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養育孩子過程中的失與悟
常常作為心理學的專家,與家長們分享教育的話題。我自己孩子的成長情況當然是經常被問及。反省自己養育孩子的過程,發現也有許多失誤之處,如果再次養育孩子,我一定會有不同的做法。
當孩子出生時,我立志要做天底下最棒的母親。我不希望因為我的無知而給他造成傷害,我希望他有一個與我截然不同的生命經歷,希望他能夠健康、快樂、幸福地生活,我也不希望他背負我未竟的理想。我自己的理想由自己來完成和實現,讓他完全地自由,只做他自己,我甚至不希望我老了以後成為他的負擔,我要努力鍛煉身體以保持健康,不需要他來照料。
憑著這些信念,我開始學習兒童心理學,並放棄了高校教師的工作,走上了心理學的學習與自我成長之路。
當我正式成為心理學研究生的時候,兒子剛滿三周歲。此時,育兒的最重要時期已經過了。
最初的養育過程我幸運地做得比較好。比如,我能對孩子能夠敏感地捕捉到孩子發出的信號,能夠讀懂嬰兒獨特的語言,隨時作出恰當的反應,孩子的需要能夠得到恰當地滿足,母子之間有良好的情感交流,這些都會給孩子奠定安全感和自信心。這是一種本能的感應,若母親的童年有過特別的創傷,破壞了這種能力,則無法做到這些。
孩子漸漸長大,我努力似乎得到了回報,兒子成長得很好。
上幼兒園第一天,自己哭聲剛停,就安慰新來的小朋友:不要哭,不要哭,等下媽媽會來接的。自己的新自行車還沒玩夠,別的小朋友想要騎,他借給對方的時候還不忘叮囑一句:小心一點,慢慢騎,不要摔倒!這種對他人的共情能力和友愛使他一直有著良好的人際關係。
有一天,兒子幼兒園裡的「媽媽」章老師就對我說了:軒將來學習成績肯定會好。
「為什麼?」我問。
「你看著好了。」章老師調皮地賣關子。
「我也這麼認為,不過,我還是想聽聽你的見解。」我緊追不放。
「他玩起來的時候很放得開,靜下來時注意力非常集中。」章老師回答。
上小學後,第一次家長會上,老師表楊的每個項目都提到兒子的名字,比如,東西放整齊,作業工整,上課認真,成績好,與同學友好。我還聽到了迄今為止,此生最愛聽的一句表楊:謝謝你養了這麼好的一個孩子。他的學習成績輕鬆穩居班級前三,二年級時的一次春遊作文,寫得比我當時在讀初二的侄子還好,文字表達流暢,描寫了春遊的景色,心情和活動,最後還很有思想高度地提到了要愛護樹林和環保的話題,我看了頗為吃驚。
看到這裡,你可能覺得我這個媽媽當得很好,我自己當時也是這麼認為的。但其實犯了許多隱而不顯的錯誤,在我們的文化中,成績好往往容易掩蓋了許多問題。
到了兒子三年級時,我要到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攻讀博士,我想把兒子帶到身邊,於是全家轉移上海。為了有自由學習的時間,也為了鍛煉兒子的獨立能力,我把兒子放到了松江的一個外國語學校住校。但其實隨意給孩子轉學,年紀太小住校都是孩子成長中的不利因素。
兒子住校不久,就患上哮喘,我每周一次帶著他去九院霧療,用了整整一學期的時間才康復。在這以前他從來沒得過這類病,小時候除了偶爾感冒,極少生病。哮喘與孩子在心裡感受到了不安全,害怕不被愛有關,這麼小一個人第一次到了完全陌生的環境,難免感到困惑和不安全,他又沒辦法反抗。現在想來仍然心痛,當時完全沒有顧及孩子的心理,只是按照大人的想法來安排。這也是我常常在許多來訪者的父母身上看到的,大人們在安排孩子的生活時,很少顧及孩子的心靈。
兒子轉學上海後,除了需要應對環境的挑戰,更需要應對學業的壓力。由於課程教材不同,第一次期中考試他數學和英文兩門課程不及格,對於曾是尖子生、老師的寵兒的他而言,是一個巨大的落差和壓力,他每天含淚補習英文、數學,到了期末考試時,一舉重回到班級前三的位置。這使得我堅定了對他的信念:每個孩子都是潛力無限的,有足夠的能力應對挑戰。但我不了解,這個過程中,他也可能有很多痛苦的感覺,超過某種程度的痛苦體驗有時候會成為下次類似經驗時的一個絆腳石。
