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美女,如蟬蛻:我所認為的好詩的標準

文:行之

詩歌有沒有標準?當然是沒有某種官方標準的。讀書的時候考試有標準,六十分為及格,少一分都不行。上班的時候打卡有便准,八點半上班,晚一分鐘都算遲到。

但詩歌的標準怎麼定?什麼是好的詩歌,什麼是差的詩歌?這好比給美女定標準,大多數人認定的標準是長腿,細腰,翹臀,也有人的標準著重的是膚白,眼黑,唇紅,甚至更有人的標準提升到健康,大方,善良這些概念上。

但即便是標準再多樣,它們也是有共性的。有個保底的標準。能稱得上美女,起碼的標準是相貌端正,身材勻稱。相貌都不端正的,拿什麼美?腰圍和胸圍相等,自然很難美得起來。至於內在美,心靈美,那都是另外一碼事。

詩歌也一樣。先別說多有內涵,多有哲理,多有高度。一首好詩,首先得過硬指標。詩歌的保底標準是什麼?其實也是八個字:相貌端正,身材勻稱。

詩歌的相貌是指詞句,身材是指結構。詞句起碼要通順,沒硬傷。結構起碼要完整,不只是靠回車鍵來完成。在唐詩里,即便是三流的詩作,隨便翻出一首,都能達到這基本標準。但現代詩顯然被玩壞了,誰都敢寫,隨便翻幾首,很多連基本標準都達不到。

以前遇見過一些所謂的詩人。逢人就說,我平常特愛寫詩,動不動就找人探討詩歌。然後我去要幾首來看拜讀一下,很多基本就是幾句白話押個韻,按照這種寫法,光是我這個不太懂寫詩的人,一天都能寫出本詩集。

我便常常想,詩歌就真的沒有標準嗎?即便是沒有大眾的標準,我起碼也可以制定一套自己的審美標準吧。這就好比定義美女的標準,有人喜歡長相清秀的,有人喜歡長相甜美的,有人喜歡豐乳肥臀,但也有人偏偏就喜歡平胸的。

根本沒道理可講。不是說有九頭身,有水蛇腰的就一定是美女。也不是說,有文採的,有內涵的就一定是好詩。給詩定一個標準,即便定得不盡人意,也比完全沒有標準要好得多。

以前教科書上,以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為例,告訴我們好詩就是有三美,語言美,建築美,音樂美。這就像是拉出個模特來,告訴我們,美女有三美,腿長,腰細,臀翹。

貌似有道理,但也一直在誤導人們。模特身材是好,長得也不錯,但站在舞台上,表演的成分太多。偶爾看看還可以,盯著看,十分之後就會審美疲勞。三美的詩歌也是,有些人寫詩,朝著三美去寫。乍一看還不錯,再仔細一看,和台上模特一樣,表演的成分太多。秀辭藻,秀文采,秀典故。這種詩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告訴別人,作者是會寫詩的。

會寫詩,和會寫好詩,是兩碼事。台上的模特即便再妝容精緻,婀娜多姿,也比不來寒冬街頭,你心儀的姑娘,那個不經意的回眸一笑。表演得再好的詩,其實比不來動人心弦的一句話。

余光中翻譯薩松的詩《於是,過去,現在以及未來》,說「心有猛虎,細嗅薔薇」。我覺得最適合形容於詩歌。詩歌不是猛虎,它之所以動人,並不是靠雄辯,靠邏輯,靠觀點。這些都是其他的文體更能勝任的。

詩歌的字體容量最小,它靠的是四兩撥千斤的,靠的弱弱的感動,弱弱的靈性,靠的是細嗅薔薇般給人的體悟,像一根看不見的針,刺中人心最深的地方。扎出一滴血,一滴淚來。那麼它的力量比猛虎更具有殺傷力。

什麼是好詩?要給詩定一個好壞的標準,不妨先回到一個基礎的問題面前。什麼叫詩?

