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關於鄒劍波在交大軟院的演講

謝邀 (聽說知乎流行這個,之前的問題關了只好改發文章)

軟院大四學生,top5,混跡媒設和用戶體驗行業協會(UXPA)一年,合作過的設計師目前散佈於網易、IBM、Autodesk、京東等公司。目前是准博士,專攻分散式資料庫系統。

由於我從不用知乎,希望討論交流的同學歡迎到軟體學院3402面基。

對於題主的問題,我打算從內容和演講水平兩個角度回答。

內容比較重要,先講這個

1. 演講者首先講到不同定位所導致的體驗關注重點不同,這是我之前沒考慮過的。比如微信和豌豆莢最初定位是工具,知乎定位是社區,關注重點就不一樣。我覺得這可能也是初學者容易忽略的問題,就是過於關注細節:比如整體風格(擬物、扁平、卡片等),色彩搭配(120度間色還是180度間色),交互體驗(按鈕位置、陰影大小、界面切換邏輯)。這些固然重要,但是對於一個比如微信公眾號後台來說,效率為王,這些細節並沒有這麼重要。一切還是從需求出發,用最少人力物力資源滿足需求。

2. 演講者接下來講到如何做到切身站在用戶角度改進產品,提到一千一百十原則,大意是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應該每月看一千條用戶反饋,一百篇業界相關博文,進行十次用戶深入訪談。我覺得這三條裡面最有意思的是用戶訪談,因為是要和人打交道。Ark的做法很有意思,他們會維護多個用戶微信群,定期發問(fu)卷(li)。不同微信群的特徵不同,比如有90後群、80後群等等。當初Ark做花椒直播的logo時,由於App針對的是90後,所以當他們發現新logo在90後群里反響很好,80後群里反響很差的時候,就知道抓住90後真正需求了。後來花椒在App Store社交類軟體中排名第一很久,第二是微信。關於切身了解用戶的方法,我想還有很多學問可以探索。

3. 需求有了以後,下一步是產品經理的重要職責,轉化需求。我覺得最有意思的例子是TCL多媒體公司副總裁Flemming Moeller在UXPA15上舉的一個例子。TCL在設計電視體驗的時候,有一個需求是用戶希望有更大的屏幕。他們做了一個有意思的實驗,志願者被安排觀看兩次電視,這兩次電視的尺寸相同,但是音質不同。有趣的是,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音質好的電視尺寸更大,於是TCL把更大尺寸的需求轉化為了提升音質。我想這也是演講者強調的:要仔細思考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4. 演講者講到一些他認為職場比較重要的技能:比如和上司、程序員互撕。和程序員互撕時產品經理完全是劣勢,這裡不多講。我的設計師好友在autodesk工作,最心煩的事情就是撕不過老闆,一部分原因是英語捉急233,不過我覺得宗旨還是,一個和諧不吵架的設計組一定不是個好設計組。

內容我就記得這些,歡迎大家補充。接下來我說說對演講者的個人印象:

1. 不得不指出,演講者使用的一些不雅辭彙不適合這樣的公眾演講。這一點遭到了軟院很多同學的批評,相信演講者看到後會積極改正。私下討論時用」傻x「描述一個產品的某個特性或功能很正常,思考和對比功能是產品經理的家常。

2. Google的設計失誤已經是教科書式的反面案例,我在媒設聽老師講過,這不是在黑。

3. VR女朋友是Sony PlayStation的產品,不是演講者惡趣味。

4. 任何技術的廣泛普及離不開人類最本初的慾望,互聯網也不例外。演講者雖然露骨,但是真實。

我注意到知乎有匿名的不和諧聲音,我認為這影響了交大軟院學生的形象。如果有異議,我在軟體學院3402隨時恭候正面溝通。

最後,感謝任銳老師和演講者鄒劍波今天帶給我的思考。
推薦閱讀:

蘋果的產品有那些「反人類」的設計?
產品命名
富途牛牛產品視覺組組長JimSoup:設計是我和其他人的媒介
<產品篇>做好互聯網產品的獎勵機制之顯性獎勵·一
簡單好用的產品,背後都藏著這個定律 #019

TAG:產品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