很快,他在新的學校又成為尖子生,再次獲得老師的喜愛。五年級的時候,我再次把他帶到一個全新的環境,帶他到美國上學。陌生的環境加上語言不通,無法和小朋友交流,聽不懂課程,他又得非常努力地學習語言,適應新的環境,他還是很快地適應了,三個月左右開始可以獨立完成作業,閱讀、口語、聽力基本完全過關。他又開始可以享受同伴的交往和學校的生活了。但這段生活也一定是給他留下許多不愉快的體驗,以至於他後來對於出國上學、遊學都沒有熱情。
六年級回國後,到一個全新的學校上學,而且國內五年級的課程他沒有學習過,這次他的成績就沒有再次快速地恢復到班級尖子生的位置了。此時,他經過美國小學生的那種學習方式之後,不再適應國內的學習,不再願意為了考個好分數而努力做題,他只會完成老師的作業,並且對大量的學校作業也產生了抵觸情緒,總是不十分情願地完成,成績徘徊在班級中下水平。
於是,我從一個尖子生的媽媽成了後進生的媽媽。雖然後來兒子在學業上成績又重新進步,沒有一直停留在差生的位置,然而也沒有再回到尖子生的行列。不過,我對這個過程和結果都十分滿意,也不再要求期望他是尖子生,我希望他品嘗所有的人生體驗,作為尖子生,作為中等生和差生,他似乎是都體驗過了。這是我認為好的方面。在經歷差生之前,他曾經非常自傲,認為那些成績差的學生笨,智商不夠,體驗過差生之後,他沒有了這種自負,這是好的一面,但他也沒有了原來的那份自信,這是令人遺憾的事。
陪伴他成長的過程中,我一直在學習心理學的道路上前進,從碩士到博士,出國留學及沒有間斷地大量閱讀和參加各種工作坊,總結如下一些不恰當的做法。
首先,我給孩子頻繁地轉學、改變環境,使得孩子沒有固定的同伴友誼,也沒有發展出對同伴的依戀,對同伴友誼的需求,對於別離也不會特別的不舍。每次的別離,比如我們準備離開上海去美國,以及結束在美國的生活準備回國時,許多班上的同學送他禮物,邀請他去玩,他都沒有十分不舍。這算是利弊兼具吧,好在我們之間的情感連結比較健康,他與人的交往還算是健康的。
其次,我過於努力想要讓他有一個美好的童年,這其實是潛意識對自己不幸童年的補償,這個意願阻礙孩子自然的成長過程。想要讓孩子有個完美的童年,是許多自己童年不幸的父母們常有的想法。孩子需要經歷他成長過程中必要的困難和痛苦的經驗,從中獲得面對痛苦的經驗和力量。同時這個願意會讓父母將孩子的一切需求置於家庭最高位置,這是一個巨大的錯誤,也是目前許多與我有類似心理的家長們仍然在犯的錯誤。
當孩子得到的權利大於他應該得到的,會使得變成自我中心、不懂得感恩,不懂得為自己負責任,另一方面會對外界要求很高,不容易隨遇而安。權利的得到是需要與義務、付出以及能力相匹配的,這樣孩子會在這種付出的過程中成長,能力得到鍛煉,並享受因此而獲得的相應的權利。
另一個錯誤是把生活內容狹窄化,似乎唯有讀書才是生活的全部。讀書學習只是生命中學習的一部分,在大自然中的探索,與花鳥蟲草的相處,都是一個人幸福健康的重要能力,雖然我沒有要求孩子一定要努力學習,但我自己整天只知道坐在書房裡看書,似乎此外其他的生活方式都是在浪費生命,不會作畫、不懂音樂,沒有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在大自然中無憂地玩耍。在自然中無憂地玩耍能夠促進孩子感官的充分發展,有利於好奇心、探索欲的保持以及情感與身心的健康發展。孩子化太多的時間學習,體驗單一和經歷貧乏,不足以剌激情緒大腦,腦重塑會受到限制。與同伴一起玩耍的機會太少,學習與人平等溝通的機會少,抗挫力與忍耐力差。這一點同樣也是當今絕大多數父母在犯的錯誤。