2011年的3月,春暖花開的日子,我和兩個朋友一起去安慶旅行,上海子的墓前憑弔。這是我第一次,除了對自己的親人,祖先以外,進行的憑弔儀式。說起來,是為了一個有些書面化的理由:詩。

我當然知道,到了現在這樣的時代,很少人會關注詩。我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去逛當地的書店,我也清楚的知道,這年頭即便名聲再響的詩人,詩集都不會賣得很好。這不是個讀詩氛圍很好的時代,無論你用什麼理由來解釋。

詩,是什麼?

我有時候會想這樣一個問題。很長時間沒有答案。後來有一天晚上,我試著把「詩」這個字拆開。拆開之後,左邊是一個「言」字,右邊是個「寺」字。言代表說話,表達,而寺可以理解為寺廟,凈土,沒有慾望的境地。那結合起來,詩就是人身在寺廟裡講的話。

那寺廟裡誰在講話?多是和尚和香客吧,他們會講什麼?當然是誦經和祈願。再一想,其實那些就是詩。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經文,也是詩句。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願有情人終成眷屬。」這是詩句,也是祈願。

一個人如果讓他去寺廟上說話,對著佛像,對著菩薩,對著青燈黃卷,在這樣與世無爭的環境中。他會說什麼?會說房子,車子,票子,女子?我想多半說的是願望,平安,健康,人生,憬悟,以及夢境。

這不正是詩么,從紅塵中來,濾除紅塵,發出心的聲音。這樣乾淨,靈動的詩句,即便毫不華麗,亦觸動人心。

在寺廟裡,即便是我奶奶,外婆。也能作詩了:

《祈願》

願我佛,菩薩

保佑我孫兒,外甥,子女

出門吉利,鬼神不侵

願我家人平安,健康

我在此叩頭,燒香

惦記佛與菩薩的大恩

求眾神保佑,消災解難

我的奶奶,外婆,懂詩嗎?半點都不懂。但她們在寺廟裡亦能出口成詩。即便這不是做工精細的詩,但依舊讓我觸動。

在我看來,好詩有三大要素,其一,有動人的細節。其二,有飽滿的感情。其三,有藝術性。如果三項必須拿掉一項,首先捨棄的是第三項。在前兩項足夠好的情況下,第三項偶爾可以缺席。但前兩項永遠都缺一不可。

無論是詩經,唐詩,還是現代詩,好詩永遠都有動人的細節。這細節有的明顯,有的隱藏,有的在話里,有的在話外,但一定是有細節的。沒有細節的詩,即便立意再高,做工再細,都缺風神。明眼人一看便知。

詩經里我最喜歡的一句是「式微式微胡不歸?」,其實意思很簡單,就是一個母親問兒子,天都黑了,你怎麼還回來?這句詩簡單如水,沒內涵,沒立意,也沒高度。但暗藏了個極好的細節,一種母親對兒子挂念的語氣。天都黑了,你怎麼還不會來?光一句,就能讓人想像出一個母親望著門外遙遙的夜色,對著空氣,自言自語的發問。僅僅是一個日常的細節,飽含了母親對兒子的愛憐。所以我覺得這句詩極好。

「蛩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這是鄭愁予的名詩,到處是細節。「不揭」是細節,「緊掩」是細節。「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是李白的名詩,其中「舉頭」是細節,「低頭」是細節。「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這是顧城的名詩,即便只有一句,其中「給」是細節,「用」也是細節。

「天上的白雲真白啊」這種句子,只有講敘,沒有細節。不算詩。

「大國泱泱,威震八方」這種句子,只有口號,沒有細節。更不算詩。

看古人的詩。李白的詩像是美妙的劍法,優雅,靈動。杜甫的詩像是高妙的刀法,樸厚,沉凝。高適的詩像是霸道的槍法,雄渾,野烈。李商隱的詩像是奇特的鞭法,飄逸,詭秘。白居易的詩像乾脆的棍法,簡易,有力。王維的詩像是高明的輕功,輕盈,空明。而李賀的詩則像偏門的暗器,精巧,奇譎。

他們的詩,不管什麼風格,什麼類型,細節,情感,藝術,三大要素,從不落下。而看待現代詩——其實所謂現代詩只是古詩多了很多不同的結構而已。面子看起來古今差異一眼便知,但里子里其實從始至終都是一樣的。

