入(出賣自己勞動力收入),轉變為靠資本收入來。因為一個人的勞動力是有天花板的,而資本收益沒有或者說他的天花板很高。
投資房產到底怎麼樣?投資房產是一個非常大的話題。這裡僅給大家一些房產投資收益率影響細節因素 1——5:主要分類:住宅 公寓 商鋪(基本差異)1房價未來年均漲跌幅 (泡沫程度,名義經濟增速,高估消化速度)2提高槓桿:(公積金的利用,可貸款倍數,首付比例,貸款年數,還款方法,貸款利率,成人貸款年數,房屋評估價值,車位是否可按揭,信用記錄,婚前雙方1套房,是否二套房政策,認貸不認房)3交易費用:(營業稅,契稅,個稅 ,物業維修基金,中介費,物業費,其他雜費)4其他費用風險:產權年數(額外費用), 三證齊全,期房還是現房,過戶前被罰沒5其他潛在收益: 租金回報率(以租養貸)買房落戶,學區房,公積金的後續提取
日常錢主要花在健身房,旅遊,交友,還有報報英語班興趣班上面(但基本家人會報銷),請問該怎麼管理和投資這4500呢?
4500怎麼理財?目前股票100股起買,買最便宜的股票,也就一次也要幾百元。而這4500元怎麼理財才能讓你覺得賺的錢比較多?答案不是去理財,而是去買書,買各種書籍,比如聰明的投資者,比如投資最重要的事,比如漫步華爾街,這種書籍來給自己充電。4500元能做的最好最大的投資是投資自己,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提升自己在社會中的競爭力!而不是想著拿這筆錢去投資,因為4500元就算翻倍也才賺了4500,也就相當於現在牛逼點大學的畢業生剛畢業的工資。與其去理財,不如投資自己!
金融系在校生在本科知識學習完備的情況下如何選擇理財工具?
其實我不認為金融系的畢業生,知識就是完備的,因為他們雖然學了很多理論的知識,但是實際運用上面非常的少,理論與實際不能相結合。比如我認識的券商朋友就和我說過這麼一個案例,他們部門招了幾個碩士,某天碩士問他,那個股票軟體裡面的有個股票上面顯示XD是什麼意思。XD其實就是除息的意思,就是今天是除息日。這炒股票的人都知道。但是金融系畢業生居然不知道。不知道也就罷了,但是他也沒有自己去百度下,查詢下,其實這個網上都能查到,還去問老闆。
例子比較極端,但是從一個側面反應,學生缺乏的是實踐的機會。既然已經是學習完備了,那麼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去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工具。逆回購,非合格投資者可買的債券,可轉債,股票,期貨,這些都是可以去試的。我不知道這位同學學的是什麼專業,金融系很大的,如果以後要從事期貨相關,那麼建議去玩期貨,熟悉期貨的交易規則,交割規則。總之,這個時候,你應該選擇和你今後相關的東西去實驗去試水,去增加自己的實戰經驗,我估計學生也不會有太多的資本,那麼既然本金不多,何不為你今後的工作做好積累呢?
?藍色傷痛—孫子涵
推薦閱讀:
※她只是個媽媽,請你不要尖酸刻薄的說話
※「海外購」淘到「自家貨」!你被坑了嗎?
※恩施暗流 | 一座山城的人文思潮
※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江歌,不是所有的善良都被溫柔以待。
TAG:社會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