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編輯總結:MITBBS 網友談中美教育區別

有朋友問哪裡能找到O編輯總結系列的文章,我從大概01年由一次討論後有O編輯總結系列的主意。 當時的思路就是很多優秀的討論很多時候結束後就被埋沒於塵埃,因此把眾人精華總結起來,結合自己的思路總結成文章,以使得其能保持更久。 由此動筆至今已有十餘載,文章多的自己都不知道有多少了。 :-) 而且也沒有固定平台,在朋友邀請下在知乎開一個號。把一些成型老文進行轉發。 個人才疏學淺,經歷有限,觀點難免偏頗。 勉強作為一家之言供大家拋磚引玉而已。 由於文章來源龐雜,除了特別和我直接討論的朋友我會以特此鳴謝方式註明外,不在額外註明來源,望原作者原諒。 之所以著名編輯總結也是非原創,由討論,資料等拼接而成。 百家爭鳴,一人總結而已。謝謝理解。

正文

最近有篇文章「哈佛教授丘成桐:說中國學生基礎好是自我麻醉」在網路上挺火的。順便帶出了一堆老調重彈的「哎呀,中國教育就是不注重素質,靠機械式考試出來的」,「美國教育就是人性化,培養人才」一類的評論。 問題是,這種理論真的站的住腳么?中美教育系統思路的基礎方向究竟有啥不同? MITBBS上的很多網友做出了自己的分析。這裡總結一下,也算對這個經常扯的問題的一個個人看法。

丘教授的指責是否正確?

我個人答案是看那個分組。 丘教授人在哈佛,遇到的是美國乃至世界的一流學生集合。可以說是各國最尖端千分之一乃至萬分之一的優秀人才集合。 從這個層面的取樣來看。 中國學生不佔優勢是很正常的事。畢竟說到底,大家都是人類,再變異聰明人的層面也不會差太多。這裡還要考慮到很多時候最關鍵的差距是語言。畢竟任何中國學生要花額外時間去學英語,最後學術交流也只能用這個,這負擔大的不是一點半點。尤其都是聰明人情況下,負擔差一點後續影響就很大。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國際學術交流標準語言是中文,那外國學生估計都會被爆成渣了。更不要說什麼獲獎。。。

不過除了語言,有一個東西的確在美國頂尖學生和中國學生之間很明顯。而這個的影響甚至可能超過語言。就是求知慾(學術熱情)這個直接影響到一個人對自己做的事業的激情。從而發動人真正的潛力。 由於中國傳承自蘇系的系統化教育和資源的社會分配方式,很少有人學某專業是因為自己的興趣,更多是學校分配和父母的眼光。 這造成了很多人其實是趕鴨子上架的學而優則繼續學,雖然不一定喜歡某學科,但就是自己的完美主義逼著自己去做好,或者為了賺錢的目的而學好而已。 這種情況導致很多人可以把學術系統繼承的很好,但是缺乏突破能力,你怎麼讓一個實際上對某學科不感興趣的人在這個學科有更深層次的思考乃至創新突破? 畢竟「學好」是可以有評判標準的,突破則沒有。這造成了很多所謂「頂尖好學生」就是當和尚撞鐘而已。相比之下,老美搞科學的,基本上是自己的選擇,尤其做終身教授的那群鳥人,做啥都是絕對出自自己的愛好,發自內心的激情真的中國學生沒法比。如果不理解學術激情是咋回事的,可以舉個簡單例子:想想我們當年十幾歲的時候,做學校作業,幾道題就犯困了;打遊戲,通宵達旦都精神抖擻。 ^^ 這就是激情的差距。 有了這個不同,自然在突破點上就拉開了距離。 從這點來說,丘教授說的中國學生基礎好是自我麻醉並沒錯。在今天學術界,中國人仍然多苦才或者全才,美國人則多鬼才,這裡不是說苦才不優秀不能成功,但是鬼才往往成就更大更邪乎。