我總認為,寫詩要往回寫,往唐詩靠攏。因為唐詩有確切的標準。寫五言還是七言,寫律師還是絕句,韻律上,字數上,都是有標準的。有了標準,就能分出好壞來。就能把那些連韻都壓不準的句子擋在門外。而且字數有限,寫得出來就寫,寫不出來就放棄,有限的字數比的是無限的才氣。寫完之後,一個字就不能改。字字如金,盡得風流。

而現代詩,任何標準都沒有。把一句話斷開來,也可以像是首詩。於是便有了渾水摸魚,各種假冒的詩人。而且有各種的解構、解析,各種主義、手法,來鍍金,來自圓其說。就是「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的句子都能說出一大堆「揭露現實,暗藏諷刺」等忽悠外行人的說法。

烏青體,梨花體,寫句白話然後往藝術上靠,各種複雜的理解,解讀。你說它不好,還有人說那是因為你不懂。但其實詩歌哪有那麼複雜。好詩跟好看的姑娘一樣,即便你腿不長,腰不細,胸不大,但只要五官端正,身材勻稱,有一項優點發揮到極致,走哪都能迷死人。

這世上根本不存在好看的姑娘,大家都認出來的情況。那些寫得雲里霧裡,作者自以為是的好詩,就像是化妝化到走樣的姑娘,粉底厚得看不出膚色,眼影化得看不出眼皮,別人看不懂,也就不愛看了。別人說她不美,她還撅著嘴說你沒品位。

好詩確實是有一半是普通人讀不懂的。李商隱的《無題》,一千多年下來,都沒人敢說讀懂過。但大家都說這是好詩。讀詩未定就一定要懂。其實沒準寫詩的作者自己都不懂。有些詩,你讀它,本身過程就是一種享受,就是一種觸動,那麼有這種感受就足夠了。非要追問詩里在講什麼,永遠都問不清。

《春》

春水初生

春林初盛

春風十里,不如你

像馮唐這樣的詩,有細節,有感情,有藝術性。詩意濃郁,表達也極度明確。這樣的詩可以賞心悅目。但還有的詩,它寫得極為平淡,沒有明確情感指向。留下無限的解讀空間。譬如顧城的:

《小巷》

小巷

又彎又長

沒有門

沒有窗

我拿著舊鑰匙

敲著厚厚的牆

這首詩在講什麼?誰也說不清。它本身在營造一個情境,詩人自己在這個情境里,像是在表演一場啞劇。他不說話,只表演。他把他的感情投射到幾個動作,幾個細節里。用他主觀的視覺來承載情緒。這首詩里,顧城形容小巷,彎,長。這是他選擇的形容詞。

他刻意強調,沒有門,沒有窗。為什麼?他不直接告訴你。然後他說,他拿著舊鑰匙,敲厚厚的牆。為什麼鑰匙是舊的,牆還是強調是厚厚的?他也沒有告訴你。這一類的詩,像是中國傳統的寫意畫,寥寥幾筆,留白極大。但重在意蘊。至於留白處的空間,他留給讀者去填塞自己的思維。

這種到了一定層次的詩,絕不會想著去表演,去完成三美,去嘩眾取寵。它要的,是給讀者一盤殘棋,怎麼下,看的是讀者的本事。

海子的詩,其中有一首相對冷門的詩作,我從第一次讀就很喜歡:

《讓我把腳丫擱在黃昏中一位木匠的工具箱上》

我坐在中午,蒼白如同水中的鳥

蒼白如同一位戶內的木匠

在我釘成一支十字木頭的時刻

在我自己故鄉的門前

對面屋頂的鳥

有一隻蒼老而死

是誰說,寂靜的水中,我遇見了這支蒼老的鳥

就讓我歇腳在馬廄之中

如果不是因為時辰不好

我記得自己來自一個更美好的地方

讓我把腳丫擱在黃昏中一位木匠的工具箱上

或者讓我的腳丫在木匠家中長成一段白木

正當各自或者水中的鳥穿行於未婚妻的腹部

我被木匠鋸子鋸開

做成木匠兒子的搖籃,十字架

但我很明確表示根本讀不懂這首詩。儘管我可以去看別人的解析,解讀。但其實都沒用。別人只能提供啟示,但不能提供答案。這首詩我之所以喜歡,是因為它有極其冷靜的口吻,他像是在講述一個夢境,一種失落。

