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之間的差異從何時開始?
文|楊柳君
了解人類大腦的進化發展,了解腦神經科學,從實驗、從數據中得出結論,遠比拍腦袋式的憑感覺、憑經驗認知這個世界要靠譜很多。
一個人感官的發展,智力的啟蒙究竟是從何時開始的?
在媽媽肚子里的胎兒和剛剛出生的嬰兒,作為準人類和人類,他們有思想嗎?
剛出生的嬰兒是不是像小動物一樣,只知道吃喝拉睡?
我們心裡藏有這樣一些疑問。
科學家們也很想知道答案,很想知道人類這個奇妙的生物是如何生長的,為此科學家們陸續做出了大量實證研究。
我們來看一個實驗:
在20世紀80年代,在一項研究中,一些再過6周就要分娩的孕婦被要求每天大聲朗讀兩次一本名叫《戴帽子的貓》的書,這意味著,肚子里的寶寶平均每天要聽媽媽讀長達5個小時的故事。
待孩子降生後,研究人員給每個孩子一個特殊的奶嘴,奶嘴與一台機器相連,嬰兒嘬奶的力量和頻率可以被記錄下來,研究人員利用這些數據判斷嬰兒是否能辨識出某些事物。
嬰兒會聽到一些不同的錄音,在錄音里,他的母親要麼在朗讀《戴帽子的貓》,要麼在朗讀其他故事,要麼只是在說話;與此同時,研究人員實時監測嬰兒的嘬奶頻率。結果他們驚訝地發現,在娘胎里聽過媽媽朗讀《戴帽子的貓》的孩子在出生後能夠辨識出媽媽朗讀的錄音,而且也更喜歡聽,他們會以特定的方式嘬奶嘴,而其他故事或話語則沒有這種作用。
如此看來,嬰兒顯然記得自己在子宮裡都聽過些什麼。
這個實驗的結果令人不可思議,非常神奇。
實驗說明了在媽媽肚裡的胎兒就具備了聽覺,也具備了一定的記憶能力。
並未出生的胎兒由於其母親在臨近分娩時,被要求每天大聲朗讀5個小時的故事書(時間夠長),使得嬰兒在出生後能清晰地辨析出這個故事,併產生生理反應。
這個實驗充分說明從一個人的成長來看,教育在媽媽肚子里就開始了,有益的適度的胎兒教育是有必要的,也是有效的,會在嬰兒出生後影響其決策判斷與行為。
味覺、嗅覺等其他感官也是如此。
母親們在孕期後半段偏愛的食物往往也會成為孩子們日後的喜好。
以此來看,成年人的毛病,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原來居然可以追溯到媽媽肚子里。
顯然,很多事情都不是表象那麼簡單。
當我們成年後與他人發生人際摩擦時,除了就事論事與對方就當下的問題發表不同意見外,遇重大分歧時,還應試著去了解對方的成長環境,教育背景,因為這些因素會在潛意識裡使對方在應對同一件事時產生不同的判斷並採取相應行為。
再來看另一個有趣的研究。
在另一項有趣的研究中,實驗人員讓胎兒聽某部電視劇的片頭曲,結果孩子出生後一聽到這段樂曲就會停止哭鬧(其他樂曲則沒有這種效果)。
在孕期末段,胎兒能夠牢記在子宮裡聽到的聲音。當新生兒開始面對冷冰冰的陌生世界時,熟悉的聲音能夠安慰他們,讓他們平靜下來,並漸漸適應新世界的生活。
看來,學習這事兒真的是從媽媽肚子里就開始了。
我們都知道初生嬰兒非常難「招呼」,他們動不動就會發脾氣,無緣無故的哭鬧。要想令撫育在孩子出生的頭幾年相對輕鬆些的父母,看來有一個非常有用的妙招,便是在孕期末段反覆播放一首樂曲,使胎兒形成記憶,待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缺乏安全感時,能迅速地辨識出這首令他們心安的樂曲,在哭鬧出平靜下來。
人類的進化真是非常神奇。
壓力不僅對成年人來說比較難駕馭,即時是身在媽媽肚子里的胎兒,也能敏銳地覺察到壓力,壓力的狀態會對胎兒出生後的行為產生重大影響。
推薦閱讀:
※孩子早教學英語:英語繪本故事精選彙編
※如果没有刻意教学,刚出生的孩子可以自己学会说话吗?
※兒子所在的幼兒園讓報各種興趣班,不報就為難孩子,咋辦?
※為什麼快22歲了還喜歡看喜羊羊,而且還能提高食慾?
※蒙特梭利證書 AMI、AMS、CMS 等含金量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