但從一個更廣的角度來說,中國學生基礎好又是毋庸置疑的。 中國教育系統,尤其是基礎教育系統是世界上最大和相對較為完善的通識教育系統。其目的是培養大眾基礎的系統性知識體系。 雖然這樣對某些方向有特長同時另外方向有嚴重不足的天才/鬼才有嚴重抑制作用。 (畢竟比學霸的話,中國的學霸被迫重複搞解題技巧應付考試在一定程度上是浪費時間和腦力,美國的學霸跳過這一步直接上高等數學理論所以很沾便宜。)但是能保證對工業社會的一個基礎性的人員素質保證。 相比之下,美國教育的宗旨是就是讓天才更突出,讓差生更輕鬆。美國高中的底線要求之低讓中國來的同學經常咋舌。 但是上不封頂,鼓勵探索的系統又讓天才突出的非常輕鬆(如AP,高中拿大學課程等)這兩種思路的不同導致了學生產出的區別:美國學生水平的分布很寬。好的特別好,但很大一部分巨爛。(即SABCDDDDD)而中國學生水平分布相對窄一些,特別好的不好比,但是巨爛的明顯少。(即AABBBBCCD)這樣一比就不難理解幾個狀況:

中國乃至華裔的孩子各種競賽拿獎多。 但是現階段突破性的領軍人物較少

只要不是太差地區來的,一般中國孩子來美國後只需要補語言,學術基本不需要額外走太多(我自己為例,國內只上過高一,這邊額外學學微積分後就可以去考GRE了。。。研究生考試。。。)

很多某單向飈的很快的美國學生很多時候會出現知識結構跟不上回頭補課情況,例如學物理的回頭要補數學

美國公立大學研究生院和本科水平可以差距很大。比如UIUC就是個典型例子,研院有很多個專業在全美甚至全世界名列前茅,但本科排名只有三四十。普渡也是類似。 這是由於生源問題(研究院的門檻是全國招生,而本科需要就近)說到這裡,估計在公立大學做理工科RA的同學會深有感觸,尤其是遇到不會列/解方程的學生。。。要知道這些學生還是工科的學生,不是文科的。還能上好的公立大學。。。更奇葩的是,由於生源不行,很多課程instructor也會有意迴避需要數學的地方以免讓自己難堪。

由於缺乏一個兜底通識教育系統(美國不同地區教育水平也差距很大,但地方保護主義造成連個common core 都還在爭吵不休)美國均值數學能力被拉的喪心病狂。。已經嚴重影響了生產生活。。。很多朋友都遇到過類似rayyuri (吃飯睡覺打豆豆)遇到的事情:買東西,5瓶fruit jelly和1瓶蜂蜜,包裝很像,售貨員先是按6瓶jelly算了錢,拿我的卡刷了,然後發現有一瓶不一樣(蜂蜜貴幾毛錢),就不知道怎麼算了,說了句Im really bad at math,然後去給她老公打電話問怎麼算了…… 而我朋友也遇到過一個店打95折,然後收銀員直接輸入了95% off 100多美元的東西只算了5美元。。。類似這種事在中國不可能發生。文盲老太太都會算這個。。。就憑這個奧巴馬想把製造業拉回美國就難。。。

所以說,如果不比top10%的學霸, 不比80%以下的學渣,中國在top 10% -top 80%這層次的學生是完勝美國學生的。從這點看,說中國學生基礎教育水平好不是虛的。

不過這裡也要吐槽一下丘教授,實際上他評論的前提是有嚴重問題的,在他嘴中,美國是「好的學校」怎樣怎樣,到了中國就說並非「所有學校」都能如此。有這麼比的嗎?大數學家做到基本公平比較是很難的事情嗎?