但他講的太過於冷靜,太過於淡定,所以你感覺不到那種過分的沉重。他所寫的蒼白的鳥,像是實物,又像是意向,投射著他的情緒,甚至等同於自己的化身。

這首詩語言沒有多美,建築美、音樂美其實都談不上。但它本身散發著一種神秘,幽冷的詩意氣質。你或許不懂,但這種氣質,看一眼,跟著這句子的節奏,就感覺到了。

讀詩是件極其主觀的事情。它感受重於分析。就好比你看一個姑娘,第一眼,你不可能完全知道她的身高,三圍,年齡,學歷,但你可以感覺,她有沒有吸引你的氣質。你幾乎一秒鐘就能分辨出來。

讀詩也是一樣。第一眼看著不順眼,怎麼分析,都很難順眼下去。大部分詩一分鐘就可以讀完。在這一分鐘里,其實你不是在揣測它的含義,思想,立意,你首先感受的是它的氣質。好比上好的文言文,古詩詞,沒有註解,你根本不知道它在講什麼,但它那種撲面而來的氣質,好與不好,在沒有懂之前就可以認定了。

我最討厭的詩有三種,第一種是明明可以四句寫完,結果寫了八句。第二種是動不動用「啊」來抒情。第三種是只顧表達,完全無視形式的。

第一種不夠精鍊,第二種太做作,第三種還不如直接寫日記。在我眼裡,最上乘的好詩,一定是擅於藏,冷靜,剋制的。藏,是詩奧義所在。

為什麼唐詩都只有幾十個字,但寫得氣象萬千。因為它們擅於藏。「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就一句話,就藏了整個時代的戰亂之苦。「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句就藏了整個世道的兵荒馬亂。

好詩擅於藏,只說一個細節,然後一個細節里藏了無限的事件。所以唐詩雖短,容量無限。

在我看來,好詩基本不用感嘆號。我凡是看見詩才四句,有三句就帶感嘆號的,一律不看。

因為我覺得好詩應該夠冷靜,即便是講敘再驚心動魄的一件事,它也要保持足夠的冷靜。如果要靠感嘆號來加重語氣,那證明語句本身缺乏力度。「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氣勢夠雄渾,但書寫的極為冷靜。李白甚至用了個「疑」,簡直冷靜得讓人佩服。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足夠大氣,但書寫依舊很冷靜,李白甚至淡淡的說「君不見」。這些情節,放在三流的現代詩里,就是「啊!瀑布飛流直下奔騰若馬!」、「啊!黃河之水從天而降,多麼氣勢雄渾!」境界的差距,判若雲泥。

真正的好詩擅於剋制。「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寫得很克制,寫到「來不來喝一杯?」就收筆了。但其實如果要寫,可以寫的內容還多了去,可以寫怎麼對面而坐,怎麼喝酒,怎麼吟詩,怎麼賞雪,怎麼送客。但作者都不寫,他寫完這一句,覺得風韻到了,即刻收筆。反而留下更濃的詩意。

「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寫得也足夠剋制,寫兩個老朋友見面喝酒,可以寫的內容也多了去,這麼些年有什麼變化,有什麼故事,何從何從,但作者也都沒寫。只寫了「一舉累十觴」,一切都在酒里,無需多說。

把一件事講清楚,並不難。把你一件事講得非常不清楚,就更容易。但要是講得清楚,又有玄機,就不容易了。古人畫水墨畫,畫山就一道橫,畫太陽就一個圈。始終講究的是意境,而不是寫實。

詩歌也是。意境永遠是詩歌的靈魂所在。至於杜甫詩中藏史,王維詩中藏佛,那是他們各自的功力和追求。但詩歌本身的靈性,並不會因為藏里歷史,藏了佛,就一定變得偉大起來。詩歌並不排除功能性和承載性。但說到這兩樣性質,顯然長篇的文章紀錄更具有優勢。

