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與進步的正確姿勢:刻意練習
我們常常喜歡談論「不斷努力」或「堅持學習」,但我們很少談「為何學習」或「如何學習」;
我們常常看到災難過後遍布媒體的「感動中國」或「鼓勵加油」,但我們很少談「災害為何發生」或「如何有效應對災害」。
大多數的偽雞湯或廉價成功故事都會渲染一個「堅持下去然後獲得成功」的感人故事,賺點淚水,打點雞血,然後你好像獲得了一種精神上的激勵,準備努力下去,可是你知道怎樣努力么?
所以嘛,你喝了那麼多廉價的雞湯,慢慢麻木了,又開始追逐看似醒腦的負能量系列,比如:
- 努力了這麼多年,但凡是有點天賦的,也該有點成功的跡象了;
- 許多人的努力只是為了欺騙自己和做給別人看而已,他們只是看起來很努力;
- 有時候你不努力一下,都不知道什麼是絕望。......
所以又感慨道,聽過很多的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可是,「聽」道理真的是沒用的啊,因為缺少了正確的方法和持續的行動!
今天就給大家普及一個努力與進步的正確方式:
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
一、什麼是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這個概念是心理學家K. Anders Ericsson提出的,他於2006年與人合作出版了《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Expertise and Expert Performance》,這是「怎樣練成專家」研究的一本里程碑式的學術著作,直接引領了後來一系列暢銷書的出現,包括Malcolm Gladwell的《異類》(著名的1萬小時法則)
「刻意練習」是怎樣的過程:
這套練習方法的核心假設是,專家級水平是逐漸練出來的,而有效進步的關鍵在於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務讓受訓者按順序完成。這些小任務必須是受訓者正好不會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學習掌握的。完成這種練習要求受訓者思想高度集中,這就與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帶娛樂色彩的練習完全不同。
二、如何進行刻意練習
既然刻意練習才是努力與進步的正確方式,那麼應該如何進行正確的「刻意練習「呢,在查閱相關資料後,我總結了一下:
(一)找到自己的「學習區」
同心圈理論,by Noel Tichy
- 每個人的學習區都是不一樣的;
- 你必須通過試錯才能找到自己的學習區。
每個人的已有知識和技能都不一樣,所以學習區是不一樣的,現在你可以仔細回憶自己的學習過程中哪些時候進步最大,感受一下自己在什麼時候處在「學習區」的範圍內。
如果你需要參加一項考試的話,那些讓你通過答案解釋或仔細思考能夠順利解決的「錯題」就是你的學習區認知,所以解決「錯題」才是你取得有效進步的途徑。
如果你在學習一項語言的話,一篇生詞讓你感到閱讀困難但又不至於影響主旨理解的文章,一段讓你費勁聽好幾遍才掌握的聽力,一段需要你反覆練習發音的句子……這才是你的學習區。
記住,那些讓你踮著腳尖才能夠得著的知識才是你取得有效進步的關鍵,而你需要在自己的學習過程中反覆尋找、反覆試錯才能逐漸提高自己的學習區判斷能力。
還要記住,隨著你不斷的練習,學習區是動態變化的,一旦已經學會了那項技能,就不應該繼續戀戰,而是轉入下一個學習區。
另一方面,在你學習一項技能的時候,一個好的老師或者教練,能更快地帶領你進入學習區,而從旁觀者的角度也更能發現我們最需要改進的地方。特別是在學習運動、語言或音樂這類便於觀察的技能方面。所以,你進健身房鍛煉的時候最好請一個專業教練指導一下動作要領,你學習外語的時候最好有老師能指導你的發音。
(二)在學習區迭代練習
既然是在學習區練習,那練習的過程肯定不會是讓你感到快樂的,你需要持續地「脫離舒適感」,這才是取得進步的關鍵,所以取得進步的精髓是持續重複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
這意味著:
- 你知道怎麼去練習;
- 你還沒獲得認知上的「條件反射"。
你知道怎麼去訓練很重要,其實這也是衡量你是處在「學習區」還是「恐慌區」的關鍵,恐慌區的你根本不知道從何著手,學習區的你有一套方法或經驗去指導你練習,這套方法或經驗可能是你處理過類似的事情,或者是老師/教練教給你的。
