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本書才明白,我們都是不會讀書的一代。

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

我相信,很多人都和我有一樣的困惑,專業知識也好,自己課外看的書籍也好,明明也細心認真看了,可是怎麼感覺在生活中用不上?又覺得,我們生活太忙碌了,有些書看了也不懂,看了也沒用,所以有人漸漸就不愛看書了,就放棄看書了。

大抵問題出在忙碌的生活里,沒有安排好時間靜下心去讀懂一本書,以及沒有真正讀懂一本書,只是停留在表面閱讀。

我也是這樣,直到遇到秋葉老師的《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

這本書以現代人因忙碌而沒時間讀書,對書本知識無法運用到生活中為痛點,提出碎片化時間閱讀以及書籍選擇、讀書方法、構建思考模型、做讀書筆記等,以此來解決存在的現有問題。

這本書解決了我以下幾點的困惑:

1.沒時間讀書享受生活?——碎片化時間運用

隨著到來的快節奏生活,我們每天都疲於奔波,發現一天天時間過的飛快,做不完事的事依舊做不完,更別說享受生活與讀書。

事實上不是這樣。時間公平的給每個人24小時,為什麼牛人們可以做這麼多事?

那是因為碎片化時間的利用。

何謂碎片化時間?

就是一小塊的時間,它不是連續的,完整的。而且每段時間都不長。

生活中存在哪些這樣的時間?比如候車時,在公交車上時,教室下課時間等等,都屬於碎片化時間。

我們可以用碎片化時間做什麼?

比如你在候車時,假設時間五分鐘,這三分鐘,你可以思考下接下來的規劃,可以給朋友回復消息,可以閱讀一篇1000+字數的文章,甚至打一通電話解決一件要緊的事。

而類似這樣的都是碎片化時間的利用。你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情況,利用不同場合的碎片化時間來做不同的事情。

事實上,我們一天可以利用的碎片話時間很多。而利用好這些時間,就可以大大節約大塊時間,也提高對時間的利用率。你可以利用的碎片化時間越多,你利用的程度越高,你一天能做的事情也越多。

秋葉老師建議我們把可以利用的碎片化時間段以及用途記錄下來,以此形成習慣,從而形成一種慣性反應,如下圖所示。

碎片化時間利用

大家可依據自身情況,填入表格,養成利用碎片化時間的習慣,提高時間利用率哦。

書籍選擇

2.不知道看什麼書

秋葉老師認為看書應該合理搭配這四類:工具書:詞典類的參考書;專業書:自己專業方向的書籍;視野書:用多維度觀察思考現象的書;潮流書:新出版的書籍。

同時,不同成長階段選書也是有側重:小學時工具書,大學時專業書,有了工作經驗視野書,任何時候都看點潮流書,保持與社會同步。

但現實中的我們,大都只看單方面的書,而潮流書看的頗多,專業書視野書工具書常常被忽視。

也可能是因為,有些書太過枯燥,我們看不下去。

當遇到你看不懂想放棄又想硬著頭皮看下去的書籍怎麼辦?

不如先放下吧,緩一緩,或許因為你和這本書的緣分還沒到,你還不能體會作者的心境,不能站在作者角度去看書。

比如我之前看百年孤獨,我看的吃力與勉強,於是我就先放下了。

需要記住的是,不要勉強你自己去硬啃一本書,這反而會增加你對這類書籍的恐懼與厭惡。

方法介紹

3.讀書方法

書中介紹了10種讀書方法,主題閱讀也在其中。但主題閱讀應該很多人都看到過,就不重複介紹。這裡我更想介紹的是框讀法。

框讀法的思路可以有以下兩種:

第一類:

1.介紹作者(社會地位、人生重要經歷、此書寫作時間、寫作目的)。

2.分享精彩片段:直接分享精彩片段,講述自己共同經驗;分析作者時代背景弊病,作者個人經歷,總結此事結果,以及造成結果的關鍵要素,思考的方式手段。

3.總結書本價值(本書適合的人群、所涉及領域深度)

第二類:

1.書本想要解決的問題

2.作者看到目前社會存在的狀況

3.作者認為此問題存在的原因

4.作者提出的解決辦法(需結合自我觀點,分析可行與不可行)

5.對你生活中的借鑒作用(生活中遇到類似情況,你的解決辦法)

個人認為,框讀法適用的書籍很多,難易的書都可運用,感覺和以前語文上分析古詩的思路相似,同時也可以將這種閱讀的思路變成寫文章的思路。

建立思考模型

4.構建思考模型-書本知識的運用

是否真正讀懂一本書,在於你對書本知識的思考,以及是否能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針對這個方面,秋葉老師給出了如下示範:

1.知識介紹:對某部分知識進行簡要介紹

2.拓展思考:運用知識分析生活的某種現象

3.拆書建議:結合自我實際情況,發現問題,並進行進一步思考

以SWOT模型為例(我做簡單介紹):

1.知識介紹:S代表優勢,W代表劣勢,0代表機會,T代表威脅。該模型現被廣泛運用於企業日常運營分析、戰略制定、競爭對手法分析等。

2.拓展思考:以該模型分析亞馬遜、噹噹、京東現有優劣勢,存在的機會與威脅,並對4個要素進行計分,從而得出目前三個平台發展戰略判斷。

3.拆書建議:可運用於對自己的職業規劃、跳槽選擇等分析,從而做出更好的決策。

大抵是這樣的思路,用知識分析某個具體問題,從而對知識進行再咀嚼,再思考。

思維構建不僅加深我們對知識的印象,也有助於對知識的吸收內化,從而讓書本知識真正成為我們的東西。

讀書筆記

5.讀書筆記

是否真正將書本讀懂,將知識理解,最好的辦法就是做讀書筆記,分享你的理解與看法。

很多人都沒有讀完書做筆記的習慣,認為有的東西已經在腦子裡了。

但其實,讀完後做筆記是又一個梳理消化的過程。

那又如何做好讀書筆記?

首先,你要先通過作者簡介、摘要、目錄以及作者經歷、背景等了解書本框架,這有助於你初步建立對書籍內容的認知。

第二,將書本速讀,建立整體內容框架。

第三,記錄啟發性、精彩單元。你可以做旁批、頁碼標註、寫感悟發微博、做摘錄、繪製邏輯框圖。

最後,內化分享。你可以摘錄精華寫點評,個人認為比較情感類勵志類書籍;你可以寫書評,訴說你對這本書的看法,好在哪裡,不好在哪裡,什麼值得借鑒;你可以寫讀書心得,做讀書筆記PPT,將自己的體會感悟用文字進行描述,用PPT將書本最重要的環節以圖文方式表達,PPT的難度會比較大些,可以挑戰試試;你可以模仿作者思維寫文章,模仿作者的思路,對你的寫作是有極大的好處;你也可以與朋友談論,討論對書中知識點的疑惑,對其運用的理解等。

最後附上思維導圖,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歡迎大家與我一同交流如何讀懂一本書,交流讀書方法,交流分享經驗。
推薦閱讀:

月亮與六便士: 愛情、幸福與自由之途
巧用結構化思維,讓你的職場溝通更為高效
對一個人來說,美食的意義
《把時間當作朋友》讀書筆記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

TAG:閱讀分享 | 讀書方法 | 讀書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