寫詩不是比字多,也不是比誰把一件事情寫得更詳細。詩不是小說,不負責前因後果。它只負責提供一條若隱若現的線索,讓讀者順著這條線索發現設置好的風景,故事。

這像是一個尋寶遊戲,你得給地圖,關鍵的信息,然後剩下的事是讀者的。但有的詩糟糕的地方就在於,讓讀者來尋寶,結果地圖畫得太差,結果誰也找不到他的寶藏。

總結來說,我認為好詩的標準。第一層,保底的標準:相貌端正,身材勻稱。第二層中等標準:有細節,有感情,有藝術性。第三層高等標準:藏,冷靜,剋制。

現代詩裡面很少能達到這些全部的標準。所以我現在並不是太喜歡讀現代詩。最有靈性和天賦的,海子,顧城。他們的詩讓人傾倒。有人說,海子之後無詩人,並不是沒有道理。

現在的詩,胡來的多,能算是精品的少。寫詩的人給自己太多的解釋,理由。太多人把自己的詩標榜為「普通人是看不懂的」,一邊要迎合,一邊又孤芳自賞。

但我總認為好詩是有生命力的。創作出了它,它就像是水,流去哪裡,是大江,大海,還是小溪,自然有它的命運,契機。詩人寫完了,就等於完成了一件偉大的事情,這首詩怎樣去浪跡天涯,怎樣去愛恨情仇,其實有了它自身的命運。

海子寫「起風了,太陽的音樂,天陽的馬」。這真是首極好極好的詩。雖然極短,但把風聽成太陽的音樂,把風看成太陽的馬,是多麼富有得天獨厚的詩意。

也有倉央嘉措的詩翻譯完後近乎古詩「曾因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簡單,但又讓人著迷,不是在說高大上的禪意,而是在講一種人心的矛盾,這矛盾,和每個人的距離,隨時可以貼近。

一首好詩就像是一棵樹上的一顆蟬蛻。金蟬脫殼後,留下一個蟬蛻。它靜靜地藏在樹林的某棵樹上。你去看它,它裡頭的蟬早已經飛走。夏天過去了,秋蟬歸隱。你再聽不見蟬鳴,但你仍舊可以透過這一顆蟬蛻,知道這蟬從前大小,模樣,從而知道逝去的夏天曾有千千萬萬隻蟬來過。它們鳴叫,見證了整個夏季。

好詩就是這樣,留下秋蟬的殼,讓你去追溯整個夏天。詩人把讀者帶到詩的世界,然後自己又抽身離開。至於讀者怎麼遊覽,怎麼回去,全憑他們自己去。

最後,我願意以一首我朋友的詩結尾。寫這首詩的,是我的一個好朋友。一位詩人。在我眼裡,詩人二字不是標籤,而是一枚勳章。不是所有寫詩的人都能拿到這枚勳章。

這是一首絕美的情詩。它符合我所說的三層標準。它不僅相貌端正,身材勻稱,還有細節,有感情,有藝術性。也有藏,有冷靜,有克制。我想,人們需要讀詩,是沒錯的。但前提是,讀的要是好詩。

《冬夜裡守候》

詩:吳旭

親愛的

我不願深夜中那盞燈火

是你黑色眼睛

親愛的

我不願小塘底沉默的碎月

是你洶湧的柔情

親愛的

零點擊碎了春花之夢

冬月見證了你漫長守候

我不願你在冬夜裡憔悴

我不願你在煙火里沉淪

親愛的

我默默在子夜穿梭

聆聽你的守候

願你淋漓的真情

是美麗安詳的夢

是嬌美甜睡的星

是溫熱 幸福的魂

親愛的

我不願意冬夜裡你憔悴

我不願意煙火中你沉淪

2015-11-5


推薦閱讀:

譯彼得拉克Canzoniere 61
愛的小詩
俠客行
你的表白和這首詩相比簡直弱爆了!!!

TAG:詩歌 | 詩歌賞析 | 詩歌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