舉個例子,為什麼說「邏輯能力」是很重要的,因為你在任何一個學習領域都需要用到邏輯思考能力,我們在學習數學的時候常常在做的證明題就是「根據已知條件逐步推導出結論」,當你靈活掌握了這一種「演繹推理」的能力以後,你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會遇到類似的題目,你知道本質是一樣的,自己沒熟悉的僅僅是「那些物理公式沒有在需要使用的時候及時準確從腦袋裡蹦出來」,大腦還沒形成條件反射式的記憶,而要達到這個效果需要反覆做類似的習題。
再拿運動來說,比如羽毛球,如果你開始學習時有教練指導,你就能找到擊球或揮拍的動作要領,你在腦子裡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去發力,你沒熟悉的僅是「肌肉還不能準確及時作出自己想要的那個動作」,這個時候你處在學習區,你只需要針對做不好的動作反覆練習直到形成肌肉記憶。
語言發音學習、演講表達訓練都是跟運動類似的,形成口腔肌肉記憶。
而成為專家或高手不過就是一直在進行這麼一項活動:
進入學習區→根據一套規則反覆訓練→學習區形成條件反射,變成舒適區→進入下一個學習區
這樣,隨著他的舒適區和學習區範圍不斷擴大,他就可以在舒適區輕鬆碾壓對手並讓對手覺得他非常厲害,然後在學習區獲得更多技能讓別人覺得他人生簡直開掛了。
三、刻意練習的要點
當你開始進入學習區學習以後,就可以思考下一步了,那就是:
怎樣快速將學習區變成舒適區(如何高效擺脫學習區)
這聽著有點矛盾,但是上面已經強調過了,學習區是動態的,所以你的學習過程是「迭代」的,如果你笨到一直讓自己在同一個學習區里掙扎,那你沒法取得任何進步。
(一)高度集中精神(心流模式)
刻意練習要求學習者集中精神在反覆練習的內容上面,以快速熟練掌握。所以要培養自己在刻意練習過程中快速進入心流模式,心流是你全身心投入一件事上忘我的狀態,專註的時候學習效率最高,當你集中精神的時候,你的大腦神經或肌肉能夠快速適應新的知識,並逐漸幫你擺脫「不舒適感」。
關於如何獲得「心流」,其實又是大有學問的一個方面,等我有一定實踐經驗了再跟大家分享一下,想說的是,學習更多「技能」以後你會發現這些技能之間都產生了聯繫,在你的大腦里灰質由點連成一片,這個時候,你的學習複利效應就很明顯了,你的人生就像開掛一樣吧。
需要注意的是,人是沒有辦法持續集中精神的,所以你還要學會勞逸結合,這可以給大家推薦「番茄工作法」。
刻意練習沒有「寓教於樂」這個概念。曾經有個著名小提琴家說過,如果你是練習手指,你可以練一整天;可是如果你是練習腦子,你每天能練兩個小時就不錯了。高手的練習每次最多1到1.5小時,每天最多4到5小時。
(二) 獲得有效的反饋
自我反饋常常產生偏差,所以你需要獲得一定的外部反饋進行自我糾錯。
在某種程度上,刻意練習是以錯誤為中心的練習。練習者必須建立起對錯誤的極度敏感,一旦發現自己錯了會感到非常不舒服,一直練習到改正為止。
所以,如果你是健身或學習語言,最好一開始是有老師指導的,第一他可以幫你快速進入學習區,第二可以給你提供學習效果的反饋,比如在運動動作上是否出現了偏差,怎樣改進才能進步更快。所謂名師出高徒是沒毛病的。
不過這種反饋是怎樣的呢,可以看看這段例子體會一下:
從訓練的角度,一個真正好教練是什麼樣的?John Wooden 是美國最具傳奇色彩的大學籃球教練,他曾經率領 UCLA 隊在12年內10次獲得 NCAA 冠軍。為了獲得 Wooden 的執教秘訣,兩位心理學家曾經全程觀察他的訓練課,甚至記錄下了他給球員的每一條指令。結果統計表明,在記錄的2326條指令之中, 6.9%是表揚,6.6%是表示不滿,而有75% 是純粹的信息,也就是做什麼動作和怎麼做。他最常見的辦法是三段論:演示一遍正確動作,表現一遍錯誤動作,再演示一遍正確動作。
要注意的是,正確反饋方式不是表演或者批評,而是在練習細節上的不斷糾錯。
比如我們在簡書上寫作,雖然閱讀量及讀者評論或讓我們得到鼓勵,但這種評論多是感覺上的「好」或者「不好」,大多數泛泛而談的表揚或批評作為「反饋」並不是讓你取得寫作上進步的最好反饋方式。所以,不要因為某一篇文章受到表揚多了就陷入舒適區,不斷重複一個寫作模式,更重要的是不斷逼迫自己進入寫作的「學習區」,不斷學習更高效的寫作策略、更清晰有力的語言表達以及更自然順暢的情感表達。
所以,有效反饋的目的是為了正確找出問題,然後通過不斷解決問題獲得實質進步。
總結一下:
1.學習最有效的方式是:刻意訓練;
2.刻意訓練的步驟是:找到自己的學習區→在學習區迭代訓練3.在學習區迭代訓練的策略是:精神高度集中;獲得有效反饋以上。
推薦閱讀:
※為了那點面子,幸福都不要了?
※為什麼王寶強堂弟王永飛會和馬蓉通姦?
※自媒體人該如何去追熱點?
※如何看待湄公河行動?
※男女用探探的心理相同嗎?我們為何對陌生人社交「厭惡」又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