家庭是一個系統,孩子只是家庭中的一個部分,伴侶應該永遠在彼此的心中佔據主要位置而不應該是孩子。如果孩子佔據了太重要的位置,家庭中其他更重要的部分容易被忽略,比如夫妻之間的共同成長與交流。當伴侶感到對方心目中不重要的時候,男性容易出軌,在其他女人那裡找到重要感,女性容易與孩子過於親密,過於控制孩子,從孩子身上獲得情感的滿足與重要感,使孩子沒有自由成長的空間。我懂得不控制孩子,孩子爸爸卻把過多的關注給孩子,我只顧自己成長,沒有推動他共同成長,使得我們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大,彼此感到無法交流。最終以和平分手的方式結束了這個關係。雖然我們努力做到和平分手,共同撫養孩子,但終究是個遺憾。
我們都是特別愛孩子的父母,但我們從一開始就都犯的共同錯誤是,把孩子作為我們內心裡最重要的人,放在家庭中最重要的位置。這個錯誤的序位讓我們三個都付出巨大的代價。這是我在許多年後學習系統排列時才了解到。家庭中的第一關係應該是夫妻關係而非親子關係,這是我們的文化中是一個普遍存在的錯誤。我們有些父母不以為然,但這種違反家庭序位的做法讓許多家庭付出了代價。
對伴侶的付出不尊重也是我們都犯的一個錯誤。孩子父親並不認同我養育孩子過程中的付出和辛苦,他認為每個女人都這樣,這種態度讓我很生氣,同時在家庭中沒有被認可的感覺。反觀自己,我也沒有尊重到他為家庭的付出。因為結婚後的許多年,我都在全職讀書,為家庭的經濟貢獻較少,他可能擔負了一些壓力,我在心裡並沒有感知和認可到他的壓力,也會理所當然地認為這是一個男人應該做的。彼此之間沒有相互的尊重和認可,是關係最大的魔咒,每個人都需要被看見,被尊重。但是心智沒有足夠成熟的父母,容易在關係中爭權奪利,無法做到這一點,希望彰顯自己的重要性,不能以平等的視角看待彼此。這也是在我們的文化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這些是我可以觀察到的錯誤,但有些事,有著我們個人力量所不能掌控的因素,比如命定的緣分,家族系統動力,這些是超越個人認知的更大的力量。在這些力量面前,我們只能臣服。
任何人都難免犯錯,作為父母,我們也要允許自己犯錯,允許孩子犯錯。如果能夠不斷自省、成長,就是給孩子做了最好的示範。然而,我在養育他的過程中,每一分努力也都有了回報。孩子小時候,我事事親歷而為,我們之間的互動非常良好。這給孩子奠定了很好的心理素質,他一直很開朗、陽光、安全感強。我不要求他出人頭地,不給他學習上的壓力,他反而非常放鬆,心態很好。在初中階段,他的成績一直中等,周末回家也都是玩,作業只是勉強完成,從來不上輔導班,但我從來不強求他,也不因此和他發生衝突。到了初三,有一天我問他:你想到哪裡上高中?
他說:「杭外。
「你覺得自己考得上嗎?」
「考不上。」這個簡短的對話之後,我們都沉默了。我心裡對他有這樣的想法感到高興。如果他考不上,他就能學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如果不付出努力,是得不到的。如果他考上了,獲得名校的學習經驗,當然也是好的。他可能開始努力了,初三上學期進步很快,加上心態好,結果居然成功考上了杭外。我覺得這個過程中我做的好的部分是,我從來沒有因為自己是心理學專家,就要求他一定是個好學生,他也同所有的青春期孩子一樣,對父母的教導十分抗拒,我也不強求他接受我的教導和理念,所以我們一直保持良好的互動。
孩子需要體驗不同的人生經驗,我一直相信,他能夠有一天會懂得如何努力去獲得他想要的人生。只是,我不知道這一天會何時到來,在這之前,我們需要克服的是自己的焦慮,以及對他的狀態的接受,即使這一天永遠不來,也是可以的,誰說每個人都必須成功和出人頭地呢?如果他喜歡這樣,能夠安於平淡,也未嘗不可。
最好的教育是無為。無為指父母在不焦慮、不控制、不評判的情況下,了解到孩子的需求,給予孩子恰當的支持,然後,如同農夫相當種子在適宜的土壤中一定會成熟、結果,相信我們的孩子。
推薦閱讀:
※為什麼寶寶和別的小朋友熱情打招呼,別人都不理睬?
※父親有著與身俱來的影響力!
※囧!給孩子報班有這麼強的趨勢嗎......
※美國式家庭教育,從來都不是一個傳說!
※一歲十一個月大的孩子愛打人怎麼教育?
TAG:家庭教育 |