事實上,美國現在的教育系統是一個非常精英化的系統。 甚至可以說美國的統治階層故意以極不負責任的普及教育愚化一般家庭的孩子,以金錢為壁壘保證只有他們的孩子可以從小接受精英教育,從而世世代代世襲統治下去罷了。 否則以美國的資源培養一個大的高質量知識群體真的很難么? 中國每年投入比美國少多少?都能保持一個基礎水平。

而在這個系統下,美國小「精英」從小擁有的教育資源是中國出身普通家庭高考狀元們根本無法相比的。然後你把他們拿出來,也不正面比硬實力,卻來比用英語進行討論,有這麼無恥的精神外F嗎?沒錯,中國的孩子們有各種各樣的缺點,但是也要看到他們的條件和起點。以他們受到過的有限的和片面的訓練所得到的成就,我們必須承認他們真的很優秀,也很不容易。如果有類似美國精英資源,他們必然成就更大。

說到這裡想起來朋友說過的一個事情,有ABC孩子看不起自己老爹,說來自中國的爸爸連車都不會修。拜託,你中國爸爸二十多歲來美國之前可能連方向盤都沒摸過,那些美國老爹卻是從小和車打交道。有這麼比的么?過去幾百年里中國有沒有在經濟/教育基礎和西方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過?而隨著中國經濟這10年上去了。現在高質量論文也瞬間提升到世界第二了。這說明什麼?

從歷史來看,當然整體國家前進的動力是靠社會裡優秀的人的創造,而不是做簡單勞動的中值人員。問題是,我們現階段恰好處於一個科學沒有根本性突破,卻需要大規模完善技術和大批量生產的時代。 所以中國的人口幫了中國的忙:1%的天才美國人只有300多萬人,而中國top1%的次等天才(人才)就有1千多萬。用數量還擊質量。 也是沒有問題的。。。。

教育問題很多時候是社會問題,而社會體系往往是很複雜的,不是那麼簡單的黑與白。正如文章開頭說的,來哈佛的是中國最好的學生嗎? 英語不行數學牛的來的了哈佛嗎? 語言及後面承載的文化是不少中國學生的巨大障礙, 這些有時對學生的表達和理解力是巨大的阻礙,丘老師明白嗎? 不要說那些以西方人名字命名的獎項往往是西方人評的, 對華人有沒有偏見還很難說?在人家掌握了話語權的領域(無論在政治還是在科學領域)說華人不行而避而不談華人遇到的問題,某種意義上丘教授具有不少中國學者的普遍毛病: 從根里缺乏自信和無故的自恨。 這才是需要大家討論和正視的問題吧。

統計1936-2014年間,所有美國籍或在美國工作的的菲爾茲獎得主。

看看他們初等教育是在哪。(手動統計,難免錯漏)

Fields Medal

Lars Ahlors,芬蘭

Jesse Douglas, 本土

Atle Selberg, 挪威

John Milnor,本土

Paul Cohen,本土

John Thompson, 本土

Sergei Novikov,蘇聯

Enrico Bombieri,義大利

David Mumford, 本土

Pierre Deligne, 比利時

Charles Fefferman, 本土

Daniel Quillen,本土

Grigory Margulis, 蘇聯

Alain Connes,法國

William Thurston,本土

丘成桐,中國香港

Simon Donalson, 英國

Gerd Falting, 德國

Micheal Freedman,本土

Vladimir Drinfield,蘇聯

Vaughan Jones, 紐西蘭

Edward Witten,本土

Efim Zelmanov, 蘇聯

Richard Borcherds, 英國

Maxim Kontsevich,俄羅斯

Curtis McMullen,本土

Vladimir Voevodsky,俄羅斯

Andrei Okounkov, 俄羅斯

陶哲軒,澳大利亞

Elon Lindenstrauss,以色列

吳寶珠,越南

Manjul Bhargava,印度

Maryam Mirzakhani,伊朗

22/33不在美國接受初等教育。

而且趨勢越來越不樂觀,最近20年(94-)只有1/11的得獎者出自美國的初等教育
推薦閱讀:

TAG:中國教育 | 美國教育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