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眾不同的心理學
有一天,你突然想了解心理學,於是你走進一家書店,那裡的心理學書籍主要可以分為倆類:弗洛伊德和卡爾榮格等人的經典著作;勵志雞湯以及心理療法。
遺憾的是,無論你挑哪一類,你都沒有了解到真正的心理學。因為真正的心理學首先是一門科學,而上述倆類書籍卻不是。很多兜售心理療法的書籍,多採用個例見證;而弗洛伊德的理論,實際上也並不是一個科學的理論。
是的,了解科學的人,一看就知道這些書的問題在哪裡;而不了解科學是什麼,就不會形成這種判斷。
就像之前曾經引發熱烈討論的引力波民科郭先生,了解科學的系統方法,就更能看出問題何在了。
有人說,人類真正重要的知識,其實是有限的。
而在這有限的知識中,關於科學方法的知識無疑是精華的精華。因為只有經過科學檢驗的知識,才可靠。
但是,令人尷尬的是,我們從小被告知這樣那樣的知識,但是科學到底是什麼樣的,卻沒有人很清楚系統的講出來。
而這次要介紹的書,做到了這一點。
《與眾不同的心理學》,作者Keith E.Stanovich。整本書的內容,就是用心理學的內容,來介紹到底什麼是科學。
在我的閱讀範圍內,這本書應該算是比較通俗易懂的了。因為如果借用物理學或者化學來講清楚什麼是科學,一般人是根本看不懂的。比如有本書叫做《科學的歷程》,寫的是科學史,雖然寫的也不錯,但是,裡頭講的那些科學實驗我們根本很難搞懂他們到底在幹什麼。所以,了解科學史,不是一個了解科學的好途徑。
但是,講心理學就好懂多了。更何況,作者和譯者的文筆,還是可以的。
當然,作為一本通俗讀物,這本書還有很多有意思的案例和觀點。
比如,研究發現,排除一些影響學生的家庭環境和一般性智力因素之後,學生學業成績與學校類型(私立還是公立)之間不存在任何相關。
比如,武器效應:在個體環境中,武器的出現會增加個體的暴力行為。
又比如,約瑟夫·古德伯格為了研究糙皮病,竟然吞下了病人的糞便。
總之,這本書,值得一看。
最後,想講一件小事。以前做培訓老師的時候,跟一位同仁就一個問題辯論(忘了是什麼問題了)。不管怎麼反駁,他都堅持己見,最後我說:其實a只是b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很遺憾,他並不懂什麼是必要條件,什麼是充分條件。而這只是基本的邏輯學概念。
所以,他愣了一下,依然固執己見。
是的,有些東西,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比如說這個充分必要條件,短時間內我也不知道該怎麼給他解釋,能讓他接受。
科學也是一樣的。比如說反對國學,反對中醫,是因為這些知識沒有科學性。但是,你要跟那些中醫擁躉講清楚什麼是科學,我覺得,短時間內是講不清楚的。
有,你就懂,沒有,你就不懂。大概如此。這本書,讓你有。
推薦閱讀:
※男女用探探的心理相同嗎?我們為何對陌生人社交「厭惡」又喜愛?
※如何有效地做技術溝通?
※為什麼女人總會覺得沒有安全感?
※陳丹青說「友誼就是同性,異性之間不容易存在友誼」,如何看待?
※春節回家指南|如何找到和家人相處的方式?
TAG: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